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招生规模、政策支持、研究成果等多方面的不断发展,其招生规模以年均20.4%的增速扩张。本文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知网(2013—2023年)收录的论文进行文献梳理分析,讨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研究意义及现状,同时提出了今后研究与实践的方向,以期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献分析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职业胜任力  培养现状

基金项目:第二轮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四位一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YJSZG2023085);陕西省教育厅2023年度一般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2+3+4+X”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3JK0049)。


引  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在适应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专业化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促进学科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如何做到分类培养、更好地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都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职业胜任力这个词源于“胜任力理论”,该理论由麦克利兰提出,他认为胜任力是能够直接影响员工个人工作业绩的条件和行为特征,是可被测量或计数的。职业胜任力不仅是一种能力,同时包含了能够帮助员工取得更高绩效的行为与知识。本文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在梳理职业胜任力培养的基础上,为深入研究提供客观的参考标准。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培养研究必要性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也称“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为满足行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

职业胜任力是与工作、工作绩效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是一个人能够在某一工作或者岗位中取得出色业绩的潜在特征。通过研究总结,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人物角色所需具备胜任力的集合,常用的经典胜任力模型有两种: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冰山模型将个体胜任力的不同表现划分为显性胜任力和隐性胜任力。洋葱模型的特征是把胜任力素质由内向外概括为如洋葱一样层层包裹的结构,核心是动机,由内向外分别为个性、自我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职业胜任力是研究生全面发展能力之一,提升职业胜任力,有助于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和人力资本。2013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要更加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坚持在学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

2020年先后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实施方案》等文件也多次提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要“强调职业胜任”“构建教学质量、学习质量、职业发展质量三维度评价体系”等。2022年9月,教育部网站发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就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和目录管理办法答记者问》。该负责人在介绍本次目录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时提到“在专业学位类别设置方面,坚持需求导向,突出专业技术能力,强调精准和灵活,以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我国一些学者也关注到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培养的重要性,围绕“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职业胜任力模型”“职业导向下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职业胜任力视角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等内容进行探索。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培养提供了参考,但相关研究大多局限于某个专业,研究目标较为分散。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深入探索我国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分析各位学者的研究内容,从而对研究现状及特点进行总结。

我国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以“职业胜任力”“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研究生岗位胜任力”等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进行检索查询,并筛选年份在2013至2023年之间的文献,一共得到96篇文献,通过分析、梳理,可进行如下总结:

1.从文献发表年份分析

从文献发表年份来分析,2014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快速增长,2017年的数量最多,达15篇。如图1年度文献发表数量统计图。

20241112151005814-79-998a0.png

2.从涉及学科领域(类别)分析

从涉及学科领域(类别)来看,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工商管理、植物保护、汉语国际教育、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土木水利、财经类、教育、翻译、能源动力、法律硕士、学科教学(美术)、学科教学(思政)、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管理、体育(舞蹈学方向)、护理、城市水务与水环境等25个学科领域。

3.从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主要论述内容的高度凝练,代表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向。将以上96篇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出现的频次最高,达37次,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完全契合。表1为职业胜任力研究领域关键词汇、高频词汇频次统计。

20241112151005770-54-70a04.png

[频次 高频词汇(名词短语或词汇) 37 专业学位研究生 36 岗位胜任力 28 职业胜任力 8 培养模式 7 研究生教育 6 硕士研究生 5 胜任力 4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 4 教学模式 4 职业能力 ]

4.发文作者分析

近十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对职业胜任力进行了研究,有学术探讨、培养现状分析、培养模式构建等,较为高产的学者有胥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4篇;王智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3篇;鲁俊华(牡丹江医学院护理学院)3篇;唐海英(武汉体育学院)2篇。

5.从研究视角分析

(1)能力提升视角。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满足“胜任力”理论的根本属性和特征,针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以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科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多重能力提升为实践或研究内容,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思路或举措。

