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育情怀与使命感
作者:侯长生
发布时间:2024-11-05 09:52:47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生产者、创造者和传播者,更是学生思想的塑造者和精神的引导者。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教学技巧,还要有深厚的教育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感。
教育情怀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对教育的执着,是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的无悔追求,是对党和国家教育事业最深沉的爱,是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不求回报的付出。只有这样的教育情怀,才能构建起师生间的桥梁,让知识与能力、理想与信念在脉脉温情中传递,用心灵的沟通与智慧的启迪培养时代新人。
教育使命感是教师自觉自愿担负于肩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源于培养人才的目标,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社会发展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强烈使命感的教师,会主动与时俱进保持知识结构的前沿性,教学相长,以身作则,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激励学生为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教师的教育情怀和使命感,不仅关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质量,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修身先正心,正心才能修身。教育情怀和使命感就是教师“正心修身”的成果,“正心修身”需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在对学生始终如一的关爱中坚守教育情怀的初心。教师是在教书的过程中育人,传授知识是手段,育人成才是目的,不可“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要做到“使人由诚,教人尽材”就要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关心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课程,去了解学生。
在对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中铸牢教育情怀的根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术研究要在“教学相长”中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工作不仅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只有那些站在学术前沿,从国家和社会需求着眼,深入钻研并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方向。教育情怀就是在以自己的研究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能力。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履行教育情怀与使命。高校是为国家的未来培养人才,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就是要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爱祖国、爱人民、关注社会问题,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以大局观念和发展视角增强使命感。教师应该具有大局观念和发展眼光,从长远视角看待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教育活动传播先进的文化和科学知识,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这种使命感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引领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那就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从一名教师到教育家也许还有着不小的距离,但是作为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的教师,必须筑牢教育情怀和使命感,才能充分发挥“教育是引导人们转向的艺术”的作用,在伟大的教育家精神的指引和激励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侯长生:长安大学人文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