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记者从西安市教育局获悉:为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西安市教育局等十三部门联合制定公布了《西安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通过3至5年努力,西安将基本建成全学段、全覆盖、全方位、全链条的科学教育体系,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推进科学教育的育人机制明显健全,社会各方力量有效整合,科学教育资源均衡供给。

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

据悉,西安市积极创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支持雁塔区、灞桥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鼓励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等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先行先试,探索创新科学教育成功经验做法。实施科学教育“十百千万”工程,培育10个省级科学教育改革实验区,100个国家及省级科学教育实验学校,评选1000节优秀科学教学案例和精品课,培训科学教师10000人次。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市级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达到300所,全市60%的中小学达到区县级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标准。

西安市将深化课程改革,促进科学教育内涵发展。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并实施体现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科学课程。研发校内外贯通、家校社协同、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与课后服务融合的“基础+通识+实践+创业”的全融通科学课程。开发适合校内外开展的科学教育地方课程资源和研学课程资源,推行项目式学习、STEAM学习、设计型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学习方式应用。

鼓励开发西安特色科学教育课程

优化课堂教学,实施科学课堂及实验操作全达标计划。加强科学课堂教学研究和指导,积极探索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引导教师主动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提高运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场景的能力,加强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提升小学科学课、信息技术课、综合实践课和中学信息技术课、通用技术课、理化生实验等课程管理水平,培育并评选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科学精品课。全面推进实验教学,力争三年内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强化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扭转实验教学笔试化、视频化和记忆化倾向。

丰富课程资源,实施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共建计划。鼓励大中小学校和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围绕秦岭科普、航空航天、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物联网等,整合资源力量,联合开发具有西安特色的科学教育课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和科普教育基地开展“人工智能+科学”课程体系建设,探索教师与人工智能共同协作的教学模式,打造“教学共同体”。

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科学教育场所

优化科学学科教学评价。在校内外科学教育中探索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倡导跨学科融合、校内校外结合的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建立西安市中小学科学素养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和评价工具,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优化考试方式和内容,坚持素养立意,增强试题的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减少机械刷题。国家科学教育实验区每学年开展区域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测评,发布中小学科学教育区域质量监测报告,重点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学习方式转变、科学方法掌握、探究能力提升、科学观念养成等素养和能力。

实施学校科学教育装备提升计划。要依据国家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和陕西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系列标准,建设学科功能部室。实施校地科学教育资源共享计划。鼓励各方力量多渠道建好科技馆、科普馆、博物馆等场馆,在课后、节假日、寒暑假免费或优惠向中小学生开放。

利用航空航天、秦岭生态等西安特色资源和禀赋,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科技专业性强、科学领域新的科学教育场所。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社会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面向中小学开放实验室、工作坊、生产研发场所等。开展科普下乡活动,将科普教育送到农村地区、薄弱地区的中小学校。

支持高中学生加入高校科研团队

实施科学教师配备补充计划。加快小学科学教师准入制度建设,按照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配备专职科学教师,逐步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各校要有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至少结对1所具有科普功能的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各学校要配备专职实验员,市、区县教研部门要配备专职科学教研员。在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等项目中提高科学教师培养比例。

实施万名科学教师培训计划,增加中小学科学及相关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教师培训项目,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对科学教师进行全员轮训。选送教师参加“国培计划”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项目。

实施大协同科学实践活动建设计划。统筹高校和社会资源,加强科研院所、科技场馆、高新技术企业与中小学对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开展丰富多样的科学实践活动。拓展校内科学教育实施途径,引进科学教育专家团队共同参与,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少年科学院、流动科技馆、科技节等活动。各学校要加强科学类学生社团建设,每年举办科技节,确保科技节活动覆盖全体学生。组织学生前往校外科学教育场馆或基地,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

探索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的路径及模式。有条件的学校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高校与高中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支持有科研潜质的高中学生加入高校科研团队,进入高校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中学做好“春笋计划”项目,高校做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高校科学营”等项目。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