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作者:■文/刘萌阳
发布时间:2024-11-05 08:59:54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期,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意义重大。其中,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创设语文实践活动、开发课程资源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真正发挥出来。在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引领,更能彰显语文学科的价值,提升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进行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目标核心素养的内涵提到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语文学科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语文学科为本位,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既镌刻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又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求仁者爱人的道德理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公平正义的社会担当、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追求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这些核心理念共同构成了一个内在关联且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这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关键密钥。从内容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包括仁爱孝悌、精忠报国、舍己为人、自强不息、尊师重道、长幼有序等传统美德。从唐诗汉赋到宋词元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梭于时光长河。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文关怀。人的情感、道德、伦理和社会和谐,倡导尊重、感恩的价值理念,包括儒家仁爱、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等。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学生价值取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升学生思想文化修养,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有助学生批判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开阔学生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使其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从而达到以文化人、文化强国的重要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一文,注重让学生感悟母爱的真挚、细腻、深沉、伟大,进而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为“孝亲敬老,从我做起”,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为“人无信不立”,等等。此外,课程标准推荐的很多课内外读物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如《水浒传》《傅雷家书》等。
二、中学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强化学生思想深度,使学生形成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语文学科为本位,深入挖掘语文教材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课堂教学,多种方式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借助数字化技术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数字化技术与现代语文教学相融合,以学科育人为根本导向,推动语文教学的变革与创新,进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要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教学的变化,了解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学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诗中意象用Flash动态展示出来,并插播与之相关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使意象与视频、音乐相结合,凸显诗中场景。胡应麟在《诗薮》中写道,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诗歌教学的重点之一在于“意象”,把文本转化成动态视频,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当下语文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技能辅助教学,并实时关注语文教学的新热点、新话题,及时整合资源,在这一过程中,要以学生基本学情为主。教学数字化的本质是运用现代科技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赋能教育教学。要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和表达交流等带来的深刻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时代发展过程中辅助教学的策略之一。
(二)创建教学实践活动,唤醒学生学习新期待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课前有期待,课中有生成,课后有收获。郑桂华教授强调,传统的语文学习内容存在脱离生活实际,忽视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等现象。这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缺乏兴趣。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可以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以情入境”使学生体会到诗歌的内在魅力。例如,教师教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杜少府和诗人王勃,想象在唐朝长安城门旁的驿站分别的场景。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是感情的艺术,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反复诵读诗歌,诵读可以把文本转化为情感,这比教师讲更容易让学生直观感受到。
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面对鲁迅先生这篇特殊的杂文,教师可以结合驳论的特点,联系当前文化自信热点,组织学生围绕“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进行课堂辩论,使学生在搜集论据、论证观点、批驳对方的过程中,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围绕文化主题开展的课堂互动,可以创建真实可感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其对课堂有所期待,有助于进一步促进课堂生成。
(三)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实现以文化人教学目标
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为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出发,创建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设置多层次的学习任务,注重语文课堂的内在价值与课外延伸。
在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天下国家”主题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天下国家”的含义,明确《孟子》一文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含义,懂得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其次是开展相关的综合性活动,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材料的能力,提升学生讲述能力、朗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进行跨学科的融合教学。如教师可以从历史学科的视角为学生讲述“天下国家”的含义,以及讲述相关的历史人物,如孔子、孟子、墨子等。再让学生从语文教材中搜集相应的篇目,从语文的角度解读这些人物。这样的跨学科教学最终落点要以语文学科为本位,以简驭繁,探究“天下国家”的主旨。最后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爱国人物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深刻把握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优化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增强语文课程的丰富性和课程实施的开放性。促使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文学长廊,深入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语文课堂是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因此,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激活学生心中的文化基因,使他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