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阵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服务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实践改革的重要举措。将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引领性,也可帮助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社会竞争力。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硬融入”、融合载体单一和师资联动不协调三方面发展困境。基于对外部环境和发展困境的分析结果,建议从教学体系、数智赋能实践育人体系、师资队伍三个方面,逐步破解发展困境,培养具备爱国情操、职业操守、知行合一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  创新创业教育  发展困境  破解路径

课题:本文系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3年度课题“‘三教’改革视域下涉农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实践”(编号:23GY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阵地,将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新时代,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并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引领性,也可帮助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社会竞争力。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国家层面:服务人才强国战略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作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民族强盛复兴的第一资源。而创新创业教育要以思政教育为引领,以专业教育为依托,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地方层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活力的源泉,也是产业升级之道。“创新创业”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是激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近几年,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印发《陕西省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强调,不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推进创新创业资源跨区域流动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必由之路。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在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广东省实施创新创业领军团队(人才)支持计划,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高端新型产业体系。各省、市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意见或指南)强调,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动力。

3.学校层面:创新“三教改革”实践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及实践探索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较有影响的是“清华模式”“上海交大模式”和“中南模式”,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通过教育学习、实践项目、科技创新平台等多种方式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比较典型的有:傅田根据“三螺旋”理论的作用机制,积极探索以理念融合为本的感知性融合、以课程融合为根的功能性融合、以跨专业融合为点的结构性融合、以项目合作融合为一体的社会化融合等多元模式;滕智源提出高校“两融四合”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董慧提出通过四方合力协作,以“专创融合”为破冰点建设创新创业课程“螺旋式”合作平台。基于“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实践探索,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思创融合发展困境

1.“硬融入”

一是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在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职业素养、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等价值理念上具有共通之处,这为二者的融合奠定了内容基础,目前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教材的知识点进行设定,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处于分离状态,存在“硬融入”问题。二是“创新思维”“创业素养”“创业技能”“创业实战”本身就是思政元素,而思政主线不明晰,导致“点线”分离。三是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未与时俱进,没有紧抓新技术、新热点、新业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创新思维和思辨性以及寻找和抓住创业机会的敏锐性。

2.融合载体单一

一是在国家大思政背景下,在线教育平台课程均做到“课程思政”,但是创新创业课程的思政没有系统研究和开发。二是平台孵化资源支撑不足,无法直接满足数字化直播、互动、大规模开放等教学要求。三是教学评价手段和方式单一,缺乏学生实践部分的思政考核,很难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创业课程中的教学效果。

3.师资联动不协调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是相互割裂的。一是思政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不够。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或团委教师承担,这部分教师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但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不够透彻深入,也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不利于学生思想理念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的思创融合破解路径

1.聚力构建“一中心、双路径、三阶段、四方法”的教学体系,破解“硬融入”困境

从增强“双创”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出发,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将“思政元素”融入“双创”教育全过程,按照“一中心、双路径、三阶段、四方法”的教学体系。“一中心”是指以培养学生的思政教育为中心,“双路径”是指以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为主线,两条主线交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三阶段”是以“家国情怀”“职业素养”“知行合一”三大主题为核心,系统建设课程。“四方法”指思创课程的四种新型教学方法,即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案例教学法、协作探究法。

(1)优化思创融合课程新体系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修订,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创新创业课程,建立“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业实践”三阶递进课程,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客观认知规律以及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能力递进,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第一阶段:理论教学环节,围绕“家国情怀”思政主题,侧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职场通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新中国历史上曾经的几次创业浪潮”等案例素材,引导学生面对困难、砥砺前行,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将“创新创业”与“古代兵法”双向嵌入,同时以传统文化塑造创新产品模型,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第二阶段: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围绕“职业素养”思政主题,侧重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生活中小创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用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实现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与突破;开展“学习工匠精神,争做工匠型人才”主题教育,实施“大师、工匠”引领工程,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能工巧匠工作室,通过行业工匠榜样引领、专业工匠精神特质提炼、物理环境工匠精神标语宣传等加强校园工匠文化氛围营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劳模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第三阶段:创业模拟实践环节,围绕“知行合一”思政主题,以真实创办企业为载体,按照“四层次、渐进式、项目化、全覆盖”的建设思路,侧重对学生创办企业能力进行培养,同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增强理想信念、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和力量。

20241029085527268-42-17d17.jpg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素养、创业技能、创业实战,提升“生涯规划能力—职场通用能力—创业实践能力—创办企业能力”四项核心能力。

(2)创新思创融合教学新方法

任务驱动法——成立“双创工作室”:在课程初期要求学生围绕“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和“知行合一”三大主题组建6人的模拟团队,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室”,课程中所有的教学模块和实训环节均以模拟公司的形式开展。

创设情境法——组建“创意孵化营”:学生被放置在各种情境和场景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创意工具、资料库、合作平台,通过团队项目、讨论和分享会等形式促进交流。以激发想象力、促进创意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案例教学法——建立“双创资源云”:收集丰富的科研创新、产品文化传承、品牌建设等思政案例资源,通过与学生、企业、创业者、孵化器等合作,学生通过丰富的案例资源学习和借鉴创新创业的经验,了解到不同行业、领域和发展阶段的创新创业案例,拓宽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协作探究法——成立“竞赛训练营”:依托院士工作室、“博士生+高职生”工作室等,开展科研创新训练。以“双创”竞赛为主线,组建“创新实验班+创业俱乐部+创客工作坊+创业特训营”的“双创”竞赛训练营,促进创业项目的迭代升级。

