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学·善思·力行”中提升区域教研活动效能
——以陕西省安康市历史教师队伍建设为例
作者:■文/王 颖
发布时间:2024-11-05 09:17:51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
面对教研活动方式单一、内容单薄、评价单向、效率欠佳等问题,安康市历史学科教研活动以教师发展需求为重点、主题教研活动为支点、赋能骨干团队为起点、激活师生发展内驱力为原点,构建基于教师素养提升的主题教研模型,为市—县—校教研活动效能提升提供实践方案。开展“教学出题目,教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教师获成长”教研实践,搭建沟通科研和教研的平台,打通传递示范链条。通过纵跨初高中学段、横跨域内外、线上线下双线共融等方式,为区域基础教育教研活动的效能提升探索出课题教研化、教研主题化、主题活动化、活动成果化实践路径,引导教师对课程、教学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打破区域局限、打通名师示范、沟通教研科研,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中学历史学科“乐学·善思·力行”的区域基础教育教研活动效能提升新路径。
一、树立“乐学·善思·力行”教研活动新观念
在激发教师发展需求为前提的教研实践中,逐步树立“乐学·善思·力行”教研活动新观念。
(一)以吸引教师“乐学”为要义
2011年以来,在安康市历史教研员王颖老师的邀请下,闫璟老师(原西安市教研员、现为深圳罗湖教研员)带领西安市初高中历史中心组专家9次赴安康进行菜单式讲学送教,精彩的课堂教学呈现,高超的课堂驾驭水平,展现出西安市历史学科课程改革成果,参会教师在感受到历史课堂深刻变化的同时,也感受到历史学科特有的魅力,教研活动成为安康历史教师“乐学”的“嘉年华”。
(二)以激发教师“善思”为宗旨
调研发现,教师只有“研”的被动参与,没有“修”的主动思考,教研活动和校本研修活动流于形式,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与号召力。面对这些问题,在“请进来”实践中,更应开展以激发教师“善思”为宗旨的教研活动,打造历史教研成长共同体。
(三)以提升教师“力行”为导向
在安康、西安两市教研员的推动下,安康与西安、深圳罗湖等地的历史教师建立了较为紧密的教研联系。在多次参加郭富斌、李树全等名师学带的室坊活动中,安康以魏新儒、刘斌为核心的骨干教师团队迅速成长起来,在各类主题教研活动中从“请进来”走向“站出来”且开始“走出去”。因此,教研活动的开展要以提升教师“力行”为导向。
二、以主题教研活动为支点,构建“一核心二引领三聚焦四路径”主题教研模型
(一)“一核心”即提升教师素养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业,教师为本。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现教师专业化提升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研究提升教师核心素养的路径和有效方法是我们的追求。
(二)“二引领”即理论引领和实践引领
理论引领打开教师学术视野。为引领和激发教师乐学善思,我们先后邀请省内外专家名师40余人次来安康讲学指导。名师专家为安康历史学科教师带来最新的教研成果,使欠发达地区的一线教师领略到了名家风采,进而树立适合自己的发展标杆。未来,他们会在教育家精神的灯塔指引下全方位加强理论学习。
在实践引领中创新同课异构模式。从安康实际出发,积极打破时空局限进行同课异构,从跨区域、跨学段、跨时段、跨课型四个维度进行模式创新。通过多次研修、连续性解决同一个主题,有效引领历史学科教师进行深度教研。
(三)“三聚焦”即聚焦“教—学—评”一体
针对教师“教”的需求,将教师共同的教学困惑转化成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在进行系统化教研活动设计时,兼具教师个性化发展中的“评价”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同时,立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求,针对学生的“学”进行教研活动的创新设计。
聚焦主题设计,围绕教学需求进行系统化活动设计。聚焦课型,如“开学第一课”“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聚焦热点,如热点主题“戊戌变法120周年”;聚焦难点,如宋明理学;聚焦任务,如中高考系列,课标、新教材培训;聚焦形式,如研训一体、小组合作、同课异构等。同时,还通过说课比赛、经典阅读、作业设计、成果交流等形式推进深度教研活动的开展。
聚焦学生发展,围绕学生需求进行特色化活动设计。汉滨高中的历史“原典阅读”活动,江北高中、汉滨高中、高新中学“走进博物馆”系列活动,安康中学“战争与和平”历史剧大赛,高新中学“燕园杯”历史写作活动等主题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聚焦教师发展,围绕评价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围绕教师评赛设计活动,如教学能手评选中的选手磨课活动、教师创新大赛、教师论文(课例、反思等)大赛、教师命题大赛等。
