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是衡量教学最好的标尺
作者:毛洁
发布时间:2024-10-25 13:57:07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内容摘要】课堂是学生求取新知的乐园,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高效与低效关键就在于能否准确的判断和研究学情,贴近学生、依据学情,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很多老师往往去关注文本的挖掘、环节的设置、内容的拓展、自己的发挥,心中独独缺少了对学生的深度关注和充分准备。真正有价值的学情分析应该是多元的,细致的,有深度的,它是评估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依据,是衡量教学最好的标尺。
【关键词】课堂 生成 学情 标尺
课堂是学生求取新知、不断进步的乐园,也是教师“练兵习法”,专业成长的沃土。在这个展现教师风采的主阵地上,衡量教学精彩与否的标尺有很多,但我认为学情才是衡量教学最好的标尺。
众里寻她千百度
教学能手赛教或送教下乡听课时,常听见有些老师上完课后抱怨:“这的学生怎么这样呀?”话里话外展现出对学生的不满,好像是学生不会配合,才让他“完美”的教学设计未能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实影响和决定教学效益的因素虽然有多种,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情的分析和研究,没有准确地把握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及情感态度。师生之间不能天衣无缝般合作学习,使得课堂的现场生成没有达到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没有让教师发挥出自己满意的教学水平,精心设计的饕餮盛宴变成了无所依托的空中楼阁,最终只会如海市蜃楼般缥缈无依了。偏离了“轨道”的教学之路自然走的艰辛无比、所获甚少,那些懊恼的情绪和指责抱怨也就随之而来。
众所周知,课堂是一个不断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高效与低效关键在于能否准确的判断和研究学情,贴近学生、依据学情,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这恰恰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很多老师往往去关注文本的挖掘、环节的设置、内容的拓展、自己的发挥,心中独独缺少了对学生的深度关注和充分准备。王荣生老师多次强调:“学情的分析,如果不是具体到每篇课文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经验,比如,他们已经读懂了什么,已经读出了什么,他们还有哪些不懂,还有哪些读不好、感受不到,实际上等于没有做过学情分析。”
学情,是指来自学习者自身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成长规律等诸多方面要素。教师如果对学生的情况一无所知,又怎能应对课堂生成的各种情况呢?因此,在备教材、教法的同时,更要备好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然后根据学情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合适的学法,才能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不少老师教学时通常以零起点为出发点,但是事实上,任何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并非是零起点,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及情感发展的需要,才能在课堂上从容面对、游刃有余。
解牛之艺贵于精
肖培东老师在上《老王》一课时,导语中就说:今天下午我们再一次学习我们初中已经学过的一篇文章,杨绛先生的《老王》。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唤醒你曾经有过的记忆,请告诉我,在这篇文章里杨绛除了把老王称作“老王”以外,还把他称作什么呢?找出课文中的一个短语。在上《美丽的颜色》时开课就讲:“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读过的同学请举手。”“非常好,老师就开始提问了。读了这篇自读课文后,我要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猜肖老师会提哪一个问题?哪一位同学说说看?”从这两节课的精彩导入我们不难发现,肖老师都是在充分预估学情的基础上巧妙地选择一个切入点来牵动全篇,用“问答”的方式展开,既检查落实了学生“曾经拥有”或 “一望而知的东西”,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整体感知了文本,为后面教“学生一望半知或未知的东西”做下铺垫。
肖老师过生日的那天上公开课《孔乙己》,开课伊始,学生们兴致高昂的祝贺肖老师生日快乐,面对这样的学情,名师彰显的智慧令人叹服:“谢谢你们王老师记得我的生日,也谢谢你们记住了我的生日。快乐之余,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记得孔乙己的生日吗?”紧接着顺水推舟式的追问,那你们记得孔乙己的名字吗?再问,你记不记得孔乙己家里的人?这样具有“切入”功能的环节,不仅可以在借班上课时适时“暖场”,更是迅速交流反馈了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在“记得”与“不记得”之间,用寥寥数语,找准了把握学情和文本解读的“命脉”,两者巧妙融合为一体,课堂的实施自然是精彩纷呈。
