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叶老列举了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不合理身份:有“渊博多知、只重翻译的传话筒”,有“信马由缰、任意发挥的拓展者”,有“道德至上、注重思品的考核师”,还有“任意点赞、人云亦云的评价师”,“毫无标准、一圈到底的勾画师”(P67—P69)……仔细想想,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时也会“兼顾”上述不合理身份,成为其中的某几种——站在语文教学队伍里的局外人。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自我,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尤为重要。

要做好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教学中就要摆正位置和身份。如果像文中的老师一样讲文言无非是“到教室里去当个翻译,把一篇文章翻译完毕,任务就完成,把一篇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去。”(P 67)这样的教师显然是是用教师“讲”代替学生“学”,用繁冗地讲析去淡化甚至取代学生的阅读自悟,这样的做法显然是越俎代庖,自我认识和定位不合理的。

那究竟应该在教学中扮演怎样的身份呢?叶老指出:“讲说的时候,对于选文应抽绎其作法要项指示学生,使其领悟文章之内容、体裁、作法及其背景,并注意引起其自学之动机。”这句话就清晰地说明了老师的身份:一是“指示学生,使其领悟文章之内容、体裁、作法及其背景”(P7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指导点拨;二是“注意引起其自学之动机”(P7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激趣点燃。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做恰当的指导点拨,成为学生有益、睿智的学习伙伴。事实上,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任务其实就是: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和目标,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让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步得到提高。具体地说,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能否做好有水平的学习伙伴,就是要看他们的思想理念和行动能力,看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在其深度和广度上,能否与语文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即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对接;看其能否与语文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即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和精神得到滋养的目标有机对接。换句话说,就是在语文的本质和语文的教育目标之间,语文教师能否积极运用一切恰当的知识、能力和方法手段,起到桥梁作用和引导、激励作用。语文教师的专业身份应该是理念、知识、能力和方法的集成,要做好学生的学习伙伴还需要我们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多多磨练、勤于反思、善于总结。

总而言之,要想做个出色的学习伙伴,就要努力地去做好一个学习者、研究者、思想者、实践者和创造者,这样才可以游刃有余地和孩子们一起一路探索语文的曲径,分享其中的甜美和芬芳!

作者单位:宝鸡市新建路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