2.聚力构建数智赋能“三创六化”实践育人体系,破解融合载体单一困境

坚持实践导向,利用数字化教学云平台,建成“思政双创教学指挥中心”,将“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的孵化体系与教务管理系统、“云上众创空间”互联互通,满足数字化直播、互动、大规模开放等教学要求,实现实践课程多元考核多维评价。

(1)数字化“金种子培育”

将数字化“金种子培育”贯穿创新实验班、创业俱乐部、创客工作坊、创业特训营等“双创”联合体,形成思政引领的“科研引种、空间育种、竞赛促种、平台孵种”逐级递进的实践新生态。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校友创业联盟,开发面向生产实际的数字素养创新类实践课程。

(2)数字化“金种子空间”

以“备赛欧创业实践虚拟平台”为载体,利用技术复盘和迭代功能,协同“思创融合”导师团队,构建“创业教育情境化、创业指导全程化、创业实践项目化、创业平台基地化、创业管理制度化、创业合作社会化”六化实践体系。

(3)“三位一体”多元互融生态网

建立以学校为主导,构建政—行—企—校“互联互通、共融共创”协同聚力机制。政府、企业、行业等相关组织机构共同参与“多元互融”孵化生态网。搭建众创田园和创业实践街“金字塔”式孵化平台,通过优化投融资平台,建立帮扶机制,积极推进“创新创业企业家社区、智慧农业企业孵化器、高端智慧农业产业技术中心”等品牌建设,建成了集研发、检测、中试、转化于一体的一站式国际化、专业化孵化器,集聚校内外“双创”教育要素与资源。建成“知行相辅、科创互哺、多措并举”全链条的“双创”孵化运行模式,优化双创教育高效率循环生态圈。

(4)“三阶段五主体”思政评价体系

推行以“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为价值导向的智慧决策系统。创新“三阶段五主体”思政评价体系,三阶段为“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五主体为“平台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评价”。全面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形成过程和达成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以专业知识(双创知识)为明线,思政教育为隐线,将育才与育人相统一。实现思政元素反哺教学,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有效达成思政育人功能,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增强职业认同感。

3.聚力打造“思专结合”的双创导师队伍,破解师资联动不协调困境

围绕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健全双创导师的培养制度,组建“思政教师+专职教师+专业教师+企业高管+天使投资人+创投机构+投融资管理人员”的导师队伍,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为活动化思想引领、信息化课程教学、平台化项目孵化、协同化组织保障提供人才支撑。

在活动化思想引领方面,可以采取教师党支部、创业公司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等方式,将党员理想信念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在教师教学课程建设方面,建立教师轮训制度,选送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可采取“思政大讲坛”“思政大练兵”“先锋校友进校友”“优秀双创故事分享”等方式,利用信息化途径传播优秀创新创业经验。

在平台化项目孵化方面,建立全程帮扶机制,组织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风险投资人、创业成功者、优秀创业毕业生等对学生科技初创型中小企业从“思政引领—项目选择”(符合国家社会发展要求)、“跟踪帮扶—项目实施”(最新创业政策、集合创业资源)、“助力成长—项目落地”(保障措施、场地支持)提供全方位一体化项目孵化和指导工作。

在协同化组织保障方面,采取跨专业党支部教师联动等方式,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支持。

结  语

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融入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体现,二者融合可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性,同时可增强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对此,涉农高职院校可从增强双创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出发,构建以培养学生的思政教育为中心,以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为主线,以“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和“知行合一”三大主题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运用“思政双创教学指挥中心”,力求融合载体互联互通;健全双创导师的培养制度,组建“思专结合”导师队伍。从时代发展角度出发培养具备爱国情操、职业操守、知行合一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突出要点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学习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6):126-129.

[2]杨冬.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变迁的轨迹、机制与省思[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5):90-104.

[3]申双花.地方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矛盾与提升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4):79-83.

[4]李悦群,李珂.人才强国战略视域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内在逻辑、政策重心与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9):6-12.

[5]汪怿.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格局、变局、布局[J].南京社会科学,2021(12):1-11.

[6]刘伟.基于人才强国战略的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23(10):82-93.

[7]杨海峰,黄陈,王莹,等.高职学生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融合培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46):144-146.

[8]李向红,周丽琴,康冰心.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生态系统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2(14):97-102.

[9]李莹莹.创新创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发展与预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1.

[10]傅田,赵柏森,许媚.“三螺旋”理论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机理、模式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4):74-80.

[11]滕智源.高校“两融四合”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J].社会科学家,2021(2):143-147.

[12]董慧.“专创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重构与变革[J].职教论坛,2022,38(10):59-64.

[13]牛新新,熊刚.基于实验实训室载体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的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9(10):70-71.

[14]郗伟,淡海英,张俊勇.“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1(7):49-50.

(刘瑞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