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显其能 万紫千红都是春
——浅谈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策略
作者:■文/张春娟
发布时间:2024-11-07 10:40:05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笔者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分层教学方式进行了尝试。
一、选择分层方案,实施分层教学
马克思提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精确地阐述了人的发展存在着差异。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说明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前人所做的心理研究是崇尚经验的,时至今日,我们才有可能根据心理学理论进一步探究学生的差异性,并采取分层教学方案。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和发展可能性,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先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根据自己所带两个班的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把他们分成四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小组长由A类学生担任,组员则是B、C、D类学生,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完成每日的日清任务、作业检查,并督促组员学习。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学习中,笔者采用兵带兵的形式落实任务,设置了让A类学生督查D类学生,B类学生督查C类学生,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如果D类学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则由小组长利用边角时间再次检查督促其完成任务。为了使每个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笔者让每个小组制定了奋斗宣言并设置小组名称,如奋进组、飞梦组、锦瑟组、鲸落组等,这样小组成员的学习劲头就会大大增加,小组之间也会形成竞争,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C、D类学生以“乐”激趣,B类学生力争优秀,A类学生在带动中更加优秀。
二、课堂分层引导,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D类学生“陪读”,B、C类“门前冷落鞍马稀”,A类“一言堂”的局面。那么,怎样让B、C、D类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一并享受成功的喜悦呢?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积极进行分层教学,对A类以放为主,放中有扶,让A类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在学习过程中,A类学生起着领导的作用,全班一共十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长都是A类学生,组员由B、C、D类组成,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笔者则指定各组的B类或C类回答,这样小组的学习竞争力也能得以体现,在笔者的客观评价中,学生找到自我、肯定自我、提高自我,并完善自我,他们明白了小组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大幅提升了,一种自觉、主动、持久的内驱力油然而生,他们在小组合作中不断求知、不断创新,共同提升,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改观。
例如,在教学《出师表》一课时,笔者采用分层朗读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入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多种朗读形式中一步步达到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标,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读的机会,让他们采用喜欢的方式读,从读中发现问题。此外,笔者还采取指名读、同桌评价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朗读的信心,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当时作者在密州任知州。该词以出猎开始,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自然地表现了作者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充满爱国激情。在讲授这首词时,笔者是通过设计“词眼”实施课堂教学的,这对D类学生来说很困难,因此笔者先让D 类学生朗读,让C类学生评价D类学生的朗读,B类学生回答问题,A类学生对B类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明确的任务,笔者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给予了激励性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诗词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各显身手,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唯有树立学生的学情意识, 从个体差异入手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这样才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倡导自主合作学习,呈现满园春色的景象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可以说是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他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思考和首要地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可见,自主学习模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模式的价值,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笔者采用比读法让学生阅读课文第4段和第11段。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后,通过阅读就能够对比、感受孔乙己的变化及人物特点。笔者让C、D类学生表演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的动作,从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激发学习热情。此外,笔者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让学生采用勾画、做旁批的学习方法,认真读书,认真做笔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这种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精彩纷呈,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对话,使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
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自主合作学习就是每个层次学生自主实践、主动探索、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分层教学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更好地让每个小组的成员会学、善学、乐学,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呢?
