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并举视域的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路径探索
作者:郝 勤
发布时间:2024-10-24 08:39:07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快,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需遵循“五育”并举的总体要求,从“五育”并举视域出发,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推动体育教学工作提升效率。本文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性,探讨了“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创新路径,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五育”并举 高校体育教学 创新路径 现实困境 教育改革
课题:陕西省2021年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体育教育专业“体教”深度融合路径创新与实践》(2021—64)。
引 言
“五育”并举,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一直坚持的核心教育理念。体育不仅仅是教授锻炼身体,更是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团队协作与挑战自我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急需进行深层次的创新与改革。基于“五育”并举视域,探索如何打造一条既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又能适应时代潮流的体育教学新路径,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笔者从教学评价、教学策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对体育教学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创新,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培育其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心态以及卓越的团队精神。
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1.对标“五育”并举体育教学新导向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五育”并举作为一种全面的教育观念,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指导方向。当前的高校体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身体锻炼和竞技技能培养,更加强调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文素养、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根据“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高校体育课程应紧密结合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等其他维度,形成一个系统化、整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为此,教育工作者需深入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体育心理学、生物力学、体育生理学等专业知识,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内容不仅要涵盖传统的运动技能,还应包含现代体育文化、体育伦理、体育心理训练等多个方面。同时,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也需不断创新,融入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生物反馈技术等,以确保体育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2.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宗旨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身心发展空间。从体育生理学的角度出发,高效的体育锻炼能够优化学生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性,进而提高身体素质,延缓体质下滑的趋势。通过体育锻炼,学生能够释放因学业压力产生的负面情绪,可从心理学层面上达到减压、调节情绪的目的。现代体育教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技能的训练和身体的锻炼,还应注重情感、意志、团队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团队体育项目(篮球、排球和足球等)中,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身体,更能在团队合作中培育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团队意识和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高校体育教学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教育整合,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健身观念,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3.传承与创新民族体育文化
全球化浪潮下,传统民族体育文化成为了连接历史与未来、传统与创新的重要纽带,高校体育教学有责任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教师可从体育史学和体育人类学的角度,系统研究并整理民族体育项目,如太极拳、民族舞蹈以及民族体育游戏等,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同时,还可将现代体育观念和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创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更为生动、形象的学习体验,使其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和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高校可以与民族体育研究机构、非遗保护中心等合作,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实践活动和文化节,让学生实地体验和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民族文化与现代体育教学理念结合,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传承与创新民族体育文化,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还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现实困境
1.教育评价体系的偏颇性
当前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过于偏重技能考核与理论知识评价,而较少关注学生体质健康、心理状态、团队合作及审美等方面的培养,导致评价结果可能与“五育”理念出现偏差。该评价体系的成立意在维护教学质量与学术严谨性,但实际操作中过于强调竞技体育技能,使得广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过于追求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健康意识、团队精神与审美情趣的培养。因学生的身体各有差异,过于追求高分而盲目训练,会增加受伤的风险。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体育教学的核心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非简单地追求技能或成绩。因此,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急需进行深度革新,打破传统框架,将“五育”要素融入评价标准中,使评价更加全面、科学和人性化。
2.学生体育能力的差异化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正视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即学生体育能力的差异化。由于基因遗传、生理结构、运动经验和心理因素等众多因子的影响,每位学生在体育技能、体质基准、动作协调性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在高等教育体育课堂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传统教学中,一方面,传统的大班制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技能高的学生觉得乏味,而技能低的学生又会感到挫败;另一方面,标准统一化会导致以竞技体育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不够全面,缺少了体育素养、心理态度、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另外,学生体育能力的差异化也给教育者带来了教学策略、方法选择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巨大挑战。
3.体育教材与内容的滞后性
现有的体育教材往往依循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过分强调基本技能的教授和竞技体育方面的知识,而较少涉及当代体育科学研究、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心理调控技巧等前沿领域,导致学生学科视野较窄。传统体育教学中,球类、田径和健美操等主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体育需求,他们对极限运动、户外探险、现代舞蹈等新兴体育项目比较感兴趣,而教材涉及的比重相对较小。现有体育教材在结构设计上未充分融入“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如体育伦理学、运动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等与体育教学深度关联的跨学科内容被边缘化,使得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无法全面感受“五育”的深度和广度。多数体育教材的内容呈现仍以文字和静态图解为主,缺乏现代化的多媒体、互动式教学资源的辅助,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所以,高校体育教材急需深度改革,应与现代体育科研成果、教育技术和“五育”并举理念深度融合,促使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教学设施与器材的局限性
在“五育”并举的宏观教育框架下,高校体育教学朝着全面、多元的发展方向迈进,但仍有很多学校受教学设施与器材的局限性制约。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仍是传统设计模式,以大型的田径、篮球、足球等场地为主,而对于体适能训练、功能性训练、特色体育项目等专区的规划明显不足,导致部分新兴和特色课程难以得到合理的空间支撑。多数高校在体育器材的配置上仍偏重于传统大型器械,如举重、田径等,而对于电子测评设备、智能训练系统、VR体育教学辅助工具等现代化器材的引入远远不够。高校体育馆的布局设计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体育心理学需求,如调控运动焦虑、增进团队凝聚力等,导致学生在运动中难以获得完整的“五育”体验。另外,有的学校因长期资金投入不足、维护不当,部分设施器材出现老化、损坏情况,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和学生的安全。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路径