2018年12月在宝鸡高新一中“聚焦课堂 提质增效”教学研讨会上,我代表工作室上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愚公移山》。备课时我想:这个故事家喻户晓,课文难度不大,学生又是高新一中的,直接上第二课时应该没有问题,所以设计的时候就直击第二课时目标。设计好发给导师曹公奇,他初审也觉得准备还行,只是叮嘱我上课时要注意文言字词的落实。上课那天到了学校曹老师问我学生学过了么,我回答不知,他马上追问:那你怎么能上第二课时,顿时觉得有些不安。等我带着疑惑见到学生,利用课间询问了学情之后才发现,原来我自认为的“家喻户晓”在这些八年级的孩子那里还是问题多多、困难重重。于是伴着上课铃声,我马上重新调整教学设计,从第一课时开始。教学中和孩子们一起从故事的波折入手,随文学言,关注文体,落实朗读……这堂课虽和最初的设计有所不同,但却上得轻松自如,收获良多!反思这次活动,我懂得是导师的话让我找准了方向,科学把握了学情,及时重新做好了预设,课堂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和满意的展现。
语文教师所进行的学情分析不仅要有意识地课前预设充分考虑学情之外,还要在课堂上不间断地进行学情分析,因为教学是动态的不可重复的过程,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更要珍惜课堂“资源”,即学生的眼神、表情、坐姿、手的小动作等,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关注课堂教学的具体形态,要持续保持高度的敏感性,随时根据课堂情况开展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评估与分析,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的热情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作为重要的教学指针,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通过巡视,提问等多种途径,特别要会从学生的体态语言中获取课堂反馈信息,及时捕捉、不断调整自己的讲课方式及教学内容,保持教学系统的动态平衡。教学中的分析与调整,应显现在有智慧的引导中,这种引导贵在因情、因文、因人而异,具很强的生成性、随机性的特点。优秀的教师课堂上会根据学情的动态变化,进行及时适度的调整,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因势利导的进行有效决策,或搭桥、或铺路、或搬石、或深挖……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不断改进、提高的目的,师生同步并行、协调一致,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师生之间无缝融合!
探幽揽胜情味浓
曹公奇名师工作室的杨军辉老师在上公开课时就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呈现出一种张弛有度、舒适紧凑的节奏。他关注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回答是否有依据,语言是否规范等。授课中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走上他预设的“大路”时,他就耐心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及时调整教学问题、教学流程,使得课堂从意外的“小路” 上,最终也能直通“罗马”,美不胜收。由此看来,教师要在调整中获得新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课堂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火花吸引着师生共同去“探险”,师生的合作探究得到基于目标的充分自由,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唯有如此,语文课堂才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去品悟理解、灵活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爱上语文、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另外,除了课前充分预设考虑学情,课堂及时关注学情之外,还要在课后对学情进行持续的关注。反观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估课堂的实效,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反思。着重于分析课堂生成与预设的差距、活动中呈现精彩的原因,作业中学生知识的落实情况和暴露的薄弱点,这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延伸。它既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更具理论价值;又可以指导教师今后的教学行为,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这也是学情对教学最好的反馈。
真正有价值的学情分析应该是多元的,细致的,有深度的,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和特点,才能“对症下药”选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不同年级、不同性格、不同基础、不同兴趣……都会让学情产生千变万化的差别,教师只有准确的捕捉这些有益的信息,抽丝剥茧、追本逐源,真正确立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才能使学情分析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让自己在课堂上少留遗憾。
学情是评估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是衡量教学最好的标尺。把握学情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可靠保证,教师只有在对学生学情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尝试、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反复在教学实施中实践探索,才能有的放矢,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逐渐形成教学的艺术,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宝鸡市新建路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