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项目式教学探索
作者:高田幸子
发布时间:2024-10-24 10:49:50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师范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是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少子化日趋严峻,以及人工智能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培养优质师范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任务更加紧迫。本文旨在关注学前师范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为切入点、项目式教学为案例,从课程设计理念、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师范生培养新模式,以期深化师范生培养的学理思考,优化专业培养路径,促使师范生获得可持续且全面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师范生 终身学习 项目式教学
课题:2022年陕西省“十四五”规划课题(省级)《陕西省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结构及培养研究》(SGH22Y1812)。
项目:陕西省西安市西安欧亚学院校级重点课程(2019KC010)。
引 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处在人力资源强国新时期,更需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但在教师培养队伍中,仍有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在教育教学中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也有一些师范生认为教师是“铁饭碗”,考上即万事大吉,不求发展、不求成长与深耕。教育部颁布《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中“自主发展能力”标准明确要注重“专业成长”,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意识。
钟启泉指出,在新标准中教师的重心必须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学会知识”,即所谓的“授之以渔”,教师不只是“教书匠”,必须杜绝“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他犀利地提出当前教师群体存在三大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对教师而言,终身学习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换句话说,终身学习就是教师存在的状态。教师需不断学习、探索、创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创造型教师要具备现代师生观,有现代教育的目的观、人才观和德育观,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日本学者恩田彰对创造型教师特征提出了九大界定: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评价;激发学生自发地学习;组织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学习环境;提出适当的课题,不使学生气馁;创造温暖并相互理解的气氛;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其自主形成概念;创造性地开展小组学习;构建与各类专家协作的体制。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究与创新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始终遵循“学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儿童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是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基准和出发点,因此在课程构建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素质塑造。
1.课程设计理念的定位与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关注学生的阶梯度学习体验提升,遵循学习者中心型教学理念,以设计思维为导向,通过项目式学习打破课程壁垒和年纪壁垒,引导学生像“教育家”一样去构建自我的“终身幼儿园”。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其尊重儿童、热爱儿童,关注儿童及自我的终身成长。例如,“模拟建园”项目式学习不仅仅是课程学习,更是基于完整逻辑架构设计的、适合儿童终身发展的幼儿园系统思维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该项目需要以《教育学》《学前教育学》为先导,以《五大领域教学法》为基础,与《幼儿园环创》《中西方经典教育模式》等课程一起,引导学生共建一所模拟幼儿园。项目式学习有别于一般的单一课程学习,可采用翻转课堂、大课讲座、小课研讨、参观学习、见习指导等多种形式,以及多元的评价机制,给学生提供“全平台”“全环境”的教学氛围,使其能全面地认识幼儿教育,站在更高维的角度思考教育,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总而言之,这是基于真实情境、有意义且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这种学习范式也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训练。
2.课程设计内容的重构与规划
教育学课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教育、对于专业的认识,为了增加学生课程的体验感和投入度,增加课程完整性,笔者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规划。第一,儿童观:了解儿童的成长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给予儿童有温度的关怀以及成长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第二,教育观:对不同教育理论、不同国家流派的教育理念,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使自己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独特观点、鉴赏能力的教育者。第三,教学观:理解幼儿与教育、幼儿与教师、幼儿与成长之间的关系,了解典型幼儿园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运营,为教学法课程做铺垫。第四,职业观:知晓成为一名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政策法律要求,建立自己的教师观,为成为面向未来的幼儿教师做好准备。
在确定总体方向后,再明确学科内部的方向。以《教育学》课程为例,分析课程内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育目标与学生学情能力分析,涉及改革的课程有《教育学基础》《学前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学前比较教育》,以及《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内部结构按照阶梯度进行设计、整合,关注学会学习的大教育观与专业发展的小教育观,尝试进阶式的教学设计与体验。具体如图1所示。
3.课程设计的内容实施与考核
模拟建园项目最早起于《教育学》与《学前教育学》,通过大小课程交替结合的模式,将教育理论按照大讲座和小研讨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依据学前教育现代理论流派形成不同的讲座;整合教师资源,用小课进行回顾反思,打通理论脉络之间的联系;以入园实践作为实践支持,以参观教育博物馆作为补充,探索幼儿园一线教学改革,使学生对幼儿教育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1)课程内容
项目的产出离不开每一堂课程的深度设计。在教学实施方面,要“以学生的成长”为目标,根据主题划分不同的内容,以大课讲座、小课研讨的形式教学。项目作业应贯穿主题与主题之间的连接,促进学生与个体、个体与环境之间不断交互,进一步延伸学科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例如,可开展“教育与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大课讲座)、“读书社:教育口述史——从庠序之学到现代学校”(小课研讨),还可组织“圆桌讨论”“幼儿园见习”等活动增加教学手段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内驱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的内容与项目实施可见表1。
(2)课程考核
