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弘扬延安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教育更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积极宣传延安精神,认真践行延安精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可见,一所学校能否具有竞争力,关键在于学校是否能够建立起适合学生发展的独特课程。

建校初,学校组建的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学生素养亟待提升,办什么样的学校、育什么样的学生成为学校确立办学方向的关键;身处革命圣地延安,弘扬和传承延安精神的路径应如何规划,适应新时代立德树人任务的课程内容怎样落实?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难以满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需求。

在此背景下,构建并实施“向阳红”课程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向阳红”课程是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延伸与补充,是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创新实践,是用延安精神立德树人的实践载体,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实施路径,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

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小学生身心成长特点, 在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课程改革研究中,成果团队结合当地红色教育资源及延安精神,积极构建“向阳红”课程,旨在让课程成为传承与发扬延安精神的支撑点,成为培养坚定理想信念的突破口,成为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

2e20956fb46a9e46d8f5292b92b0fba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本成果的研究自2011年开始,经历了思想萌芽、体系构建、实践检验与完善推广四个阶段。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树立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思想,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维度、三条路径,历经“实践——构建——检验——完善——推广——丰富”的11年探索,创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向阳红”课程。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结构图10.8.png结构图10.8

思想萌芽(2011.9-2012.8):用一年时间,思考并调研弘扬传承延安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切入点。

针对学校建校初办学方向不明确的问题,申报人及团队围绕“办什么样的学校”“为什么要办这样的学校”“怎样办好这样的学校”三个核心题旨,展开了对多所学校的广泛调研,并积极探索革命旧址点讲解、革命先辈在延安的故事等弘扬与传承延安精神的德育活动。团队发现,与传统办学方式相比,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更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此,学校明确了“用延安精神立德树人”的办学方向,将锻造“信仰坚定、心态阳光、体魄健康、学识渊博”的红色传人作为学校育人目标,作为学校育人课程构建的核心。

体系构建(2012.9—2014.8):用两年时间,通过实践与反思总结,初步形成课程内容的九项雏形。

2012秋季学期,学校开启了旧址点讲解、传唱红歌、红领巾看延安系列活动,在活动实践过程中,初步形成传承“红色基因”课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编撰完成《我爱古诗文》《我爱延安》两套教育读本课程并应用,同时将代表区域特点的腰鼓、秧歌、剪纸、民歌等地方文化引入课堂,初步形成“黄土风情”“地方技艺”课程;利用少先队阵地,将升旗、班队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重大节庆纪念等活动提炼为“主题教育”课程内容。

2013年,依托逐渐成熟的兴趣班,开展体育、科技、艺术等兴趣小组,“兴趣特长”课程内容日渐丰富;坚持每天诵读《我爱古诗文》《我爱延安》教育读本,定期举行诗词、汉字听写、经典诵读等比赛,开展诗画绘本等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利用课堂教学渗透书法、绘画、蜡染、版画等传统文化技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基本成型。

2014年春季学期,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团队依据学科属性,将国家基础课程分为社会人文、科学创新、艺术运动三项内容,引领教师通过课堂将传统文化、延安精神等内容渗透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同时延伸相关课程内容,如,二十四节气课程、传统节日课程、诗词微课堂、编程、“悦”读数学、英语趣配音、传统体育游戏等。

实践检验(2014.9-2018.8):用四年时间,完成课程的实践检验与应用。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团队加大课程实践力度,提出从“两个维度”“三条路径”保障课程顺利实施,使课程得到全方位的实践应用。

两个维度指“管理与环境”为主的保障维度与“德育与教学”为主的落实维度,旨在通过课程实施的过程性管理与环境氛围的熏陶,深化全体师生对课程实施的深度认识,促进落实课程实施的行为自觉。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结构图10.8.png结构图10.8

三条路径指落实课程内容的“文化相合”“学科融合”“活动整合”“三合”策略。

“文化相合”指在校园文化中渗透,通过墙体课程、环境文化、校际联动教研、网络图文课程等形式营造教育氛围,渗透课程理念,坚定文化信仰。

“学科融合”指在学科教学中融合。将“用延安精神”立德树人的课程理念体现在学科教学设计理念中;将学科综合性学习内容融入国家基础课程拓展学习之中,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提升综合素质。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结构图10.8.png结构图10.8

“活动整合”指在学生活动中整合。通过“三节一会”“我们的节日”庆典活动、“红娃娃”专栏、少先队活动、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活动紧密融合,如国旗下的演讲是时事政治与爱党爱国的宣传阵地;演好革命情景剧在人物演绎中传承红色基因;旧址点讲解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洗礼等等,各类活动实现课程主体化、活动化、生本化。

