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院校应用数学增值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李 青
发布时间:2024-10-29 10:48:33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
[摘 要]利用时序知识图谱分析高职院校应用数学的现状与亟待解决问题,探究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应用数学增值评价的教学研究。基于课程思政隐性与浸透性,以及以群建课、以群促评的思路,建立与思政育人目标相结合的应用数学教学目标,并给出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探索“三融合+四分值”的高职应用数学增值评价体系,重点关注学生自身进步;进步评价学习效果,拓展强化个体差异,挖掘潜能最大值,探寻评价过程“增值效果”最大化,并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将不同职业导向贯穿应用于数学课堂,对学生职业成就“增值”,以此推动我国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知识图谱 课程思政 应用数学 增值评价
基金项目:2023年陕西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数学》数字教材建设创新路径研究”(2023HZ1395); 2022年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应用数学课程增值评价体系构建研究”(SGH22Y1590);2022年度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基于Citespace对高职院校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2022SZX410)。
引 言
增值评价(Value-added Assessment)是国际上最为前沿的教育评价方式,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它是以学生学业成就为依据,追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业成就的变化。增值评价起源于美国。1966年,科尔曼向美国国会提交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报告》,20世纪70年代,以“科尔曼报告”为起点,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发展;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立了田纳西州增值评估系统。在这一背景下,增值评价开始在西方得到大量研究。英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了增值评价的方法,在“增值”的理念下,可以控制生源质量的影响,更为客观地评价学校效能。
高职应用数学增值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1.高职院校增值评价现状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增值评价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中国知网CNKI中输入“增值评价”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在香港开展增值评价研究,90年代初期逐渐受到更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但重视度不高导致未引起学界大规模研究与实践。21世纪以来,国内研究者引进国外增值评价的研究成果,大多结合本土情况开展相关增值评价的探索,为我国增值评价在教育评价领域奠定基础。针对高职院校的增值评价从2010年起研究态势逐年递增,2021年达到峰值为125篇。总体来说,我国尚缺乏对高职院校增值评价的专门研究。学生增值评价研究与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大规模、大范围的实证研究还鲜有研究。增值评价主要强调学生之间是差异性的发展过程,将入学前与入学后进行对比参照,并以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不同发展目标为理念,重视可量化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
2.高职应用数学增值评价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知网CNKI中搜索“增值评价”“增值评价体系”“高职院校”等检索词,去重后得出1011篇相关文献。基于文献计量学,利用CitespaceR6.2.4高级版,将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选取每一年中出现次数最高的前50个关键词,生成时区视图以及聚类视图,形成知识图谱分析,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分析,探索科学有效的高职应用数学增值评价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2018年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2018年以后,研究热点关键词聚类重点有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学校效能。可以看出,增值评价中加入全国教育大会、五育并举、多元评价、阶段性评价、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评价改革、教育质量监测、人工智能等关键词。研究热点和未来研究方向侧重于课程思政育人与专业结合的多元、多阶段评价体系。因此,课程思政有效融入高职应用数学增值评价的教学研究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通过对之前学者关于课程思政与增值评价研究内容和相关概念的梳理、研究,对整体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进行把握,发现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院校应用数学的增值评价研究更少,因此,探索高职院校应用数学课程的增值评价亟待解决以下两点:一是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高职应用数学教学的增值评价体系之中,对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形成多阶段、多过程的综合增值评价体系起到促进作用;二是如何构建高职应用数学课程增值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需要解决哪些数据收集与分析的问题,需要确定几级指标,每一级评价指标的分值和权重分别是多少,是否可以通过指标量化得出综合统计分析。以上两点问题解决后,即可客观反映学生学习产出效能,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提升高职应用数学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应用数学增值评价体系建设
1.应用数学课程的评价现状
应用数学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摒弃“一考定乾坤”已成为评价体系改革必走之路。下面从课程建设目标、课后评价以及应用拓展等系统分析应用数学课程的评价现状,并探讨如何将增值评价与课程思政系统地融入应用数学教学中,从而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应用数学增值评价体系。
目前,学校应用数学课程采用校本教材,分为应用数学1和应用数学2两册书。全校学生应用数学课程开设在大一,共两学期。应用数学1为考试课,应用数学2为考查课。考试课的平时分占到总成绩的50%,期末试卷分数占到50%;考查课的平时分占到总成绩的60%,期末试卷分数占到40%。课后评价与课内评价侧重于作业、笔记、课堂回答问题等,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学生对于高职院校的各项职业技能大赛不清楚,与应用数学课程相关的技能大比武、数学文化艺术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也分不清楚;各项评价指标完全没有将学生的学业成绩、职业发展考虑进去。因此,根据高职院校增值评价时区视图的研究热点、研究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将课程思政加入应用数学的增值评价体系中,成为应用数学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基于课程思政隐性的特点,将增值评价贯穿应用数学学习全过程,关注学生生活、学习、情感的个性化表现,尊重个体差异,提升学生自信心,收获增值“净效应”。
2.高职应用数学课程增值评价指标构建
应用数学课程结合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交通、依托行业”的办学定位,围绕学校六大专业群,运用学堂在线、长江雨课堂等线上教育平台,依据“岗位导向、学训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应用数学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程,邀请学校专业课学科带头人、思政课教学标兵参与应用数学“课程思政”增值评价体系构建全过程。
