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过了长期发展之后,工匠精神已有了时代特点和历史特色。当前,应强化工匠精神培育,并充分利用工匠精神的创造性价值推动整个社会不断进步。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工匠精神的发展,探讨了工匠精神的时代特色,在分析工匠精神“现代复兴”必然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匠精神培育的个人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工匠精神  价值意蕴  现代价值  培育策略

基金项目:陕西科技大学教育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以教育评价改革驱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陕西科技大学多元化实施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探索》;2022年陕西科技大学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基于TPS模式下高校劳动教育共同体的构建研究》。


引  言

近些年,“工匠精神”被人们再三强调。但基于时代的变迁,其价值意蕴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有着较强的时代特色。高校可通过挖掘工匠精神的潜在价值,探析其多元的渗透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工匠精神的发展

1.工匠地位的转变

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帝王为了巩固统治,按照士、农、工、商进行分类管理,从而为之后的编户齐民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整个社会在职业方面设置了等级和层次。在阶级社会之中,“工匠”一方面算作是一类职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某一地位。由此看出,工匠地位较低。即便在现代社会,如果用“工匠”一词对人进行评价,有时会有一定的贬义存在。但伴随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职业无高低的意义,只是各自有分工而已。在这一背景之下,开始强调工匠精神的价值理念,人们对工匠理念的理解发生了转变,如一些广告宣传中,强调自身产品渗透了工匠理念。

2.工匠内涵的转变

就“工匠”二字而言,其中的“工”和“匠”各有着不同的含义。相关词典对工匠的定义是指一些有着较强技术水平,并在某些专业方面有所特长的劳动人士。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包含专业或手工业分工;二是包含技术和专业技能;三是包含艺术或工艺。但现在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已有一定转变,主要是指基于当前时代存在的固有事物,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和改进而诞生了全新事物。这一创造行为可以对人们起到激励的效果,让其为了追求某一事物的极限,而不断努力。

3.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溯源

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涵在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被深化,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可从四个方面阐释:其一,工匠精神是敬业乐业的认同精神。作为日常工作中一对相辅相成的职业道德,敬业与乐业所包含的对自身技艺和从事职业的认同感,正是工匠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其二,工匠精神是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师傅在手艺传授的过程中具有主导性和权威性,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这种“师徒相授”的技艺传承方式,孕育了我国“师徒如父子”的师道传统,潜移默化地成为工匠精神的起源之一。其三,工匠精神还是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劳动者在细致认真、心无旁骛的全身心投入下,可更好地发挥其娴熟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是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四,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和突出特征,是劳动者长期在技术实践的积累中所形成的,对劳动产品优化的不懈追求。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对于“工匠精神”的探寻可以追溯到“建筑祖师”鲁班、工匠出身的墨子等,这些古代匠人的共同点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器物的生产者。再如,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也是工匠精神的见证。千百年来,世代传承的精妙匠艺和劳动者精益求精的追求,使得工匠精神代代相传、薪火赓续。

工匠精神的时代特色

1.传统延续性特点

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主要目的是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主要通过三个层面体现:其一是“强而力行”,充分展现出匠人的奉献精神,其会认真投入日常工作之中,燃烧自我;其二是“切磋琢磨”,即追求精益求精,永远不满足;其三是“兴利除害”,即为了国家的发展而奉献自我。

至今,人们仍十分重视工匠精神,其内涵也在不断扩展。总体来说,从业人员在进行产品制造的时候,应时刻贯彻“精益求精”的理念,持续雕琢产品。这个过程看似十分枯燥,但创作者却十分享受,乐在其中。当一个工匠有了工匠精神之后,他对工作的态度便发生了转变,不再将其看作是一项任务,而视为自己的重要使命——期望自己做出的产品能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2.现代新发展特点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同样被赋予了新的特点。例如,教育蓬勃发展带来了职业观念转变、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职业新业态、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了职业的场景,一切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同时,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工匠精神已成为人们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的一种精神追求。每个人的精神追求不同,有人喜欢安静,有人喜欢奔放,以此享受属于自己独有的人生,但都会时刻告诉自己,将一个看似十分平凡的事情全部做好,同样属于一种不平凡。基于这一标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便可理解为:积极投入到相关工作之中,依靠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其进行合理处理。显然,这一理念和“将工作看作一种任务”是完全不一样的,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都完全平等,只要按照要求,以创造性的方式更好地解决各种问题,就可以视为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