完善推广(2018.9-至今):用四年时间,提升课程核心内涵,使课程核心理念与主旨内容在校内外推广与完善。

团队根据学科属性开发适用于课程实施的教师指导用书,形成“学科+”课程特点。如基于“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要求,在建党百年之际,开发集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为一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网络课程——100节毛泽东诗词微课;基于国家对体育课程的新要求,编撰出六册体育教学指导用书;2022年4月,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要求,开展劳动课程学习与教学设计活动,形成180篇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同时,进行“成果+课题”的深度融合,以课题研究推动成果应用走向深入。

实践中,“向阳红”课程走向成熟;继而通过送教送培、网络课程输出、校际联动教研、报刊发表、校内外宣传扩大了成果的影响与辐射。2020年,荣获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多次被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少年报、语言文字报、学校品牌等媒体报道。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WPS图片编辑

“向阳红”课程是项目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用延安精神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红色传人所构建的课程,立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而定,凸显“铸魂、启智、追梦”的教育作用,期望通过六年课程学习,使学生成为“信仰坚定、心态阳光、体魄健康、学识渊博”的红色传人。

1.课程观点

课程价值指向政治信仰的坚定性。延安精神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学校培养“共产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和任务。团队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开发与实践多项红色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内容,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政治信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课程设计坚持德育教育的优先性。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强健体魄、健康身心将是新时期的重要教育任务。

课程应用关注素质发展的全面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延安精神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是课程构建的思想理论依据,借助文化熏陶、学科教学、活动体验等多元措施,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课程内容

“向阳红”课程分为三类九项。三类指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过程中总结形成的“向”字课程、“阳”字课程、“红”字课程。“向”字课程指向国家基础课程,是“阳”字课程和“红”字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阳”字课程和“红”字课程是在“向”字课程实践过程中拓展延伸的综合实践课程。

“向”字课程以奠定共同基础的国家课程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包括社会人文、科学创新、艺术运动,课时总量为每周22-25节,占总课时比例83%-85%。聚焦核心素养,明确育人主线;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

“阳”字课程聚焦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包括兴趣特长、地方技艺、传统文化,课时总量为每周2-3节,占总课时比例7%-11%。主要以学校班队活动、选班走课、社团活动及“我们的节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个性发展中磨炼意志,增强体质;在地方技艺学习中传承地域文化,厚植爱乡情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坚定文化自信。

“红”字课程指向学生家国情怀的提升,包括黄土风情、红色基因、主题教育,以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涵养家国情怀为目的,课时总量为每周1-2节,占总课时比例的4%-8%。主要通过特色读本阅读实践以及主题教育活动中“红娃娃”讲党史、“红领巾”看延安、走进革命旧址等活动,发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3.实施策略

一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浸入式实施策略,升华思想认识,内化行为自觉。

通过4条红色文化廊、8条校园文化宣传语、6块传统文化宣传墙、14个楼道读书吧、8档校园音视频栏目、77个班级主题文化园营造浓郁的环境熏陶氛围;利用418节丰富的网络课程,渗透课程理念,推动校内外师生共同参与学习。

二是以学科教学为主线的探索式实施策略,深化学科融合,厚植文化底蕴。

将“整本书一体化阅读、绘本创编、诗歌创作、趣配音、传唱价值观”等综合性学习融合进道德与法治、语文、英语这些人文性课程之中;将“悦”读数学、学具制作、钟表制作、生活中的图形、编程、手工制作、实验操作、劳动实践等促进思维发展、提升动手能力的实践性学习融合进数学、科学、综合实践这类创新思维发展性课程的学习之中;将腰鼓、民歌、剪纸、滚铁环、跳格子等传统活动融合进体育、音乐、美术学科教学之中,以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地域特色为目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提升。

三是以活动开展为主导的体验式实施策略,培养个性特长,促进全面发展。

通过科技节、音乐节、美术节、运动会、“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重大节日庆典活动、“红娃娃”专栏、少先队活动、主题班队会、升旗仪式等活动形式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活动紧密融合,夯实课内外协同育人,助推学生全面成长。

4.课程评价

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坚持分类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并不断探索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增值性评价,始终坚持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与学校持续发展有机融合。

d13169fc9a5f18be17c6445adf22a13

评价方式的改变,促进了课程的实施进程。评价内容成为引导教师、引导家长转变教育思想的指挥棒,成为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智慧场,成为全面推行和实施校本课程的催化剂。

四、实践效果与反思

1.学校发展方向和育人目标更加明确

以“课程组设计——成员筹备——师生共同实践——课程组评价”的可持续发展管理网格已全面形成,校园文化达到了传承延安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相融合的整体育人实效,课堂教学做到了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活动开展实现了“育人成才”的教育效果。学校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办学思路更加明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更加强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思想更加坚定,成果学校已经成长为用延安精神立德树人的特色名校。