应用数学课程建设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它们之间由浅入深,呈递进关系。一是知识目标:掌握应用数学7大模块(6个基础模块+1个专业模块)内容。其中6个基础模块分别指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导数的应用、积分学及其应用;1个专业模块根据所属专业不同选取不同章节;重点是多元微积分学和概率论知识的讲解;并要求学生掌握数学软件matlab、mathematics、SPSS等基本操作,为校级数学技能大比武、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做好充分准备。二是能力目标:基于应用数学知识点学习,渗透数学建模思想。运用数学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以及服从规则的意识。三是素质育人目标:选取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为例,结合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以及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挖掘思政元素,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专业案例融入每个教学单元中,充分发挥“育人+育才”功能。不同专业,不同人才培养方案,则会有不同素质育人目标。因此,确定高职应用数学课程增值评价的一级指标有三个,分别为知识、能力和素质育人,所占权重分别为25、35、45,详见表1。
针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育人的三个一级指标,分别对应的二级指标如下:知识包含数学知识、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所占权重分别为8、7、10;能力包含数学能力、专业能力和思政能力,所占权重分别为12、10、13;素质育人包含数学素质、专业素质和思政素质,所占权重分别为14、15、16。共计9个二级指标。根据9个二级指标,并结合学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确定出三级指标,数学知识包含数学课堂提问、数学期中测试、数学课前测、数学课后测、数学软件操作等5个三级指标,所占权重分别为2、2、1、1、2;专业知识包含专业知识课堂提问和专业知识实践情况两个三级指标,所占权重为4、3;思政知识包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个三级指标,所占权重为3、4、3。数学能力包含3个三级指标,分别为数学技能大比武获奖、数学建模获奖、数学文化艺术节获奖,所占权重为3、5、4;专业能力包含2个三级指标,分别是专业技能比赛获奖和服从规则的能力,所占权重为6、4;思政能力包含3个三级指标,分别是陕西交院大学精神、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安全意识,所占权重为6、3、4;数学素质包含4个三级指标,分别为团队合作意识、数学创新素养、责任心、组织协调能力,所占权重为4、5、3、2;专业素质包含3个三级指标,分别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专业精神、职业精神,所占权重为5、6、4;思政素质包含3个三级指标,分别为爱国情感程度、对课堂思政教育的认同度,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所占权重为7、4、5。具体评价方法和权重分配详见表1。
由表1可知,评价方法分为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多阶段、多过程性评价方式。其中,形成性评价是应用数学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改变了只重视试卷分数的情况,更强调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进行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应用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前和结束后分别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水平等三种情况进行预测和估计的评价,由此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终结性评价是针对应用数学这门课程整个学期课堂教学结束后对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进行的评价,反映的是全面育人效果。综合性评价安排在每学期末进行,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促进学生自身进步。根据各项指标的所占权重,得出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四种评价,形成具有“完成度分+正确分+记录分+状态分”四分值的数据收集。其中,正确分指终结性评价中涉及的各项权重的计算,完成度分别是长江雨课堂、智慧树平台、学堂在线、词云分析等信息化平台任务完成的情况,在形成性评价中均有体现;记录分指涉及的技能大比武、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专业技能比赛等诊断性评价;具体计算结果按照各项所占权重完成;状态分指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所占的权重分值。最终,完成度分+正确分+记录分+状态分按照权重的比例为15%、20%、30%、35%,并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教师上课的平时成绩记录,有效抓取应用数学课程数据,探索有效的增值评价体系,形成“线上+线下﹑理论+实践﹑课内+课外”三融合模式。
基于“三融合+四分值”可以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产出效能,完善与课程思政相配套的教学资源,检验学校应用数学课程思政建设、专业群建设的契合度,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关注应用数学课程长远发展、注重过程衔接﹑探索未来职业导向的增值评价,查漏补缺,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相互促进﹑双向提升。
结 语
通过该增值评价体系,将学生在高职院校接受教育的自身进步过程作为衡量学生的指标。对学校而言,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和学生情况取长补短,将学校的办学特色充分发挥,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信,把学生自身进步与学校的长远发展作为教学重点。对学生而言,关注学生入学时基线水平与接受学校教育后的水平差距,重点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育人的“增值”。在课程思政中融入增值评价,将学生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德行素养等纳入评价标准,将诊断与激励贯穿增值全过程,达到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促使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同时,在专业群的基础上对应用数学进行增值评价,形成“一课程一特色,一专业一特点”的评价设计,对学生职业成就“增值”,未来工作岗位“增值”,使得高职院校增值评价真正做到促教﹑促学、促发展,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应用数学课程增值评价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郭佳玲,孙曼钰,谢志平.《机械CAD/CAM》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构建[J].时代汽车,2023(12):41-43.
[2]王喜英,高原,高顺起.“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同向同行的实践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8):72-76.
[3]唐馨.三维目标融合下的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评价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21(11):193-196.
[4]郭芳.基于真实性评价理论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22,43(11):62-8.
[5]陈丹丹.增值评价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5(4):129-132.
[6]徐增勇,张晓玉,程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纯电动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改革实践[J].汽车实用技术,2023,48(2):188-193.
[7]陈超,欧彦麟.高职院校“一核三阶五维”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20):102-106.
[8]丁洁,童元松.最近发展区视域下高职院校分层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1):80-84.
[9]林溪.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院校增值评价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2(2):29-35.
[10]王亚鹏,唐柳.高职教育适应性:内涵、目标、逻辑及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8):37-43.
[11]潘杰宁.高职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增值评价的探索与实践——基于6所高职院校学生测评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0):54-61.
[12]王永钊,程扬.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8):36-40.
(李青: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