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学生在接受各种新知识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文化冲击和碰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有着深刻影响。因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可以促进学生对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的深入理解和接受。具体方法包括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深挖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采用多种手段将理论生活化、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及与家庭、社区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欣赏、认同和传承,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法治观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理想。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形式大多是经典诵读,即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品质及人文涵养等内容的深入挖掘。

(一)观念滞后,学生参与度不高

小学是以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任务的。但一些教师存在一些片面认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存在形式化及功利化思想。如对课程重视不够,观念更新滞后,理解相对比较浅,在教学过程不能充分利用学生所熟知的资源,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导致学生学习参与度不高。

(二)教学方式及内容相对单一

教师教学中照本宣科,以灌输为主,缺少创新性和趣味性,教学内容选择相对枯燥,无法达到培养学生正确道德观、价值观、法律意识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三)理论与生活脱节

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以及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强化对学生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方面的教育。但是现实课堂中的理论性太强,缺少对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营造,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导致学生不易理解,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四)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当下道德与法治专业课教师缺乏,再加之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研究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他们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效果不是很理想。与此同时,师生由于文化冲击和碰撞的影响,不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起点,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阶段。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的衰退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深远影响与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深入和全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体验,在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法治教育中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为各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及文化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反映了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如诗词、乐曲、民族音乐、曲艺、书画、对联、灯谜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大量提高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有益成分,是一笔丰富的资源。从小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建设及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不仅能更好地提高对学生的教育,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更认同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新时期对学生的要求。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汲取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从而实现德育目标。《道德与法治》《我们生活的地方》《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为父母分担》的学习,在使学生更加珍惜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关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孝顺父母、友善同学、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团团圆圆过中秋》《我们当地的风俗》的学习则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当地风俗,进而过好传统节日,尊重生活地人们的风俗,体会传统节日、风俗里所蕴含的传统美德,这不仅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有利于民族情感的培养。《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的学习有助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让学生知道人们之间是可以互相帮助的,美好生活的背后有一群人在默默付出,感恩他人对自己帮助的同时,也要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为他人着想,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信念和价值观,自觉把高尚的道德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学习之中。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在联系

道德与法治关注的是人的行为规范和社会法律制度,其来源于自然法则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道德和法律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包括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习俗传统等。而道德与法治课则是通过教育教学手段培养和引导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财富,是社会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形成的重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观念,如孝道、仁爱、忠诚、诚信等。这些优秀价值观念得到传承和弘扬,成为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依据。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如通过讲述古代圣贤的故事传递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二是道德与法治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独特文化符号,是历史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被冲淡甚至失传的风险,而学校可以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传递给下一代,使他们积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教师可以通过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是道德与法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能够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能为社会提供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和谐。而道德与法治则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法治秩序。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道德与法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能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公民,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德育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提升小学德育质量、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及综合素养等。例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合作讨论中生成,在探究与反思中提升,不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一)故事教学法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古代民间故事或历史事件进行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和法治观念。例如,在教学《我很诚实》《说话要算数》时,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讲述诚信小故事,以培养学生言必行,行必果的道德品质。教学《团团圆圆过中秋》时可以利用民间神话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起源,感受中秋节这一民族传统节日内容的丰富多彩,趣味纷呈。

(二)情境式教学

根据古代生活或现代社会生活设计角色扮演的情境或游戏等,使学生体验在不同情境中应当如何做出符合道德法律要求的决策。在教学《战胜困难更快乐》时,可以设计“宁为玉碎”的情境游戏,让学生体验在困难和压力面前,是否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克服当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战胜困难后的快乐。教学《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时,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视频呈现,甚至可以使用AI虚拟现实,让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殷墟看看甲骨文、仓颉造字的过程,甚至与古人对话,现场感受诗词歌赋、陶器制作等,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字,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让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文化传承自觉。

(三)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时,可以多展示我国的诗词、书画等,不仅展示古代优秀书画作品,还可以展示近现代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精髓,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而树立艺术保护意识。

(四)课堂教学生活化

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他们的思维发展特性,将枯燥的理论说教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更好地进入他们内心,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教学《生命最宝贵》时,重点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教学过程教师让学生将书包反向背在胸前,模仿妈妈怀孕时走路、弯腰、坐立等动作,让学生充分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教学《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时,教师可以播放采访视频,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家中做的事情,然后在课堂组织扫地、擦桌子、叠衣服等比赛,最后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自己是怎么做的,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家庭观,树立和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构建文明和睦的家庭关系。

(五)比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精神,同时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教学《团团圆圆过中秋》时,注重让学生体会和对比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父母对自己的关怀从未减少过。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就是父母对我们的爱。因此,在中秋佳节,不管多远,人们都会尽可能赶回家和父母度过美好的一天,这也是孝心的一种表现。虽然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很大,有时可能会忽视或忘记,但是要让学生永远铭记父母对自己的深情,认识到自己要用孝心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六)组织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赞赏。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节日活动、文化表演活动等,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中华民族一家亲》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文化中“民族文化”的部分,还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民俗文化展览,让学生现场感受不同民族在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七)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利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呈现更加生动、具体的案例和情境。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者演示软件,让学生目睹一些道德和法律问题的真实发生,以增强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教学《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理解和接纳父母表现爱的方式;了解家庭这一基本的社会单元,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文化的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AI模拟手段让“李白”吟诵《静夜思》,“孟浩然”吟诵《过故人庄》,“贺知章”吟诵《回乡偶书》,等等。激发学生情感,进而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让学生理解和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的目的。教学《中华民族一家亲》时,教师可以使用西沃白板等软件设计交互式对答环节,通过游戏的形式选择或归类不同民族的服饰、风俗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提高学生对法治概念的理解,同时又能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重。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能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注入新活力,激发学生兴趣,还能让学生在习得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同时,更加尊重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  陕西省杨陵区杨陵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