综上,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工作人员自身理念影响行为的重要表现,与个人的价值观有着十分紧密联系,通常可以在自身态度和理解方面有所体现。

工匠精神“现代复兴”的必然性

1.消费有着层次性特点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消费理念也有了一定变化,主要是在消费层次方面有所体现,早期多追求物质消费,而现如今对精神消费也有了更多青睐。在产品设计理念方面,以前主要考虑其消费价值,现在更多考虑其艺术价值,尤其是质量方面,整体要求更高。此外,消费在文化内容的独立性方面也有所体现,人们不再喜欢一些重复性的产品,而更喜欢有着较强个性化的特色产品。当前,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学校人才培育中,需大力发扬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其将自身潜能全部发挥出来,认真投入到日常工作之中,完成所有工作任务。

2.制造有着阶段性特点

我国的整体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尤其是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未来,要想推动整体经济不断进步,在国际上取得优势,理应充分重视制造业,突破当前的难关。

当前我国的总体经济已位于世界前列,尤其是制造业,在2015年的时候,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但在现有生产链之中,制造业中的知识环节以及额外的附加环节,和国家追求的生产发展模式有着诸多区别。许多企业为了减少资金成本投入,尝试将厂子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给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在最为关键的时期,为了达到预期目标,理应注重自主创新,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工匠精神自然不能被忽视。

3.技术有着重要性区别

现如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每年都在不断进步。各企业为生产投入了大量机器设备,使产品的生产变得更为简单,几乎所有产品都能进行常态化生产。但需要明确的是,技术的不断进步并非要抹杀人的个人价值,反而能够将人的价值进一步展现出来。技术固然重要,但是相关使用者同样非常重要。如果自己缺少了信仰,只能将技术看作是一种简单的工具,完成一些基础工作。而当使用者有了自己的信仰之后,技术的价值才能全部发挥出来,并演变成创造力,通过应用技术,可以有效去除原有工作模式的“弊端”,但在艺术作品创作中,还能使作品具有更好的形式,充分展现其应有的意义。

工匠精神同样属于一种信仰,将其渗透到工作中,可以使得自己的操作方法更具创造性价值。对于工匠而言,无论是前期的设计,还是后期的营销,都能够体现出匠心独运,每一个细节都是精雕细琢的过程。

4.职业有着分工的差异

工作本身没有高低之分,人们只要能够认真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便实现了自己的工作目标。20世纪90年代,德国产品因其较高的质量在全世界享有盛誉,几乎各个行业的作品都有着非常高的水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显然和教育工作存在着诸多联系。在教学的时候,教师时刻向学生传递职业无贵贱的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在未来投入社会工作的时候,不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岗位过于低贱,而产生自卑的想法,反而愿意不断努力,追求产品的最高价值。

工匠精神的培育方法

1.工匠精神的渗透

对于工匠精神,人们更多指的是一种理念,并将其渗透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在一些细节部位及整体创意层面有所体现。有时,可将其演变成相关故事,不断传播,促使更多人有所了解,起到激励的效果。

对于产品本身来说,要将工匠精神融入进来,既能展现工匠对于技艺层面的个人追求,又凸显了工匠的严谨态度。对于任何人而言,工匠精神并非天生拥有,需要伴随个人的成长逐步形成。一般来说,工匠精神培育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其一是行为水平,也就是指一个人主动期望提高自身行为能力,或者通过被动的形式参与某些事情,但行为水准层面,对自己有一定要求。

