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营,咸阳市高新一中党总支书记、校长,中学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改革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首批领航校长培养对象,国家生涯规划高级导师,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实践导师,陕西省教学能手评审专家,陕西省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先后参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校长高峰论坛、“十四五”教育发展创新论坛等。 

十年探索,高考综合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生涯规划、选课走班、校本课程、综合素质评价等改革的重头戏渐次展开。在陕西省高考综合改革的生动实践中,咸阳市高新一中未雨绸缪,主动应变,积极求变,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形成了“技术与平台、课程与活动、评价与引领”三位一体的生涯教育实施路径。

一、技术与平台:在生涯认知中遇见自己

人常说:“选对专业,快乐一生;选对职业,成就一生;早做规划,幸福一生。”在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学校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及时介入,通过科技赋能和平台支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一)平台支持,成立生涯教育中心

2015年,学校建立了学生生涯教育中心,设置了生涯测评室、生涯体验室、心理咨询室等机构。2019年,学校引进大数据教学服务管理平台,加强学生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探索生涯教育的实践路径。

(二)科技赋能,加强学生发展指导

学校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分析,通过MBTI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多元智能发展测评等,让学生了解个人兴趣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近年来,学校不断拓宽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场景,探索大数据赋能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

(三)数据分析,指导学生选课走班

1.依托大数据提供信息支撑

学校通过分析采集的模拟选课走班大数据信息,有效提高了选课组合设计的科学性;根据测试量表建立了学生个性化档案,为学生选课提供了信息支撑。

2.加强高校专业大数据分析

学校全面分析了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对选课组合的要求,以及不同选课组合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职业引领。

二、课程与活动:在生涯探索中预见未来

(一)加强生涯师资力量

从2016年开始,学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助力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生涯教育培训,大力提升教师对生涯教育的认知度,培养和储备生涯教育师资力量。目前,学校已有高级生涯规划师5人,生涯规划师56人,为生涯教育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师资保障。

(二)开发生涯教育读本

近五年,学校积极开发生涯教育读本,目前开发并使用的有《中学生生涯规划测评手册》《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中学生生涯规划(上下册)》《咸阳市高新一中学生生涯档案》等,并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形成了多元一体的课程体系。

(三)完善生涯教育课程

学校将生涯教育课程和生涯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分年级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充分发挥其对学生发展的指导作用。在高一年级开设生涯觉察课程,通过测试量表建立学生生涯档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在高二年级开设生涯探索课程,从情绪疏导、人际关系、职业趋向等方面帮助学生认知社会,借助专业信息库、职业信息库数据引导学生规划人生目标。在高三年级开设生涯抉择课程,以考前心理辅导和志愿填报辅导为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报考能力和职业选择能力。目前,学校已经开发了一系列广受学生欢迎的生涯教育校本课程,且生涯规划课程已申报为陕西省精品课程。

三、评价与引领:在综合评价中引领发展

新高考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是着眼于学生特殊性、个性化发展及未来发展的发展性评价,是打破“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生涯规划是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及个性化发展现状,通过对学生兴趣特长、性格心理、能力倾向等综合评价分析进行的有效规划。两者互为表里,出发点具有高度一致性。鉴于此,学校积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并将其与生涯规划相结合,通过技术赋能与民主参与,探索形成了“五三三”教育评价新机制。

(一)五育融合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学校坚持五育并举方针,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社会实践”五个维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客观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上传大数据平台形成学生生涯档案。

(二)三种方式推动述评全过程开展

1.自我评价

学校引导学生从个人现状、进步表现、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等方面写评语,让学生客观评价自我,认识自我。

2.学生考评

学校积极推行各项规章制度,以保障学生考评的客观、公正。如:班务承包制,班级事务人人管;量化考核,学生成长共同体之间的小组竞争评比;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每日从考勤、校服、卫生、纪律、两操等方面考评。通过以上措施做好班级小组考核、班级之间达标评比、年级之间交叉检查,为优秀集体颁发流动红旗。

3.教师述评

学校积极实行全员导师制,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人生导师:为学生提供学业辅导、职业指导、人生向导和心理疏导,并对所帮扶学生进行过程性记录和指导性评价。任课教师:每学期对所带班级学生进行学业水平述评,述评要实现全覆盖,不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班主任述评:在日常工作中做好过程性评价,学期末进行总结性评价。

(三)三个课堂拓宽教学评价场景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全面发展、适应需求、质量高效、价值引领的原则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设特需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开展各类活动,为学生提供成长和展示平台,为综合评价提供多维场景。

1.构建“众创众享”课程体系

学校面向全体,开齐开足国家基础性课程;面向群体,根据学生兴趣特长等大力开发校本课程;面向个体,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如为小语种、艺术类、体育类、心理咨询类考生等开设特需课程。通过以上措施改进结果评价,探索增值评价。

2.创造“众行众美”成长空间

学校在充分利用现有功能部室、体育场馆、社团活动场地,以“立众德、育众智、强众体、赏众美、展众能”为主题,开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同时,积极拓展第三课堂,让学生走出小课堂,迈向大社会,参加实践和研学活动。通过以上措施做好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四)数据赋能:在众评众议中看见成长

学校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和生涯成长档案,家长可以通过公众号查看学生表现、提取成长档案记录、制作档案册、制作成长纪念册等。

1.技术赋能

学校遵循及时、精准、高效记录的原则,通过“手机客户端+终端设备+系统平台”的技术架构,实现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有依据、随时评、客观评”。

2.众评众议

平台管理员添加评价维度,发布评价任务,全程跟踪服务;教师和学生根据评价任务提交相关资料和信息;家长通过平台查看学生表现,家校携手,共同促进学生发展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

3.过程跟踪

学校积极进行学生各学年学业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以及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促进教育评价的个性化发展。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依然在反思中逐梦前行,继续完善生涯规划教育及教育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多元化、差异化、全面化发展,关注每个学生,欣赏每个学生,成就每个学生,让学生的成长看得见,让学生的未来可预见!

(本文系陕西省教师发展研究计划专项项目/Shaanxi Teacher Development Research Program课题成果;课题名称:《普通高中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有效落实研究》;课题编号:2023JSY038)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市高新一中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