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类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路径探析
——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作者:赵春平 曲 梅 汪 敏
发布时间:2024-10-29 10:46:19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
[摘 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应把握好共性与特性的关系。2014年以来,国家就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提出了一系列共性要求,但对于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而言,还需充分考虑国家交通强国战略方向、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以及自身发展诉求。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将党建与干部队伍建设、学院内部治理、立德树人模式、产教融合体系、专业群构建、教师团队建设和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主要抓手,形成了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模式。
[关键词]高水平高职院校 轨道交通 建设路径
课题:2023年度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3SZX472)。
引 言
轨道交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能够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快速聚集流动,带动地方发展,缩小区域差距,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之一,也是国家深化产教融合重点支持行业。随着“双高”建设工作的推进,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结合独特的发展环境,逐渐探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模式。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家关于“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共性要求,随后分析了轨道交通类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发展环境,并结合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探索,总结了一套能够为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所借鉴的发展模式。
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共性要求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抓好职业教育重要战略地位的落实,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同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拉开了我国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序幕。
在一系列筹备和讨论下,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启动并提出,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同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10项改革发展任务,即“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提升信息化水平、提升国际化水平。
2020年以来,相关部门陆续发布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等,明确了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重点。在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细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方法;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方面,提出了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在“三教”改革方面,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展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开展职业教育优质教材建设,注重通过持续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在国际合作方面,提出加快培养国际产能合作急需人才、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探索“中文+职业技能”,开展具有国际影响的职业教育标准、资源和装备建设等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促进其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的措施。
轨道交通类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环境
尽管国家相关政策已为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提供了方向,但高职院校通常具有比较明显的行业特征,因此需要考虑国家对于相关行业的整体规划及行业发展需求,除此之外,还要充分了解学校的类型特点和发展诉求。
1.宏观推力:国家关于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决策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建设交通强国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依据该纲要,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于2020年发布了《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打造世界一流的铁路设施网络、技术装备、服务供给、安全水平、经营管理和治理水平的目标。
实现交通强国战略目标需要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事实上,国家早在2014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就将“交通运输”作为经济和社会重点领域,提出加快培养该领域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随后,相关部门又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政策。例如,2016年,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途径,推进行业企业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建立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推动建设轨道交通职教集团,推广优质教学课程,共享师资、设施等教育资源。202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支持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通知》指出,整合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优质资源,组建全行业、跨区域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匹配行业需求与教育供给,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提供充分高效的技术、人才支撑。
2.实践需求:轨道交通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
近年来,轨道交通行业在安全、便捷等传统发展目标基础上,又呈现出数智化、绿色化和国际化的新发展趋势。数智化即利用数字和智能技术赋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运营和维护过程,绿色化即在行业发展中采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制造技术、驱动方式等措施,由于智能技术可以让低能耗、高安全性的轨道交通成为现实,因此“绿智融合”正成为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新风向。
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轨道交通行业在“走出去”中发现了新的增长点,“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轨道交通行业的转型升级使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转变。首先,轨道交通行业的数智化趋势使得一些传统岗位(如站务、列车司机)需求缩减,但对于“数字孪生员工”的需求增加,且跨专业协作、多岗位融合成为新趋势,如运维一体化的综合检修岗、车站综合岗等。其次,轨道交通行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急需“有产业拓展国际视野、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熟悉国际业务流程和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3.自身诉求: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的生存与竞争压力