2.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充分凸显

“向阳红”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开辟了多渠道多方位的育人途径和形式,学生综合素质有了全面提高,成为当地初中充分肯定的优秀生源基地, 涌现了参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献词、受邀参加2019 年国庆庆典活动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张力文同学;学生在科技、艺术、体育等学科的中、省、市多项竞赛中团队获奖159项、个人获奖1598项。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力争上游的学习劲头,充满爱心的校园氛围,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进步,学校也成为篮球、足球、啦啦操、儿童诗歌教学、整本书阅读等实践基地学校。

3.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在用延安精神立德树人“向阳红”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显著提升,政治方向更加坚定。2022年,成果主持人成为省级首届推动阅读十大教育人物之一,推动师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阅读事迹被新华网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相继报道;2021年3月,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6位教师成长为教师培养讲师,在全国教师培训中心作课作报告28场次,培养出1位全国优秀少队辅导员,2位陕西省师德标兵,4位陕西省名师,11位陕西省学科带头人,56位陕西省教学能手。近年来,教师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参与省级以上课题研究22个。被延安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两所高校授予优秀实习基地。

4.成果实践效果和推广应用影响深远

一是形成理论成果。课程实践探索中,团队发表研究成果《用延安精神铸魂 以立德树人育才》《用延安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学校》《延安时期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经验与启示》《基于社会与生活需求的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设计与实践》《延安时期中小学创造性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发挥毛泽东诗词微课的教育效果》《党旗飘飘队旗红》《促进每一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等34篇,出版专著《教育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体验式习作教学》3部;形成南泥湾研学、劳动教育实践、重阳节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实践案例6个;与课程相关的22项省、市级课题《小学习作中有效渗透地域文化的实践研究》《延安精神指导体验式德育教育实践研究》等顺利结题;学校公众号推送传统节日课程、主题教育课程、地方技艺课程等418节。

二是受到各级肯定。学校荣获中、省、市级表彰奖励100余次。2022年9月,省教工委书记王建利到校调研时说:“学校办得很好,学生们是幸福的,政府的投入是值得的。”徐新荣任市委书记时来校调研说:“学校是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典范,是延安教育的名片”。学校被延安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授予优秀实习基地,被当地初中充分肯定为优秀生源基地。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研讨会、素质教育研讨会上,成果校作为优秀实践学校多次作经验介绍。教育部国培专家、学校品牌研究专家谭细龙教授这样评价“向阳红”课程:学校将延安精神融入“向阳红”课程,体现了课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的新课标要求,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是取得多方合作。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在项目校之外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汇丰学校、临河区金川学校、延安枣园小学、宝塔区桥儿沟小学、延长县实验小学等省内外五所学校得到检验,五所学校教师专业素养、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精准帮扶延长县实验小学、黄龙县中心小学、子洲县师家坪创新实验小学等11所学校,先后与省内外13所学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每学期,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及延安13个县区跟岗学习管理干部到学校参观学习,交流研讨,教育实践形式和效果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好评。

四是得到社会关注。2022年9月22日,“因地制宜,用校本课程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被“人民教育”网络版报道;2020年6月“用延安精神立德树人”等经验做法被《中国教育报》《语言文字报》宣传报道;2020年6月11日,成果校“你最难忘的作业”被《中国少年报》微博报道;2020年9月,成果校“劳动教育”事例被《陕西教育》报道;2021年12月,成果校“社团服务”助推“双减”落地系列做法被《陕西教育》刊发;2022年10月,《圣地花开,朵朵向阳》课程建设被《学校品牌杂志》报道;2021年6月,成果负责人组织录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毛泽东诗词100节微课”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被《中国教师报》《教师报》《陕西教育》等报道;教育实践活动的多种视频资料在新浪、头条等网络媒体上宣传报道;“用红色课程,育阳光少年”成果经验在西北教育网络直播平台面向全国进行介绍。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10.2结构图2022.8.3.png10.2结构图2022.8.3

(三)实践反思

“向阳红”课程构建与实践,是立足延安面向全国落实“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重要方式方法,是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爱国情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延安精神得以传承的主要教育手段,更是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

经过11年的探索实践,成果得到不断完善,课程育人功能显著提升。在应用过程中,还需与时俱进,更深层次探索基于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更深层次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更深层次梳理单个子课程与“向阳红”总课程的关系,更深层次探索课程的育人价值。鉴于此,团队认为当前传承延安精神,筑牢红色基因的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团队必当在教育实践中,认真总结,不断充实,使“向阳红”课程在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过程中发挥其独特作用。 

作者单位:延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