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应重视对美育的重新定位问题。一方面,要以美育人,使青年努力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另一方面,要以美为媒,促大同,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美育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时,“审美的人”就再次走进了公众视野,他不仅成为青年追寻的偶像,也成为青年观照自身审美实践的模板。青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来源于对美的认知,来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审美价值观,因此,“审美的人”培育将成为追求美好生活新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美好生活  审美的人  审美价值观

课题:2023年度西安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重点项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XGSZ2023002)阶段性成果;2024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陕西高校终南孝文化传承创新路径研究》(2024HZ0529)阶段性成果;2023年度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思政项目《〈思想道德与法治〉专题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SZ07)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概念的提出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在文化多样化、审美多元化的新时代,青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来源于对美的认知,来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审美价值观。培育“审美的人”,明确什么是美,进而形成高雅的审美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审美观视域下创造青年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

马克思主义审美观视域下“审美的人”思想

1.“审美的人”的产生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美即生活”。他认为美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审美就是一种自然的天性,即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性”的必然表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早期对于审美理论的阐释,对“审美的人”的产生有着重大影响和意义。他为了让新的现实主义艺术在法国蓬勃发展,顺应时代需求,将唯物主义立场应用于自己的所有论断中,并且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发生巨大的变化”,分析出这种变化的两方面表现:一是生产的物质条件发生变化可以用科学的准确性来表达;二是人们探索到的,可以克服这些冲突的有关意识形态的变化,从中为人们正确理解艺术形态在社会中的地位找到了基点,即马克思所强调的物质资料的基础性地位,这样他所提倡的审美的人的发展才有了根据。审美的人拥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艺术创作能力,他们力求把“生活的全部表现”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在生活的同时享受创作的乐趣。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对当代美学与美育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他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研究的重点,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共产主义才能得以实现,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青年能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一个社会的理想,也是审美变得可能的根基,更是青年追求美好生活的先决条件。

审美是促进青年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青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完善人格的过程中,“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首先,马克思把创造具有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性的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现代审美思想亦是从“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念出发,将审美贯穿于人的生成和发展的全部历程之中,具有照亮生活与指引生活的崇高价值。

其次,实现青年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理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事物的理解奠定在主观能动的感性实践基础之上,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因此,“审美的人”培育不仅在一般意义上能够促进青年的发展,而且能进一步确立青年的主体地位,实现对人性的拓展,进而追求美好的生活目标。

再次,全面发展意味着青年人各种潜能的全面开发、提高,并能相互协调。青年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本身就是一种至高的美。在完整的人格中,真、善、美是构成要素,善是中心、真是基础,善是真的形式,美是真和善的升华,所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青年一定是将真、善、美内化统一的人。审美之于青年的全面发展,正是必然与自由的统一,审美促进人性的完成,而人性完整实现的理想境界就是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浸润在审美状态中才能完成的。

2.审美是青年人的本性

列斐伏尔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说明要探寻拥有健全人性、完美人格和自由个性的人,则要从人类本性出发来审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审美是同人类生活普遍联系的。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虽然审美只是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但是审美活动却时时刻刻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行为里。

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劳动,劳动的过程是艺术的、审美的过程。审美作为青年本质力量的体现,包括其感觉器官(美感)、大脑和理性能力的发展,最终形成青年独有的素质和能力。青年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证明自己的能力,并通过这种改造获得自己想要的作品。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说明了艺术是人类活动的形式之一,应该称之为人类劳动的特殊产物。青年能够超越物质达到审美,让自己的本质力量得以实现需要一个基本前提:实践活动必须是主体自由自愿的活动。在这种劳动中,青年才可能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达到审美人的境界。然而异化的出现,使劳动的功利性遮掩了一切人类活动的审美性。私有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阶级分化、阶级对立、阶级剥削也随之产生,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导致异化劳动的出现,并致使青年人走上不正常的发展轨道,不再谈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难以在劳动中获得审美的享受。