聚焦“双减”政策,制定《安康市初中历史学科作业设计指南》。为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提升作业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增强作业实施的规范性、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依据课标制定作业指南。
(四)“四路径”即形成“课题教研化、教研主题化、主题活动化、活动成果化”“四化一体”的教研活动路径
在王颖老师主持的《中学历史教研活动创新实践研究》省课题的统领下,在实践中探索出“课题教研化、教研主题化、主题活动化、活动成果化”“四化一体”的教研活动路径,使区域内历史教研活动效能得到较大提升。
三、以赋能骨干团队为起点,发挥历史学科基地引领作用
安康中学、江北高中、紫阳中学历史学科基地多次承担安康市大型历史学科教研活动,高中教师专业成长对域内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引领作用明显。在强化学科建设、更新课堂理念、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学科基地骨干引领作用明显。
以安康中学魏新儒老师、江北高中刘斌老师、安康市教学研究室王颖老师为核心,以各高中历史教研组组长为中坚力量,培养出市级以上“三级三类”骨干102人次,省级骨干21人次。特别是2017年以来市级以上历史骨干74人次,省级历史骨干16人次。2021年安康中学杨扬老师获陕西省教学能手第一名,2022年安康中学周静老师获陕西省教学能手第二名、2023年岚皋中学张乐老师获陕西省教学能手第二名。在全省教学能手选拔中,建立“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有多位教师的教学实录被推荐参加全国历史教学大赛,周静、杨扬、孙小泉老师先后获奖。从数量和质量看,这些教师能在最富含金量的教学能手评赛中脱颖而出,不仅是对“乐学·善思·力行”教研活动新观念践行的结果,更是对“一核心二引领三聚焦四路径”主题教研模型成效最有力的证明。
四、以激活师生内驱力为原点,在实践中形成系列教科研实践成果
在开展教学出题目,教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教师获成长教研实践中,搭建沟通科研和教研平台,打通传递示范链条。2011年以来,以教研示范和教师主动发展为要义,以研究第一课堂为重点,辐射第二、第三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了一系列的教科研成果。2018年以来,在王颖老师的指导推荐下,历史教研组的老师们先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教育科研》等期刊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王颖、王成瑭、陈光艳老师的文章获得《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发。同时还指导完成省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20项。
此外,组织的各类和历史相关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收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例如,组织市级学生历史小论文评赛、参加“青史杯”“燕园杯”历史写作大赛、“园地杯”漫画大赛等。组织学生开展读·写·做·演等系列活动,如“历史原典阅读”“‘小人物、大历史’——陕西历史人物评说活动”“历史发现之美——我以我眼看家乡”“让文物‘活’起来”系列活动,“‘史海巨浪·青春飞扬’历史剧展演”“文物仿制大赛”等。李琼老师的《历史发现之美——我以我眼看家乡》及其指导的学生作品《炕炕馍里的爱与情怀》《改革开放潮流下的先行者——我的父亲》集中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2021年第10期。
十三年的实践探索构建了基于教师发展导向的“一核心二引领三聚焦四路径”主题教研模型,使区域历史教研生态得以改善。教研活动为教师“教”的多样化提供了路径,为学生由“学”到“学会”搭建了平台。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走上从“教书”到追求“育人”“德得双立”素养提升道路,学生在创新、体验、对话和思考中生成历史智慧,师生的成长样态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未来,安康历史教研活动将积极探索从教研活动创新到学生实践活动创新,从自发式、分散式科研向有组织科研发展,真正实现了沟通科研和教研,把全员科研与教研员教研结合起来。引导全市历史教师向教育家型教师学习,打通传递示范链条,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先进理念的传播者、教育问题的研究者、教育思想的贡献者。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教学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