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电子信息技术教学构建与实施
作者:张晶晶
发布时间:2024-10-29 10:50:12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
[摘 要]高职电子信息技术课程树立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目标,是贯彻实施国家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具体体现。电子信息技术教学环节的构建,将围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用PBL教学策略贯穿教育全过程,并依托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监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馈。通过问卷及统计学等方法,量化课程教学成果转化,以实际反馈证实创新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证实该教学模式在电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对整体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存在助益性。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 电子信息技术教学 PBL教学策略 教学建构与实施
基金课题:2022年度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高”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项目编号:2022ZYA03);2023年度陕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大赛视域下职业院校电子与信息大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3GY066)。
中图分类号:F725.23 文献标志码:A
引 言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政策的实施,使高职电子信息技术教学与创新创业实施紧密相连,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刺激学生思维创新,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应当注重教学转化结果的质量保障,确保创新创业能力能够融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创新创业能力在电子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在电子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施是注重“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的实际体现。电子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学科领域,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知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激发理性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创造新的价值。
创新创业能力的电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构建内容
优化电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建构,以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科深层次发展,完善培养目标要求的双创教育体系,是贯彻新工科教育思想的教学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是电子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要体现,应当着力在实施环境、教学研融合、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关键要素上提供有力的教学保障。
针对目前高校中存在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落后、课程体系不合理、培养方案及课程目标雷同等问题,应当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巩固书本理论知识,将传统的课本知识讲授方式延伸到教学实践中。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完善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工科教学建构,其实施思路如图1所示。
1.推进课程目标能力培养
明确电子信息技术课程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策略,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目标,完善整体教学设计思路,研究课程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全过程反馈,及时发现困难,并寻找课程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施更为准确的教学过程改革方案。在方案实施中,依托产教融合的方式促进校企合作着力推进电子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创新创业能力、综合创新能力以及专业认知能力的培养。如图2所示,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从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采用调查问卷等方式量化课程评价,通过分析问题寻求较好的解决策略,同时依照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形成持续创新的全新教学模式。
2.优化课程建设培养途径
电子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方式是通过层级递进阶段,将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渗透于教学全过程中。层级递进阶段可细分为基础知识阶段、技能应用阶段和高级实践阶段。在基础知识阶段,学生首先需要掌握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这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石。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此阶段的实施办法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式,为教学过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创造教学过程基本保证
电子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指导方针,首要的是遵循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确保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达到国际标准。这意味着,课程内容需要覆盖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关键技能和前沿动态,教学方法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程还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以保持其与行业发展的同步性。
4.构建课程教学指导思想
电子信息技术课程建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导向、问题导向等,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提高其创新能力。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包括丰富的实验和实践环节,如实验课、设计课、实习实训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课程注重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强化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电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构建策略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电子信息技术课程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是通过多阶段目标层层推进完成整体教学建构的。在实施上,应当以教学过程的实际出发,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更符合专业特点及课程特征的教学策略。
1.基于PBL的电子信息技术课程分析
研究利用问卷调查的量化手段分析目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待改进问题。随机选择电子信息类专业班级为研究样本进行教学内容反馈,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对研究样本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主要针对课程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研究反馈,选项按照问卷内容分别就课堂学习成果反馈、小组合作效果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三大板块进行设计,按满意程度将选项分为5个层次,分值越低表示满意程度越低。研究样本共发放计150份,其中有效问卷总数为143份,无效问卷5份,未填写2份。结果如表1所示,超过半数具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对研究数据样本进行有效性分析,采用Kaiser-Meyer-Olkin(KMO)检测以及Bartlett球形检验,其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证实问卷设计合理且样本数据具有分析影响因素的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研究样本的统计,对数据组中创新创业能力表现中较为突出的关键问题进行总结,以较为有代表性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中正向专业交流项进行频次分析,其他相关能力及教学内容反馈采取相同的方法,仅列出统计学结果,如表3所示。
*其中P.1—P.5分别对应问卷调查中满意程度,依次表示对团队协作具有增益效果的满意程度递增。
从统计学结果进行的频次分析可以看出,针对团队合作具有增益性效果这一项的学生调查中,认为创新创业能力中良好的团队合作关系能够起到推动课堂效果向好的占比在30.05%,而不确定及不满意的总体是高于该比例的,说明在以往的传统式教学环节中,教学内容存在模糊化以及教学目标不明的问题,另外对于一部分学生认为团队合作并不能够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从另外几项研究的结果显示,造成该问题的症结在于封闭僵化的课堂信息茧房阻止了学生之间的正向专业知识交流,课堂重难点专业壁垒性强,缺少关键知识的及时沟通,同时,超过半数的学生希望能够通过数据信息化的方式来实施教学过程,说明学生较为认可信息化教学手段在电子信息技术课程上的辅助性作用,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增益性。
