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提升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众多一线教育工作者重点探讨的问题。为此,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理念及方法,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

(一)基础知识薄弱

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之前尚未接触物理学科,初次学习时较为困难,主要体现在基础薄弱、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欠缺等方面。再加上农村学生认为物理学习只需大量背公式、概念即可,没有深层次认识、了解知识的核心所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除此之外,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学生难以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无法构建一个系统、全面、深入的物理知识体系,从而出现物理方法使用错误、计算失误的问题。

(二)学习兴趣不足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切实应用于生活,要想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有一定物理技能。但受逻辑思维、思考方式尚未建立健全等因素影响,学生对物理知识没有完全理解,再加上乡村教学资源较为匮乏,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体验感不强。

(三)教学效果较差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重点放在激发、培养学生思考和观察能力上,但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学生很难将物理知识及实践活动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此外,实验探究作为物理教学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由教师主导的物理课堂,导致学生缺少探索与实践创新的机会,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综合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和扩展。

(四)教学方式落后

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授课模式等因素影响,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方式较为落后,教师十分看重学习成绩,大多采用“填鸭式、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为实现短期教学目标,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授,导致学生对物理实践活动存在误区。学生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实践能力和思维扩展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初中是学生各项能力迅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都会产生一定变化,加之受先天发育、后天环境及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同一班级的学生也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这部分差异很难通过人为干预得以缩小或消除。基于此,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应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本班学生的真实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接受能力等科学地实施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各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综合能力也能得到提升,确保农村物理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教师可以通过作业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各项能力的发展情况,并实施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不同的收获。针对基础不扎实且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本课基本知识为重点,让他们掌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了解声音传播需要的介质等内容;对基础扎实且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以上述内容为基础,融入部分较为复杂的知识点,让学生用声速、回声等解释日常生活现象。

(二)融入趣味游戏,培养学生积极性

初中生活泼好动、爱玩,与被动接受知识相比更愿意融入有趣、参与感较强的游戏活动。因此,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综合能力及教学目标,引入趣味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游戏与竞赛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探究欲,推动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时,教师可组织一场特别的拔河赛:将空余时间准备的两个去掉木把的皮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原本放木把的孔洞用橡胶密封起来,把两个皮搋子挤压在一起,借助注射器或实验室器材抽干净里面的空气,再将两条尼龙绳分别固定到皮搋子的外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活动。两组学生各拉一根尼龙绳,当教师吹响口哨后,两组学生向相反方向用力,看看能否把两个皮搋子分开,该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教材中提到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活动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深入探究大气压强等内容,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三)借助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氛围

初中学生获取和了解外界信息时往往比较感性,对部分抽象的理论知识缺乏一定的兴趣,再加上年龄因素影响,各方面能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导致他们对抽象知识的掌握不充分。因此,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将教材中抽象、枯燥的知识点用生动形象的视频为学生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并掌握相应知识,以此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高效学习。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六章第3节“电阻”中的“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教师可在网络上寻找相关教学材料,将其制作成视频的形式,在课堂上借助电子白板呈现出来。视频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以卡通人物形象出现,学生在三个卡通人物之间的对话中了解了电压、电阻对电流强弱的影响,在获得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物理学科的趣味性,从而逐渐爱上此课程。

(四)组织互动探究活动,打造高质量课堂

在以往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为使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通常会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拆解,以使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但这样会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一旦没有教师的指导他们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很难深入。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探究时间,让学生与同学交流、互动、分享学习心得,锻炼自身表达能力,提升自身学习能力,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2节“光的反射”时,教师可以先提出相关问题:“我们能够看到发光的物体,如太阳、篝火、霓虹灯等,我们为什么也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书本、黑板等物体呢?”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4到6人学习小组,并确保各小组综合实力相当,以使各组学习进度一致。接下来,教师可以为每组发放准备好的激光笔、平面镜、玻璃板、铁架台等,鼓励组员在小组中合作、交流、探讨,共同完成光反射规律的探究活动。该活动完毕后,每组应选出代表在班级展示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从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为后续合作学习的高效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注重生活体验,培养生活化意识

“双减”政策是为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开展观察、对比、推理、探究等必要活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和高中物理课程相衔接,与化学、生物学等课程相关联,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实践性。如果教师能将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和探究物理现象与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科学、高效。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还可以提出问题:“我国东北地区的冬天非常寒冷,洗好的衣服放在院子里很快便冻得硬邦邦了。但在这种情况下,几天后衣服还是晾干了,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了起来,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纷纷展开了讨论,他们特别好奇:“外面天气这么冷,衣服都冻得硬邦邦了,怎么还能干呢?”接下来,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进行了解密:“虽然冬季天气很冷,衣物里的湿气和水分都冻住了,但在低气压环境中这些冰可以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这是一个升华过程。冰由固体变成气体,衣物就会变干。”虽然学生对升华现象理解得不是很透彻,但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为学生详细介绍了升华的原理及相关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

总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应以“减负增效”为目标,在降低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优化、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感受物理的魅力,从而乐于学习,主动参与,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作者单位   陕西省韩城市龙门镇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