轨道交通类院校原先隶属于铁道部,实际委托铁路局、工程局、机辆厂代管,在办学上对企业依赖性较强,在人才培养上能与企业的即时需求紧密相连,资金来源单一但也相对稳定。2002年前后,原铁道部职业院校划归地方,有的并入普通高校,有的成立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获得了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但是,相关企业不再实行对口定招,虽然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变得更加多元化,但同时也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此外,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跨越式发展,知识技术更新迭代迅速,而专业实训场地和专业设备昂贵,部分院校资金来源不稳定,导致实训资源严重短缺。由此,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的危机感和生存压力变大,其借助产教融合实现自身高水平发展的动机十分强烈。
首先,轨道交通是一个高度规范化的行业,因此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开展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也趋于标准化,长期存在“千校一面”的问题,可替代性强,难以凸显自身特色。其次,由于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一些非轨道交通类院校也开设了轨道交通专业,使轨道交通类院校招生和就业压力增大。最后,国家“双高计划”为部分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和开设轨道交通相关专业的其他院校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性资金资源,这进一步加大了落选院校的压力。
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西铁模式”
对照国家相关政策提出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任务,结合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的建设环境,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以党建与干部队伍建设、学院内部治理、立德树人模式、产教融合体系、专业群构建、教师团队建设和提升国际化水平为主要抓手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模式。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打造职教干部“铁军”
面对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和轨道交通行业转型升级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建设一支有铁的信仰、铁的纪律、铁的作风、铁的担当的职教干部铁军,克服自身不足,寻找发展机遇。打造职教干部铁军,关键在于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学校聚焦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集体领导、党政分工负责、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健全干部“选、育、管、考”全流程管理体系,加大干部定期轮岗交流力度,做好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建立完善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交流制度,推进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双向融通,形成合理的干部梯队和配备结构。落实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实施校长(书记)和管理干部全员培训。选优配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开展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提高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建立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通道,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从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楷模担任兼职德育导师。
2.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形成分散式动力机制
分散式动力机制指每个车厢或多个车厢都可以提供牵引动力,是动车、高铁、磁悬浮列车区别于传统列车的主要原因。一些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在划归地方后,行政色彩渐浓,在学校发展上过于依赖学校领导层的推动,二级学院和教师“等、靠、要”现象严重。为此,学校将“动力分散”理念运用到内部治理中,围绕“一章八制”(大学章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理事会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财经委员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了“学校章程、部门制度、岗位标准”的三级制度体系。明确二级学院在专业建设、招生就业、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职称评审、人才选聘、薪酬分配、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自主权,不断激发基层办学活力。为了进一步激发每一位教职工参与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动力,学校实行三年一次全员聘任,推行竞聘上岗、择优聘用、能上能下的动态机制和业绩导向的竞争机制,建立了以岗定薪酬收入的分配机制,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比重,完善绩效考评办法,制定全年个性化考评指标,形成了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的考评指标体系。
3.创新立德树人模式,培养“红色铁路人”
学校坚持党对学生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的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学校党委、职能部门、二级院部党总支上下联动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落实校领导带头坚持听、讲思政课制度,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依托基层教学组织和铁路企业站段,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把具有铁路特色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思政教育能力培养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学校厚植铁路文化精神,形成了“主动负责、彻底奉献”的西铁院精神和具有铁路特色的校园文化。把轨道铺进校内,将火车开进校园,使校园成为充满铁路元素的“主题公园”,建成铁路历史博物馆和铁路文化长廊,营造了浓郁的铁路文化氛围。开展红色研学之旅、“劳模工匠”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听铁路人故事、访铁路人足迹、学铁路人精神,感悟无私奉献、兴路报国的家国情怀。将铁路半军事化管理传统融入学生日常行为和习惯养成,将企业文化和行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走技能成才之路。
4.整合政行企校资源,搭建产教融合体系
学校设立了由理事会、发展平台和专家指导委员会构成的产教融合支撑体系。理事会在学校发展中扮演顶层设计的角色,由来自教育部未来教育科创基地、行业学会和研究院、省市职教学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企业的专家以及校友和师生代表组成。发展平台是学校开展产教融合的重要依托,学校发起或成立了各专业群产业学院、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西安市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基地、西安国际陆港物流市域产教联合体暨西安市国际陆港(中欧班列)物流产教联盟,还成为了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首批成员单位。专家指导委员会是学校各项事务发展的智囊团,学校组建了专家咨询委员会、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师发展委员会、国际合作委员会、教学管理委员会、就业创业委员会、团队建设委员会、人才培养培训委员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专委会,分别负责教学改革发展研究、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等资源与标准开发推广、“1+X”证书制度试点、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现代学徒制协同培养、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项目的实施。
5.紧贴轨道交通前沿,构建专业群梯次发展格局