其二是态度水平,一个真正的工匠,理应时刻保持创新思维,不满足眼前固有状态,而不断进行创新,追求更高的境界。这种态度,自然无法通过数量进行表示,会更多地与自己的职业本能存在联系。

其三是个人信念,当一个人渴望实现某个目标时。如果具备工匠精神,便会时刻秉持这一信念,认真投入其中,不达到最终目标坚决不放弃。

2.工匠精神的培育

(1)在改革过程中坚持“职业平等”理念

例如,对各个不同职业之间的劳动和薪资标准进行重新调整,确保其能够合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在社会地位层面,理应对“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具体关系进行明确,让人们意识到,两种劳动者虽然工作模式存在差异,但彼此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交融的。尤其是在未来的职业工作中,人们在进行脑力劳动的时候,同样需要耗费大量体力;而在进行体力劳动的时候,也需要动脑。

例如,对于月嫂工作来说。不仅需要做体力劳动,做一些繁重的粗活,还需要进行脑力劳动,合理把握产妇心理,结合婴儿的具体情况思考如何对其进行保健。

(2)强调工匠精神,采取去精英化措施

在宣传工匠精神时,有的媒体往往会将注意力放在一些大师级人物上,将其树立成模范,供大家学习。但是,任何一名大师,并非简简单单就能做到,需要在基础工作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不断磨砺自我,才能逐步成为整个行业的领头人物。显然,对于大部分普通群众来说,很难像大师一样如此刻苦钻研,自然也无法达到他们的成就。如果单纯地将大师作为“工匠精神”的呈现者,多数人会认为自己这一辈子都无法具备,更无法在情感层面完成共鸣,从而选择放弃。而通过剖析工匠精神之后可以发现,其本身便属于一种去精英化的职业道德,有着很强的平民化特色。高校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对于精神本身的“平民化”特色及“精英化”特色重新进行权重,确保二者的比重足够合理,进而使得宣传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3)在学徒制中进行精神培养

“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一种形式,将学生成长放在首位,以课程为纽带,让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开展培养工作。相比于早期的教学模式,首先是学习场所发生了转变,不再局限于学校,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进入企业内部,完成企业规定的日常工作任务。其次是学生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不再继续扮演学生的角色,而变成了企业师傅的学徒。再者是学习方法的转变,基于原有的理论知识学习,逐渐变成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不断交替。最后是考核模式的转变,改变原本的教师单一考核,变成由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进行评价的模式。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工匠精神得到有效培养,提前了解企业的日常工作情况,接受专业教育,进而提升学习质量,感悟到其中的工匠精神。

结  语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个人素养所提出的较高要求。职业无高低,尤其是在当前的多元化社会之中,工匠精神更是一种内在需求的表现。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都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渗透工匠精神,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发展的意义,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认真努力,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4):108-109.

[2]张翮.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要抓好几个关键点[J].中国高等教育,2023(10):58-60.

[3]史小辉.思政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8):85.

[4]吴晓敏.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3):112.

[5]吴东照,邓宏宝.场域与惯习: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审思[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2):29-33.

[6]张宇,邓宏宝.德国工匠精神的发端、意蕴及其培育研究[J].成人教育,2022,42(6):88-93.

[7]张培,夏海鹰.技能型社会视域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审视与行动框架[J].教育与职业,2022(9):28-35.

[8]杨英.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5):107-112.

[9]尹成鑫,和震,任锁平.劳模、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6):59-64.

[10]徐迪静,张慧波.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0):79-81.

[11]卞波,刘绍鹏.“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职院校教育的理念与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21(9):76-80.

[12]冯宝晶.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与主要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4):108-111.

[13]刘霞,邓宏宝.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形成机理及培育方略[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26-132.

[14]唐伟.从生产到生活——试论“生活世界”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及路径再建构[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00-107.

[15]王岚.自我效能视阈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探讨[J].江苏高教,2021(7):107-111.

(张凯凯、藏晓辉:陕西科技大学学工部;白程铭: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