3.审美是青年克服异化的途径

马克思首先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发现了异化现象:劳动生产出为劳动者所需的产品,竟然成为一种控制力,与劳动者自身针锋相对。“工人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异化严酷地限制了人们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而人生来就有反抗束缚的本性,更加剧了人的畸形发展,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能动性。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人类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审美功能被剥离出来,似乎只有那些专业于艺术创作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审美的享受。

由此看来,消除异化才能实现青年人的解放,为其发展创造自由的社会条件。当前,审美作为青年精神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再次被提出来,成为实践活动的总体目的。同时,还应看到“审美的人”的发展观也并非十全十美,一味强调审美容易忽视“由劳动实践创造的物质条件的积累”,才是解决问题的根基,要克服异化中的物欲、控制欲、拜金欲等极端行为,就必须在审美动机下科学培育“审美的人”。

“审美的人”培育对青年追求美好生活的意义

青年的审美价值观,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对“审美的人”的培育却没有跟上现代化的步伐,显得有些滞后。培育“审美的人”,仅仅依靠理论说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创新培养方法尤为重要。

培育诗意审美人是我们引导青年追求美好生活的期望,但如何能够实现,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首先,从审美主体出发,本文以“审美的人”培育为研究目标,在高等院校实施诗性美育,研究创造新时代青年美好生活的诗意审美方式。高校审美主体之一:高校青年学生。从知识储备和个人素质来看,他们拥有进行诗意审美培育的基础,包括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审美主体之二:高校专职教师。他们掌握着丰富的知识、先进的技术,同时又有审美的空暇,以及投入审美的情感。这样的审美主体有能力和精力去接受更高层次的精神教育,是“审美的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前提。其次,从审美对象出发,新时代以诗意审美为主要手段的实践,需要选取有特定价值的审美对象,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意象就是最重要的审美对象。最后,从审美方法出发,对诗意审美人的培育不同于其他美育,既不是单纯的课堂说理教育,也不是目的性较强的课外实践教育,而应该开展深入内心的情感共鸣式教育,这样才能将诗意审美落到实处。总而言之,对青年“审美的人”的培养,有以下三方面意义:

一是使青年增长人文知识,提高其追求美好生活的综合素质。例如以诗歌为载体的“审美的人”培育活动。诗歌是一种符号,也是审美的重要载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集合了多重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国人气质都浓浓地体现在诗文化中。审美形式包含自然审美、科技审美、艺术审美、形式审美、社会生活审美五大类,诗文化则囊括了五大类的审美,青年在感受这些美好的同时,可激发自己的审美情趣,创造更多的审美意象,既是对美的传播与升华,也是审美价值观的融会贯通。

二是培养青年审美想象力,使其创造性地迎接未来美好的工作生活。以诗文化作品选读为例,优秀诗文化作品的一大特征就是创新,而想象力则是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创作中,对作品的美深层次解析,是审美培育的重点,也对追求美好生活具有重大意义。在培育青年的过程中,诗文化同样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对诗文化的赏析,需要青年运用所学知识理清文化的背景故事,并在相应的时代背景下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积极的感情可带动青年乐观向上,而消极的感情则会引发他们思考社会现象,逐步提升自己的认知。再如诵读诗文化时,既有温婉恬静的情感寄予,又有奔腾豪迈的情感抒发,将五味杂陈表现得淋漓尽致,青年可将情感寄托其中,与作家形成共鸣。又如对诗的创作,如何将现实感受转化成文字的意象,并由此抒情达意,更是需要想象力的联通。培育“审美的人”,可培养青年的审美想象力,这样才会有创新的可能。

