简悦语文生为本 深度思悟促成长
作者:王院丽
发布时间:2024-11-14 11:52:19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中明确指出: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学习新课标,我们明白:学生才是教育的核心,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主人,因此,教学中追求以生为本、Jian悦而教。下面是执教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夏天里的成长》课堂实践一点感悟,以抛砖引玉。
一、基于儿童,研读教材简单设计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成尚荣曾在《儿童立场》一书中写道:“教学即儿童研究。” 教学的过程就是儿童研究的过程,将儿童研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的第一任务。《夏天里的成长》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意思描写夏天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甚至无生命的河流、铁轨、柏油路的“生长”,最后写到了人的生长,通过描写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的自然现象,说明人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的道理。
研读教材,把握教材习作单元的编排体系,人文主题:“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南朝·梁代萧统。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基于儿童,以学定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根本宗旨。精心设置三个教学目标: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夏天里的成长”。2.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的写法,由读到写。3.学文中明白人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的道理。经过四次备课,第一次只读课文裸备;第二次细读教材、教参精备、试课;第三次观课例,找资料再备,再试课;第四次导师指正、调整细节,最终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本次教学工作课堂实践活动。
好课不厌百回改,在深入研读教材中,确立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让课堂环节简单一些,让学生的自主学会多一些,构建本真的语文课,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的学会作者如何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怎样写好的,明白作者立意之妙秘,从而在自己写习作时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我爱写”,实现教学目标的实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以生为本,关注素养快乐学习
大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更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学生快乐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感受学会的快乐,体会会学的愉悦。
首先,学会合作,探究解惑。在课堂实践中引导学生们自己读文后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 构建4个人的学习共同体,在合作交流进行学会、会学,从而培养协作精神,学会学习。
其次,勇于挑战,越学悦好。为了激发学生人在课中,思在课堂,基于学情,教学环节三个复习导入,走进文本;以生为本,探究解惑;读写结合,迁移课外三大环节。其中在第二环节中设置:挑战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说从哪几个方面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挑战2:细读课文,找一找段落中的中心句,想一想围绕中心句具体写了哪些事物,怎样写出“迅速成长”的画面。挑战3: 再读课文,回归整体课文,说说这三部分内容能调换吗?作者的立意好在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挑战中探究,自然而然的落实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孩子们轻松学会,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迁移写作,走向生活。
第三,关注每个,人人学会。在课堂实践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尊重他们,关注每个学生,激励评价,学生们在探究中学会巧妙的立意,掌握了围绕中心意思来写,围绕中心句来写的方法,学会写生活,积极表达越学悦好,真正立在课堂中央。
三、链接生活,“三个课堂”有机结合
南朝·梁代萧统《文选序》中写道:“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课堂教学达到一定的效果时,学生们深深理解了“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的内涵,学会遵从于文章的主题思想,而不是以华丽的言辞为根本。自然的融合“三个课堂”,链接到生活,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书写生活,应用所学方法,乐于围绕中心意思立意,愉悦的表达。
课已至,思不断。课堂是不完美的艺术,如果重新构建此课,我将不断研读教材,基于学情,大胆的取舍、优化、激励评价,愉悦学生心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提升专业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南塘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