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中小学课堂孕育着未来的新质生产力。有经验的船长透过刚刚露头的桅杆就能判断船的运行情况。船长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前意识,启示着广大一线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的能力。面对世界大变局、人工智能迭代等攒动的“桅杆”,课堂上教师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思维方式、应变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唯有让学生在“拔节孕穗期”练就搏击风浪的能力,方可使其行稳致远,勇立时代潮头。

顺势而为,从理想信念上铸魂。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主阵地。党的二十大为我国中长期发展擘画了“两步走”的宏伟蓝图,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是建成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路径。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中最先进的工具,必然会加速现代化进程,但现代化强国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靠教育培养。广大教师唯有认清时代发展大势,保持超前意识,掌握历史主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方可确保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经风雨,并永葆“合格”和“可靠”本色。

随事而制,从道德品质上固本。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虽然人工智能正在快速而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甚至包括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等,但维系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道德根基、伦理体系等,绝非人工智能所能建构的。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引导人工智能朝着有利于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伦理选择和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时,要把“立德”放在首位,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思想觉悟、优秀的道德品质的人,即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是可堪重负、能担重任的时代栋梁。

因势而新,从思维方式上赋能。课堂形成认知,思维改变人生。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因此,要重视人才培养,同时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思维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成长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等解决问题,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等。创设真实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在思辨和争鸣中寻求共识,在追求真理真知中弘扬真善美,摒弃假丑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而提升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因时而变,从应变能力上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世界变化不居、永恒发展。相比传统教育而言,未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注重立足本土化、面向国际化、关注个性化、依托数智化、致力终身化。广大教师只有主动识变,积极应变,保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从教心态,摒弃师道既尊的自我优越感,不断增强教育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善于了解和学习新事情、新技术、新方法,在勇于自我革命中适应时代之变,在掌握教育规律中改进教法,在传播真善美中教会学生“七十二变”,才能使其与时偕行,勇立潮头。

因势利导,从兴趣习惯上培元。坚持鱼渔兼授,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自立自强的品质。课堂上学会“放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设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在奋进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不仅需要千千万万燃烧自己照亮学生成长之路的“发光体”,还需要有懂得看和看得懂“桅杆”的人,在审时度势中认清前行方向,见微知著,主动作为,从而更好地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