三是陶冶青年的情操,引导其以端正的人生观、价值观投入未来的工作学习,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新时代对青年的培育,就是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培育,但功利思想的影响仍时时存在。传统的说理教育难以全方位影响青年,“审美的人”培育恰好弥补了感情教育的空缺。“审美的人”与“功利的人”截然不同,倡导青年在生活学习中去发现美、体验美,进而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内心充满阳光便会消除悲观与消极的情绪。在与“美”的对话中,青年的心理会健康成长。正如黑格尔所言,美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就是真正的真实,也是提出培育“审美的人”理念,乃至追求审美的价值诉求、价值理念的真正意图。

培育“审美的人”——青年追求美好生活的路径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和谐的教育是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两种职能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职能,以及在改造世界中实现自我的职能,将两者联系起来,使之达到平衡。探寻马克思主义审美观视域下“审美的人”培育,应以了解审美教育的基本特性为前提。美育是感性的教育,强调人的心理情感变化,不仅是知、情、意的统一,也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1.“审美的人”培育初始阶段的审美搭建

初始阶段的“审美的人”培育,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顺利实现师生之间的审美理论学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最重要的审美呈现。首先从教学导入开始,以真理之美引领青年追求有时代价值的美好生活。无论是激励学生、感染学生的直接导入,还是趣味性、启发性较强的新闻、故事,以及生活实例导入,抑或创设特定情境,引起心理共鸣的情境导入,都需要教师在创设情境中有更多关于审美的考量,通过巧妙的设计触动青年,激发他们追求真理的动力。

2.“审美的人”培育开展阶段的审美铺展

“审美的人”培育的开展阶段应是审美理念和审美精神的落实阶段,也是实施审美创意活动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通过理论教育全面铺展马克思主义审美观理论的审美价值,可用应变、提问、讨论、互动等实践方法。例如应变,在培育过程中,往往会有些抽象的、宏观的、深奥难懂的理论需要学生理解掌握,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学生难免会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但若用简洁的语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或用一些警句、俗语、幽默的简短语句去解答学生的疑问,定会使学生豁然开朗,提高学习兴趣。

美的互动,既包含着为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需的信息传递,同时又包含着许多超出信息传递之外的意义。从美学观点看,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所达到的良好境界,不只是广泛地开展讨论和辩论,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情感和智慧,彼此影响,达成对美好未来畅想的共识。

3.“审美的人”培育总结阶段的审美强化

“审美的人”培育是一个引导某人对知识理解,并将其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在对“审美的人”进行价值判断的同时,要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在教育过程中得以体现,在实际应用中突出和强化审美特点。总结阶段是培育“审美的人”过程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总结阶段的审美强化,是对培育全过程的价值判断。它不应该局限于对知识内容的简单考核,而应从全方位出发,关注青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真善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考查。在审美的视野下,习得的手段、促进知行合一的学习风气,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凸显“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追求美好,超越美好,创造更伟大的美好生活。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未来,在“审美的人”培育中要以全面自由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审美观为理论基础,将其与“审美的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践相融合,以尊重青年的主体性和健全个性为核心内容,按照“美的规律”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以知导行、知行合一,让青年在实践中亲身体悟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陈媛媛.柳宗悦的“民艺之美”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美学思想比较研究[J].百花,2020(2):32-35.

[3]王聚芹,王静.马克思关于美的思想本质及当代中国诉求——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六大追问[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8.

[4]王秀芹.经济学语境中的“异化劳动”及其现实意义——回到马克思,再读马克思[J].济宁学院学报,2013(4):79-83.

[5]李松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认识与制度安排[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1-9.

[6]田心铭.“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研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14-23.

[7]王建刚,应舒悦.普列汉诺夫艺术社会学中的人类学思想[J].学术研究,2019(9):157-165.

[8]王济远,宁秀丽.马克思“生产美学”视域下的当代美学重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24-32+157-158.

[9]陈琛.新时代高校德育与美育融合途径探究[J].现代交际,2019(22):158-159.

[10]关雅玲.黑格尔《美学》中的心灵观[J].文学教育(上),2019(10):143-145.

[11]汪振友,秦晓秋.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启示[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9):69-74.

(冯婷: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骞军荣:西安工业大学附中)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