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要坚持思政课教学与医学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思想道德与法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其在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方向上要能够精准定位当前《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存在的“短板”,有的放矢;内容上要通过专题教学的设立,重组教材内容的“魂”,增强内容的逻辑性;形式上要通过实现课堂讲授与小班讨论、网络互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重点培养、社会实践五个相衔接,丰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形”,延伸教学空间;考核上要注重过程考核,激发《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亮”。

[关键词]医学院校思政课  教学模式  实践

基金项目:2023年度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项目“‘大思政课’视阈下北京市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研究”(编号:XXSZ2023ZC17)。

中图分类号:G641


引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全面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如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如何在实践中促进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思政课是理论课程,政治性与学理性是其重要属性,这也决定了思政课要增强吸引力就必须在讲好理论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活动结构和程序,才能真正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而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要注重内容的改革,为教学活动建立教学理论;其次要注重教学活动结构的设计,即从形式上改革与丰富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本文以首都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为基础,深入思考医学院校思政课具体改革思路及方法,为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探索设计系统的教学框架。

精准发力,找准定位《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也显著增强。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有发展空间和亟待解决的普遍问题,主要包括:一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够;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课契合度有待增强;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与亲和力协同发展不足;四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空间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存在不足;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较为缓慢。此外,医学类高校还存在思政课教师对医学类专业认知不足、授课内容与学生专业关联度不够、教学案例与医学结合不充分等更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目前医学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短板,同时也是医学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发力点”和主攻方向。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教育。与大学阶段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有着内容接地气、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联系紧密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着理论容易讲不透、讲不深,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实践指导意义不强等问题,这些都是部分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短板。因此,在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时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找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具有行业特色的院校,要充分结合行业特色,在尊重教材、不超越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进行道法课教学模式改革。

开展专题教学,重组优化《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魂”

授课内容无疑是讲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最需要把握的“魂”,因为内容不科学、不合理、不连贯,势必会影响课程改革的效果。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在专题设置上,要坚持思政教育与医学教育同向同行,要既符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又符合医学生的教育规律。同时,根据《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教材和大纲要求,围绕学生关注的国际国内重大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工作实际设立专题。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课堂集中讲授,不仅能够突出教学的热点、重点、难点,还能够和学校专业特色相结合。

首都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不突破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教材内容,通过专题教学增强内容的理论性和逻辑性,通过设立医学类专题突出医学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色,通过在每个专题中融入医学类元素增强对医学生的课程吸引力。在专题设计方面,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设立为《青春之问:人生观与人生价值》《中国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医精诚:医术·医德·医风》等6个专题,突出教材重点、突出医学生需求;在医学类专题设计方面,突出讲好健康中国的生动实践,讲好关于医学的道德修养,讲好党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经验与成就;在每个专题融入医学类元素方面,重点选取医学相关案例、学校相关名医大家、学校附属医院经典案例等。

医学院大部分学生都希望毕业后能够成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如果没有热爱人民、悬壶济世的情操,就不能成为合格的医生。因此在课堂上,可以从白求恩、钟南山、吴孟超、李桓英的故事讲起,引申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爱党爱国情怀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从公共卫生事件讲起,引申出对生命的探讨与法治思维的培养;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卫生健康工作等重要讲话精神讲起,帮助学生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增强服务健康中国的使命感。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贯穿在医学人才的培养中,把思政课讲出医学味,让医学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

充分结合医学专业特色,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通过这种改革,既保障一般知识的传授,又能够渗透医学院校学生专业需求,实现德育培养和医德修养相得益彰。专题教学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材本身,同时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在每个专题的教学时都充分思考如何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其中,这样才能确保专题教学的设置不偏向、有依据、有指导。

医学院校的每一步出发和成长,都紧跟国家发展脉搏,始终围绕“培养人民满意的健康守护者”。作为医学院校的思政课,要走出课堂,走进专业课,建设好“思政大课堂”,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想政治教师要参与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担当课程思政指导教师,撰写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发挥思政课的力量,让医学课讲出思政情。

延伸教学空间,打造丰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形”

要解决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问题,授课形式至关重要。加之当代大学生个体性特征明显、沟通能力强以及与网络生活高度融合等特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授课形式方面的改革也应该作出多种尝试,首都医科大学努力尝试做到以下五个衔接。

1.课堂讲授与小班讨论相衔接

在这方面的改革探索中,首都医科大学设计了《小班研讨》项目,通过教学设计中的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对课程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对道法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参与度、投入度,进而提高满意度。课堂讲授以教师为主,小班研讨以学生为主。在小班研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将课堂拆分为10—15人的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提供3—5个研讨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研讨主题。小班研讨时,学生不仅就主题进行个人发言,还会以辩论、游戏模拟等形式进行全方位的互动。此外,每个小组配备一名教师进行参与和指导,确保小班研讨的效果。通过小班研讨,一方面能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人人参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的把握,有利于促进今后思政课的改革和效果提升。