学校紧贴轨道交通行业智能技术前沿,构建了“3+4”专业群梯次发展格局,即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铁道供电技术三个省级“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为排头兵,带动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铁道车辆技术、铁道工程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专业群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各专业群引入企业生产和考核标准,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在企业生产线和核心工作岗位设立教学岗,实施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试点,开展与企业“2+1”及订单班联合培养工作。学校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专业群建设,校企共同开发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等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加大云端课程、资源仓库、开发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资源建设力度。在技术研发方面,以教育部轨道交通职业教育与技术创新协同中心为统领,校企合作打造铁道运营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铁路特色的产教融合平台、铁路应用技术技能平台和创新工作室,助力中小企业技术升级,支撑轨道交通运营服务产业。
6.校企名师大师引领,形成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梯队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和产业导师参与教学工作,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健全兼职教师“入库、选聘、培训、考核、评价”管理体系。实施“名师大师”引领工程,自上而下逐步构建了由“大师+名师”“产业导师+专业带头人”“能工巧匠+骨干教师”“技术能手+青年才俊”“师傅+新手”组成的“双师型”教师梯队。校企共建教学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大国工匠和产业导师进校园”活动,设置各专业(群)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并设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选拔—考核—管理”制度。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研发“双师型”教师队伍分类评价体系,依据校企合作项目性质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分为研究指导型、教学开发型、教学研究实践型、技术研发型、社会服务型、综合型6种类型。建立“传帮带”的师资培养机制,制定各专业群教师梯队培养方案,按照“新手—合格—骨干—能手—名师”五个阶段,逐步构建全过程、进阶式教师职业发展培养体系。
7.“引进来”“走出去”并行,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学校为提升国际化水平,打牢“走出去”根基,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亚历山大一世皇帝交通大学合作举办国际交通学院;加大特色专业海外留学人员的引进力度;组织境外专家学者进行线下、线上学术交流;与北京交通大学合作设立“轨道交通先进技术国际合作基地”、与长安大学共同建立“国际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在“走出去”办学方面,学校与泰国廊曼技术学院合作设立“中泰轨道交通学院”,在哈萨克斯坦萨特巴耶夫大学挂牌成立“中哈交通与物流教育中心”,该中心由陕西省教育厅授予“中哈秦岭工坊”;完成中非交通(铁路)大学(尼日利亚)4个铁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英文教材的开发、认证和招生、培养工作。学校还紧跟企业“走出去”需求,先后承担“蒙内铁路”“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等本土员工技能培训,设立“一带一路”轨道交通人才培训基地;服务西安地铁公司哥伦比亚波哥大地铁项目,开展外企员工培训工作。
结 语
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更要结合行业特点和自身条件,走出一条既符合共性要求又具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轨道交通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紧跟国家职业教育政策要求,深刻理解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的内涵,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将自身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转化为动力,形成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建设模式。通过持续努力和创新实践,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将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为行业发展和国家交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作指示 李克强讲话[EB/OL].(2014-6-23).https://www.gov.cn/guowuyuan/2014-06/23/content_2707467.htm.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5-2).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711415.htm.
[3]教育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农业部 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EB/OL].(2014-6-16).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765487.htm.
[4]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1-24).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5]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2019-3-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authkey=lca153.
[6]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OL].(2020-9-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7]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8]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22-12-21).https://www.gov.cn/zhengce/2022-12/21/content_5732986.htm.
[9]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EB/OL].(2023-7-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307/t20230717_1069319.html.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EB/OL].(2019-9-19).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9/19/content_5431432.htm.
[11]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2016-10-14).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1612/t20161221_292628.html.
[12]三部门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7-1-22).https://www.gov.cn/xinwen/2017-01/22/content_5162232.htm.
[13]教育部关于支持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通知[EB/OL].(2023-7-7).https://hudong.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2307/t20230714_1068862.html.
[14]徐贵宝.中国轨道交通铸造领域“十四五”发展方向[J].轨道交通材料,2022,1(1):1-6.
[15]曾淑仪,Jaspal Singh.轨道交通的数字化转型:行业中的改革[J].城市轨道交通,2021(10):22-25.
[16]李山.欧洲轨道交通呼唤替代驱动与数字化[N].科技日报,2022-11-1(4).
[17]湖南省科学技术厅.便捷高效“绿智融合”引领轨道交通产业“新风向”[EB/OL].(2023-12-13).https://kjt.hunan.gov.cn/xxgk/gzdt/mtgz/202312/t20231213_32481716.html.
[18]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城市轨道交通“十四五”人才培养规划[EB/OL].(2023-7-5).https://www.camet.org.cn/gh/12425.
[19]刘剑飞.“一带一路”背景下轨道交通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5):88-90.
[20]王玉辉,唐建峰,江冀海.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战略支点研究——基于生态位视角[A].“决策论坛——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7.
(赵春平、曲梅、汪敏: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