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工作中,很多年轻教师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状态不是很满意,有的感叹生源差“怀才不遇无地用武”,有的觉得专业环境不佳,发展受限,但往往很少从自身的角度反思。事实上当你尝试改变,积极的去提升能力、修炼“绝技”之后,或许会发现,一切都随之变得越来越好。

如何改变呢?它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断修炼“五色”之功,来绽放事业斑斓的精彩。

首先,认清自身的“底色”。每位教师性格、爱好有差异,知识、技能都有高低:有些擅长朗读指导,有些精于写作辅导,有些能灵巧调控课堂,这些都是教师最靓丽的底色。但若只有底色往往显得单调,因此要不断增彩,才能更加炫丽夺目。事实上,很多人对自己有认知偏差不够公正客观,课堂学生不认同、不互动时,只会懊恼沮丧怨天尤人。心态不端正,工作就难有激情,自然就更难有成就!认清自身“底色”并根据它因地制宜的去扬长避短,多欣赏、吸纳别人的长处;多总结、反思自己的不足,添花增色使底色逐渐丰厚,在工作中永远保持积极良好的“空杯”心态,才能不断完善自身,提高专业水平。

其次,定准教师的“角色”。这就是说对语文教师的工作“岗位职能”认识要清晰,责任要明确。“角色”意识要很强,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做好学生与语言文字之间的桥梁,引领学生学会在祖国浩渺博深的文海中得法而游,进而汲取营养、滋养心灵。语文老师必备的素养是比较多的,但只有合理准确的分析学科特点和要求,正确发挥桥梁作用,做好课堂主导,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弥补自己的学科短板,逐渐提升学科品味,从“合格”晋升为“优质”最终成为“精品”,才能变得更加“值钱”。这样,就会得到学生的敬佩、家长的信任、同事的欣赏,实现自身职业理想的最高追求。  

再次,领会学生的“眼色”。这就是说课堂中要及时并充分领会学生的各种意图,它是教学中的重要智慧。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关注实施的具体效果,保持高度的敏感,通过巡视,提问等多种途径,特别是学生的体态语言中反馈的信息,及时对课堂进行诊断、评估与分析,然后适度的调整,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融合,从而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完成教学目标。当然,这并不是降低教学要求迁就学生,也不是全盘肯定学生,而是说让教学设计和实施节奏与学生的学习水平、接受能力高度吻合,并及时给学生提出合理的指导意见,这样才是真正的“智者”,更有引导力和指导性,才能在课堂上才能巧妙利用生成资源。

另外,提升自己的“姿色”。这就是说语文老师要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恰当教学形式,努力寻找切入点、动情点、兴奋点、突破点,通过适度强化,相机诱导,化机械刻板为灵活生动,化冷漠僵化为情趣盎然。好教师会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的动态系统中让自己的教学姿态万千、引人入胜:或用机敏风趣的巧智营造有利于学习的契机和氛围;或用高雅的技法,利用学生的视角,呈现出有趣有味的教学流程;或由体态语言展现多角度鼓励的有效策略;或利用导入、提问的技能掀起课堂精致的波澜;或发挥朗读、板书的技能让学生叹为观止、积极看齐;或讲究作业设计、批阅奖评的独特让课堂落实扎实有效。难点一语道破、活动一举多得、讲述变难为易、设计以简驭繁......都会在课堂上帮助我们事半功倍。

最后,坚守语文的“本色”。这就是说作为语文老师,在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教学反思等各个环节,坚守语文的本色,不要为历史代言,也不要给政治宣传,更不要向理科靠拢。紧盯语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本质,彰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做到本色当行。就是要求我们心中有纲:认真研读课标,弄清阶段目标与板块要求;“手中有本”:深入独立解析文本,设定恰当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眼中有生”教学环节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随时调整教学的方法,以生为本。让语文学科的魅力绽放于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之中。

在教育路上也许会有很多的不如意的地方,但只要能有积极的心态、务实的态度、辩证的思维,不断修炼“五色”肯定会有改变和提高。敦品励学、潜心育人就会调和出教育路上最美的“暖色”,用它“作画”就能灵巧的提高学生的素养、浸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教师要努力做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才能让教育这平凡朴素的事业绽放出斑斓伟大的精彩。

作者单位:宝鸡市新建路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