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结果的有效指标,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更加关注学生过程性的习得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有的学校举办“模拟建园”项目展、“教育述评”视频展等,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像教育家或设计师一样,逐渐将间接经验转化为可视化的教育理解,实现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价值,为指导终身发展提供原动力。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的考核内容与评价标准可见表2。
(3)课程资源匹配
师范生培养应按照国家师范生专业建设标准执行,而一名优秀教师的终身能力培养更需要整个生态教育的支持。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质量,各部门、各专业要通力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支持。为助力师范生提升综合能力,学校在教学条件上,为学前教育专业匹配了11间实训室,如绘本馆、蒙台梭利实训室、生理卫生实训室、大小研讨教室和幼儿园观察室等,并配备了大量有关于教育的书籍供学生阅读和学习,已采购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丛书、新标准学前教育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等,同时,还建有儿童心理学题库、教育学题库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题库等;师资队伍由“双师型教师”、海外留学教师以及国内一流师范高校教师组成,汇集了多方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与30多家高质量幼儿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见习合作关系,帮助学生拓展国际化视野,全方位适应时代和教育的发展,进行学习和职业规划,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专业发展意识和习惯。
学前教育专业项目式教学的成效与反思
1.教学质量提升,获良好评价
(1)项目式教学量化评价
自开展课程改革以来,学校不断对师范生培养标准进行深耕与创新。在课程评价方面,学生评教平均分均高于90分,教师的评教平均分为90分,说明学生的课程体验良好;专业改革方面,学生能够积极应用各类资源完成《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中的7项综合技能测试,构建专业认知;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五大领域教学法》《教育学》均获批校级重点课程,且由此产出3项省部级课题立项、14项院校级立项,发表论文十余篇,完成1门智慧课程建设;在项目成果展方面,该教学成果从2017年起举办项目教学展、2019年起组织“模拟建园”融合课程项目展,直到2023年学前教育专业全体学生连续参与了4届项目展,各主题实践项目顺利实施,学生满意度均高于90%,在行业内形成了鲜明的品牌特色。
(2)项目式教学质性评价
2015级学生评价:“视野越来越开阔,许多课程都采用了先进、科学与人性化的教学方法,不只学习到课本知识,思想也受到震撼,照亮了我们内心的世界。”2017级学生评价:“老师就像指路人,让我有机会站着看庸庸碌碌的洪流,意识到,终身学习有多么重要。”2019级学生评价:“在这一学期中,我了解到了很多优秀的教育家和教育模式,陈鹤琴、蒙台梭利、华德福等,打开了我对幼儿教育新知识的大门。在模拟建园模块中,我找到一个属于我的幼儿园,或许它没有那么完美,但它是我成为优秀筑梦人的重要一步。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尽所能成为孩子们需要的筑梦人。”
第三方评价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反馈,学校特邀请了教育界相关专家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评价。2019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吴敏霞教授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有真经,课程改革动真格,课堂形态已悄然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逐步转变,课程改革让教师有价值感,学生有获得感。”2023年,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受邀莅临指导,周教授说:“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非常新颖,是学前教育的后花园。”
在课程改革中,各方都看到了教学的变化和学生的成长,也给学生实施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坚定了信心,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促使师范生养成终身学习能力
(1)帮助师范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
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门专门职业,既是学科专业也是教育专业;二是教师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盘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对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核心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师范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在学前师范生人才培养路径中,应聚焦师范生“学会学习”,并使其获得持久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要不断思考谁在学(学习的参与者)、学什么(学习内容)、在哪儿学(学习地点)、什么时间学(学习时间)、怎么学(学习方法)和为了什么学(学习目的)等核心问题。项目式学习可帮助学前师范生探索发展的核心、构建未来教师共同体的愿景、提升理想信念与从教意愿,让师范生在实践中更有“方向感”,在从教中更有“使命感”。
(2)强化综合性培养
在专业发展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耕与迭代中,“模拟建园”项目式学习实现了学前师范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构建。“模拟建园”项目学习是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融合项目展示,师范生需要深度打磨“确定园所名称、园所办学理念、园所环境、园所课程安排”等一系列流程。在项目式教学中,可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通过一所幼儿园的搭建,师范生可以达成以下三点能力的提升:一是认知思维的挑战。师范生需以园长的视角去思考,如何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怎样进行系统的设计,可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二是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以解决真实的问题为导向,师范生需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进行知识的解构与重构,跨学科、跨年级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大胆创新。三是教师领导力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师范生需具有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意识,这也是未来面对不同教育理念的一项重要素养。
结 语
终身学习能力是应对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师范生实现成功职场转型的重要能力,可助力学生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笔者所尝试的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提供了参考,坚定了学生对幼儿教师身份的认同感,有助于学校为教育行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邬志辉,高清晨.为新世界构建终身教育框架——纪念《学会生存》发表50周年[J].高等教育研究,2022(5).
[2]钟启泉.深度学习:课堂转型的标识[J].全球教育展望,2021(1).
[3]车丽萍.创造教育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4]教育部.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A/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2104/t20210412_525943.html.
[5]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A/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
(高田幸子:西安欧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