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界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学科融合日益成为教学研究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学科融合中收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许多教师还很迷茫。基于此,本文立足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从德育、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与数学知识融合的角度提出了若干教学策略,以期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感知数学、探究数学,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融德育于数学教学,形成良好学习品格

立德树人是一切学科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应只注重概念、公式、原理的讲授和数学思想的传递,还需要教师融德育于课堂,以数学知识为基础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和德育元素,引导学生保持乐观的学习态度,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进而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有其个性化的特点以及思维逻辑,教师在学科融合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充分尊重数学知识的内部逻辑规律,以寻找适合的渗透点。

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其中有一道题要求学生先去调查,然后做一张条形统计图。人教版教材中的现场调查题是这样的:“请学生统计全班每个月过生日的人数,并绘制一张对应的条形统计图”。当学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后,笔者又让他们调查家人的生日所在月份,然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竟然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面对这么大的数据反差,笔者引入了与亲情和孝道有关的内容,并让学生就此发表个人看法。

学生1:“我的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生日这一天最应该感谢的是母亲。”

学生2:“我的每个生日爸爸妈妈都记得,全家人也会为我唱生日歌,他们的生日我居然不记得,真是惭愧。”

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笔者以统计和即兴表达为切入点,巧借现场调查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表达个人感受,进而学会从情感和道德层面去解决问题。如此一来,不仅让冰冷的数据变得有温度,还让学生学会如何归纳、分析、表达数据,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表达观点的习惯。

二、融语文于数学,提升解题能力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有一定要求。这意味着学生要领会和明确某一道题中的已知条件和待求条件,不能只会套公式,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数学与语文之间的融合,教授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从而有效提高解题能力。以教授“四边形的认识”为例,为了使学生深刻把握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差异,教师可将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阅读技巧融入教学。具体操作是,教师指导学生圈出定义中的关键词,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以便学生充分理解四边形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识别各类图形。面对新概念的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先识别题目中的关键词,分析数学概念的要点,进而通过实例使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掌握清晰的解题思路,还能提高精准审题和解题的速度。

三、融美术于数学,深化学习体验

美术是一门发现美、表达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学科,对于抽象思维尚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如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一些美术元素,学生便不再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可以教材为载体,结合美术元素和理论对数学教学进行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教师也可试着将小学数学中的符号、图形、模型等与美术资源融合,创设具有艺术气息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美、感知美。

例如,在讲授“求图形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公式解题以外,还应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图形知识进行艺术创作。如已知某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折叠、拼接、分割、裁剪等探究另一种图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能有效减轻“读写算”等常规作业给学生带来的负担,还能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建模思想、化归思想去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知识以及学习技巧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关联。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高度融合,不仅能改变以前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让数学知识“活”起来,满足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以及数学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还能使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对自身、人类以及社会问题有一个理性的认知,从而形成一个科学的、完善的思维体系。

作者单位  西安市未央区崇文路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