2.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构建
基于上述问卷分析的反馈,电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架构应当注重使用信息化方式打破专业及教学壁垒,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转化,形成课堂正向知识沟通。针对电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构建应当充分考量研究结果,并采取相关的构建原则,保障课程体系的发展能够适应当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电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构建实施设计
在电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图3所示,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整理与电子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创新创业实际需求相匹配的教学内容,确定学习小组,并布置预习任务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
1.课前准备阶段
(1)教师活动
①确定教学目标:根据电子信息技术的学科特性和创新创业的需求,设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向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等创新创业相关的能力,并使用学习管理系统来公布教学目标。
②整理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整理和优化教学内容,保证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同时高度关注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内容,教学环节可以使用数字化的课程设计工具来整理和优化教学内容。
③确定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要求,合理组织学习小组,以便进行探讨式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同时,借助在线协作工具来组织和管理学习小组,提高小组协作的效率和效果。
④布置预习任务:布置针对性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为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做好准备。教学环节在线学习平台来布置和管理预习任务,使之更加方便和有效。
(2)学生活动
①课前准备教学内容:学生需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课前预习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学生可以使用在线学习平台和数字化教材来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②完成预习任务:学生需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包括理论学习,问题探索,实践操作等,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学生可以使用在线协作工具和虚拟实验室来完成预习任务,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教学实施阶段
(1)教师活动
①构建学习情境:根据教学内容,构建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可以使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来构建生动和真实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②提出学习问题:提出与教学内容和学习情境相关的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教师可以使用在线讨论板和在线问答系统来提出和管理学习问题,提高学习问题的质量和效果。
③学习引导: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调整,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使用在线监控和反馈系统来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问题,提供及时和个性化的学习引导。
④成果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实践操作的技能等。教师可以使用在线展示和评价系统来管理和评价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成果的质量和效果。
⑤课堂总结反思: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总结和反思,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可以使用在线日志和反思系统来管理和引导学生的总结和反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
(2)学生活动
①分组讨论: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使用在线协作工具和在线讨论板来进行小组讨论,提高讨论的效率和效果。
②确定研究问题: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学生可以使用在线问答系统和在线决策工具来确定和管理研究问题,提高研究问题的质量和效果。
③搜集相关资料:搜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方法,案例分析等。学生可以使用在线搜索引擎和在线数据库来搜集和管理相关资料,提高资料的质量和效果。
④解决问题: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解决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学生可以使用在线学习平台和虚拟实验室来进行问题解决,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效果。
⑤分组汇报: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包括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实践操作的技能等。学生可以使用在线展示和评价系统来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提高汇报的质量和效果。
3.课后反馈阶段
(1)教师活动。课堂教学评价:完成教学任务后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适宜性等,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反馈和改进的依据。教师可以使用在线评价和反馈系统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提高评价的质量和效果。
(2)学生活动。自主评价教学: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主评价,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问题解决的能力,实践操作的技能等,为下一次学习提供反馈和改进的依据。学生可以使用在线评价和反馈系统来进行自主评价,提高评价的质量和效果。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质量反馈及评价分析
在以上课程教学建构之下,评价课程反馈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判断矩阵,形成较为准确的课后评价体系成为量化创新创业能力的标准。依据研究样本,可以CIPP综合评价理论,建立电子信息技术课程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对实施课程构建后的评价结果进行更为准确的表现。研究将随机电子信息技术班级作为对照组实验样本,综合结果表示,如表4所示。
可以看出整体能力指标中的各项都得到了提升,虽然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较低只有4.71%,但考虑到研究样本专业基础能力等综合问题,在后续学习过程中随着身心发展其结果将会有所改善,同时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表现较为突出,成绩提升十分明显,对于课程建构的实施,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结 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电子信息技术课程中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研究,探讨了课程建构存在的问题,就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PBL教学模式及数字化教学融合在课程全过程中的使用,形成了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新模式,对电子信息技术课程贯彻新理科教育理念起到了实践性作用,同时也可为专业的相关课程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刘俊.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价值蕴含与体系构建[J].知识窗(教师版),2023(10):42-44.
[2]李芳.专创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3,14(19):88-91.
[3]梁晓莹.基于MOOC与行动学习法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对外经贸,2023(10):87-90.
[4]吴玉婵,祁琦.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链构建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3(9):65-67.
[5]蒋秋双,丁朝阳,方林莉.基于Gartner模型的高校过程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安康学院学报,2023,35(5):52-59.
[6]陈金射,羊阳,东野升静,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产教融合新模式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19):155-158.
[7]杨婧.“一体两翼双驱动”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的探析与实践——以陕西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23(4):63-65.
[8]刘许亮,范龙,陈晗凝.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5(4):96-100.
(张晶晶: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