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A类学生带领组员根据提示,从词句、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人物或文章主题。回答问题时,A类学生选择有难度的问题,C、D类学生选择难度较小的问题,如通过一个或几个语句进行赏析。A类学生答道:“范进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时因为过度激动而发疯,中举后挺直了腰板,说话也打起了官腔。”“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点出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点明了范进的疯癫是因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而导致这一中心主旨。C、D类学生可通过一个句子、词语,从人物描写角度进行赏析,如范进拍手、大笑等动作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范进的疯癫之态。学生有了自主、独立、个性化的体验,才会产生见仁见智的思想火花。
19世纪初的完形心理学派创始人科特·考夫卡的社会互赖理论可以说是合作学习方式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积极互赖(合作)产生促进性互动,群体成员会互勉、互助、互爱,从而促进学习上的努力。美国社会学教授詹姆斯·科尔曼在《少年的交往(1961年版)》一书中提出的合作学习思想,实际上就是根据学生的层次确定合作任务。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要求教师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时间,防止越俎代庖、机械讲授和烦琐训练,要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提升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要采取分层教学方式,促进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故乡》一课时,笔者根据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交流完成学习任务,笔者则启发诱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了哪些内容?我们可以把故乡分割成几段?这三个问题有层次、有梯度,让A、B、C、D类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组长的带动下动脑、动口、动手,在合作讨论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表达。
由此可见,笔者根据新课标要求、课程内容和学情状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精细化、个性化教学,不仅培养了A、B、C、D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语文素养,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在积极参与、乐于分享、敢于质疑的合作学习氛围中共同进步,课堂呈现出一派“春色满园”的景象。
四、分层布置作业,落实梯度训练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提水理论”,让同样年纪的学生去提水,显然每个学生的提水能力是不同的,在完成作业方面也是如此,A、B类学生完成比较轻松,C、D类学生就稍有困难。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笔者尽可能地选择了学生感兴趣、擅长的作业类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一)作业形式分层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这个理论对于分层作业设计的指导意义在于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此在作业布置上笔者也大胆进行了尝试:
例如,笔者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是这样做的:阅读一篇文章或名著,要求A类学生读完后从不同角度写读后感,且不少于200字;B类学生赏析阅读语段不少于3句,摘录好词5个;C类学生欣赏语段2句,并摘录10个好词;D类学生可以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也可写2句自己喜欢的理由,并摘录10个好词。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优生多适当提高难度,差生多适当降低要求”的原则,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得以提升。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基本可以同步完成作业,笔者也能统一调控教学活动,及时反馈作业完成情况,查漏补缺,并能杜绝课内作业课外做、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不良现象发生。
(二)作业量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坚持“减量、提质、增趣”的作业设计原则,并根据学情和学生认知能力设计作业。如背诵古诗词时,A类学生很轻松就完成了任务,笔者会给A类学生补充一些名篇让他们背诵;C类学生背诵有点慢,笔者会发挥“兵带兵”的作用,督促其利用边角时间背诵;D类学生很难背全,笔者会划出重点语句让其背诵。这样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收获,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此外,教师布置语文作业时,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探究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会选取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大类,设计语文分层作业。必做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选做题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有梯度感,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自主完成作业。
例如,在讲授辛弃疾《破阵子》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背诵并默写《破阵子》。
选做题:1.参考课下注释,翻译这首词。2.选择《破阵子》中的一句,进行改写或扩写。3.将《破阵子》改写为抒情散文。
(三)作业难度分层
在设计作业时,笔者会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适合、有梯度的分层作业。例如,在作文教学中,笔者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写作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写作技能。学生写作文时,笔者对D类学生的要求是语句通顺、能扣住主题,在互批环节,让D类学生欣赏、借鉴小组组员的作品;对B、C类学生的要求是主题鲜明、材料安排合理、语言生动优美、错别字少。对A类学生的要求是主题有新意,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材料安排恰当,标点正确,无错别字,并让A类学生互相批改,在批改中互相学习,吸收优点,修改不足。此外,在学生互批环节,笔者让A类学生给B类学生批阅作文,B类学生给C类学生批阅作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交替批改中赏析借鉴他人的作品。这样,后进生就不会望而生畏,A类学生也会互相借鉴学习,从而有更多的收获。
总之,在初中语文分层教学中,笔者一直在努力找寻适合的方法,以求能够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营造积极参与、乐于分享、敢于质疑的学习氛围。同时,笔者还充分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知识的落实、思维能力的提升等因素,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在学习中收获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在缤纷的世界里,呈现“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景象。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华岳初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