1.打造公正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并通过评价与反馈机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与指导。为此,高校应当建立公正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一是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包括但不限于体育技能水平提高、体育知识掌握、体育素养培养、体育道德价值观养成,以及体育领导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等,这些指标应当具备高度的专业性,以确保可以全面评价体育教学。二是应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工具,包括使用标准化的体育测试和测量工具,如体育技能测试、身体素质评估等,以客观地衡量学生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同时,还应采用同行评价、专家评审等方法,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三是应建立定期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反馈。评价与反馈还应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如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和数据分析工具,以提供更精确和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四是要确保评价与反馈的公正性。学校应建立独立的评价委员会或专业评审团队,由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背景的专家组成,以确保评价过程的中立性和客观性。评价委员会应定期审查评价指标和方法,以保持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五是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以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和评价能力。例如,参与体育教学研究项目、发表相关论文、参加专业培训等,都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评价的公正性。
“五育”并举视域下,打造公正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是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路径的关键一环,可通过建立多维度、多方法、定期、独立的评价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发展专业水平,确保高校体育教学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从而推动体育教学全面发展。
2.制订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
第一,深度分析学生需求,建立学生体育素质的精确档案,包括体育技能水平、身体素质、运动兴趣、学习风格、学术水平,以及健康状况等多维度因素。在深度分析这些因素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和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第二,教学目标的差异化设置。教师需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订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具体有体育技能的提高、身体素质的锻炼、体育道德和领导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的体育素质达标要求。这些目标应当与学生的发展阶段、兴趣爱好相匹配,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如可用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多元的教学策略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第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包括现代化教材、数字化教育工具、虚拟实验平台等,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些资源应当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目标进行选择和推荐,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第五,个性化教学评估,以反映学生的差异化表现。在体育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外,教师还应采用多元的评估方法,如项目评估、实际表现评估、同行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体育素质和知识掌握水平。评估结果可为教师调整教学计划提供支持,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教师通过深度分析学生的需求,为其制订差异化的教学目标,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和个性化的评估,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更新教材内容
根据调查,大部分高校学生在身体素质和学习水平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体育素质,设计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1)建立多元化教材资源库:高校可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教材资源库,包括不同水平和兴趣的教材。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以确保个性化教学顺利开展。另外,高校也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教材编写,以增加教材的多样性。
(2)设置差异化教材:在教学中,教师可准备差异化的教材,有不同难度和专业领域的区分,如有基础、中级和高级版本的教材,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于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也要设计不同的教材,重点强调专业领域知识或健康与休闲体育等方面的内容。
(3)引入新领域知识:为了拓宽教育内容,教师可引入新领域的知识,如运动科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等。这些内容可以作为选修课程或专业方向的一部分,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并提高专业素养。
(4)跨学科合作:在日常教学中,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教育专家、研究人员和实践者进行跨学科合作是非常关键的,可以帮助教师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入体育教学中,并且推动体育教学不断创新。例如,与心理学家合作可以改进体育心理训练的教材和方法。
(5)关注新兴体育活动:高校体育教材和教学内容应该包括新兴的体育活动和体育行业前沿发展趋势。对此,高校可与相关体育产业合作,以了解最新的运动趋势以及体育活动信息,如电子竞技、极限运动、户外冒险等。新兴体育活动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提高对体育的兴趣和参与度。
高校应注意,更新教材与拓宽内容需要制订一套系统性的策略,以帮助高校体育教学不断优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创新教学手段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应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工具,以提升教学效果。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用于模拟体育场馆环境和训练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验体育技能和战术。相关教育应用软件和在线平台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反馈,更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学。教育器材的更新和多样化选择是创新教学的重要一环。高校需对体育教学加大投入,如购置最新的体育器材、传感器设备、运动追踪技术等,以满足不同体育项目的需求。教育器材的多样化也有利于教师拓展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运动兴趣。同时,高校还可用数据分析和运动科学的先进方法优化教学。通过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运动生理学监测和运动心理学评估等手段,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潜力,为个性化教学提供科学依据。运动数据分析也有利于评估教学效果和提出改进建议。
当前,我国应在高校中推广智能化体育教学技术和设备。高校体育场馆可以引入智能化设施,如智能篮球架、智能足球场地、智能健身设备等,为学生提供实时数据和反馈,帮助学生改善技能和体能。这些设备还可以用于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和竞技模拟。
另外,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发展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校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教学手段和器材的使用。培训计划可以包括体育教学技术的培训、数据分析和运动科学的研究等,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
结 语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养成学生的运动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之标,余涛.“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与育人路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12):52-54.
[2]黄河.“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37(8):117-124,133.
[3]王皓.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创建路径研究[J].拳击与格斗,2022(12):22-24.
[4]赵丹,苏庆永.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探究与建构——以辽宁科技大学健美操课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32):66-69.
[5]刘蕾.“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23(9):47-49.
(郝勤:陕西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