(2)教育教学改革视角。针对某个专业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提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创新教育理念,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从遴选到考评,导师均重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改革传统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方式,在各个环节中多措并举地强化职业胜任力培养,以培养出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3)人才培养视角。基于职业胜任力,与职业需求对接,从科学制订培养方案、改革招生方式、构建专业导师组、优化培养过程等多个维度进行探索。高校应致力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性的培养,注重与相关行业的互动,满足社会产业结构升级后的新格局对从业人才的需求。

(4)职业胜任力模型视角。针对某个专业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根据访谈结果分析整合出影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重要指标。然后对访谈指标归类整理,构建该专业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初步模型,为后续进一步研究职业胜任力模型奠定基础。

6.从研究内容分析

从研究内容来看,有的学者对标专业学位研究生定义、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定义等,结合具体实例,围绕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形成了校企结合的“1+2”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强调企业通过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将实际问题交给研究生解决,以弥补企业研发技术上的不足。高校在帮助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同时,实现了专业型研究生学术性、职业性的双重培养目标(李力,2014);有的学者对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进行了梳理,讨论应用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刘军,2015);有的学者对企业、高校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三个利益相关主体进行调查,了解这三个主体对“职业胜任力”要素认识上的差异,进而找出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关键原因(李娟,2017);有的学者试图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寻找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别基于政府、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用人单位四个维度,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刘作斯,2019);有的学者基于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构建教育硕士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初步模型,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教育硕士研究生职业胜任力模型奠定基础(雷辉,2022);有的学者基于“全面实施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背景,从培养目标、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卫生实践及考核方案、科研训练与论文、构建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出发,探讨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关红军,2023)。

7.从研究对象分析

50%以上是以职业胜任力提升为目标,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培养模式改革等作为研究对象,如《以职业化为导向的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服务特需 职业导向 创新工程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重庆科技学院“2461”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模式现况的研究》《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构建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为例》《职业导向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路径研究》《职业能力导向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职业素养导向下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路径探讨》《基于职业导向的土木水利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以城市水务与水环境专业领域为例》《职业需求导向下体育硕士(舞蹈学方向)学位研究生实践技能培养策略研究》《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财经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职业导向的地方民族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30%以上是以某个专业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职业胜任力要素及模型构建为研究对象,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评价体系研究》《MBA学员职业胜任力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综合评价》《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评价要素分析》《基于问卷调查与扎根理论探究师承教育对中医药院校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胜任力要素体系构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模型研究》。

其他文献研究方向较为分散,如《针对职业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在逻辑与知识》《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胜任力与企业需求匹配度研究》《职业胜任力视角下工程硕士职业资格认证实施研究》《职业胜任力视角下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现状及对策研究》。

8.从研究成果分析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研究成果主要为以下几方面,具体见表2。

20241112151005843-19-e84d6.png

结  语

由上述文献可知,我国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为后续研究夯实了基础,同时也提供了更广的空间与思路。但由于现实及时限的局限性,研究整体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此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胜任力主要是指研究生通过学习、实践后,具备的能够胜任面向某个领域/专业的胜任力的集合,主要包含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科研,以及学习能力、人机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素养、专业态度等一级要素。对此,高校或学者可对职业胜任力理论进行更为系统的研究,构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要素、指标,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小组会议讨论法、行为事件访谈法等方法细化二级要素、指标。

第二,围绕研究生培养,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提升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针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职业性缺失”的现象,应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过程管理、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实质性改革,为培养具有明确职业导向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提供新思路、新路径。

参考文献:

[1]甘露,曾志坚.硕士研究生职业胜任力问题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

[2]范啸,顾嘉佳.职业胜任力研究综述及其初步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5(4).

[3]花喆斌.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模型研究[J].文教资料,2017(20).

[4]唐明贵.职业能力导向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J].人文天下,2017(24).

[5]王东华,唐敏,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评价要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

(陈阳、陆赵情: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