2.课堂讲授与网络互动相衔接

随着智能手机等高科技移动设备在大学普及,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新方式,高校校园里的“低头族”越来越多。在推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改革中,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提高课堂上学生的抬头率和参与度。打破传统课堂模式,将网络互动引入课堂,既能够满足学生对网络上相关知识的需求,也能够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有效解决抬头率不高的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针对本校学生的上网习惯及常用手机应用软件开展调查,最终按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求搭建了网络空间平台,推出一个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根据《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进度,适时推出学生参与讨论的话题,鼓励学生将对课堂内容的所知、所想、所悟以留言的形式在微信公众号上展示。此外,公众号还会结合校庆、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适时开展微言微语征集活动,例如“母校,我想对您说”等,用此类活动引导学生抒发爱国爱校之情,凝聚精神动力;公众号也会配合学校的一系列校庆活动做好宣传展示,让学生们从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感受到国家的支持,感悟祖国的蓬勃发展和强盛,进而迸发出浓浓的爱国之情。“新生心声”专栏是微信公众号的一大亮点,主要内容是针对大一新生的学习生活进行微讨论。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栏目参与讨论,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专题,引导大一学生规划大学生活、正确认识临床医学专业、学会大学生人际交往、做一名新时代健康的网民等。讨论内容涵盖大一新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包括对大学生活的期待和感悟。这些栏目的推出,首先能配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把需要讲授的知识生活化地呈现在微信公众号上;其次可以将课堂空间延伸到生活;再次可以提升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网络平台上的师生互动,使《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形式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

3.课堂讲授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衔接

首都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改革实践中依托基础课堂,先后举办了“医学梦 新征程”演讲比赛、“来自诺奖的启示”课堂新闻播报八分钟主讲团活动,不仅紧贴医学生专业特点,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医学梦 新征程”演讲比赛中,学校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设立演讲主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学习与工作等方面的关系,解决好“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等一系列人生课题;每名学生都在经过慎重的思考后,诠释自己的医学梦,憧憬未来的理想和目标,规划实现目标的途径,为今后学习确立正确的方向。在“来自诺奖的启示”课堂新闻播报八分钟主讲团活动中,每位同学选择一名获得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然后从人物、事件及启示三个方面介绍所选的科学家,并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在道法课课堂的前八分钟进行展示,活动基本实现了全员参与。

4.课堂讲授与重点培养相衔接

课堂空间的延伸是提升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依托学校研究生理论宣讲团及英才学校,对部分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研究生理论宣讲团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重要补充。《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授课老师积极融入,担任研究生理论宣讲团及英才学校的指导教师,负责理论宣讲和解读工作。课堂空间的延伸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延伸到了课堂外、延伸到了学生的校园社会活动中,不仅实现了有针对性的重点培养,还有效地实践了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5.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相衔接

2024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强调,“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授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课程的理论内容讲授要与实践相结合,要让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课不仅要走进专业课的课堂,更要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大课堂中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呼应交融中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领悟真理,实现精神上的升华和洗礼。

首都医科大学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改革中,尝试将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相衔接,从香山革命纪念馆到国家博物馆、从西柏坡到白求恩纪念馆、从中共一大会址到嘉兴南湖红船,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教学,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首都医科大学还组织师生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进学校附属医院、走进疫情防控一线,深入研究和挖掘实践教学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培育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学校思政课建设,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为帮助医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特别是基层医疗服务现状,树立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等良好品质,进一步增强职业素养和情怀,学校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一是在课程设置中专门安排了“我的医学大家”的实践教学,以学生主题演讲的形式开展,让学生认真、充分地思考自己要怀揣着怎样的理想、怎样的信心,迈着怎样的步伐,以先进模范为榜样不懈努力。二是通过组织学生到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观、考察和调研,了解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成绩、不足及发展趋势,重点了解国家层面、北京市层面在医疗改革进程中和在改善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方面的举措,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

注重过程考核,引导激发《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亮”

要让学生不受考试压力的影响,真正激发他们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应遵循双主体课堂教学的模式,并在课程考核方面作出新的改进与尝试。首都医科大学注重过程考核,突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灵活性大的特点,增加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比重,丰富课程考核形式。针对平时的考核,一方面通过作业提交、新闻播报、参与课堂互动等方式进行考核;另一方面将课堂教学内容同步在学校的教学平台、Blackboard平台(简称“BB平台”)和微信公众号上,引导学生参加讨论,学生参与讨论的次数和讨论的内容也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之一。考核形式的变化使学生能主动投入课堂学习,积极参与课后思考;使教师将考核的重心放在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了解和掌握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转化程度。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首都医科大学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幅提升。连续七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评估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形式的改革是高度认可的。学生认为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丰富的课堂形式让他们兴趣倍增;脱离了“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他们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认识也逐渐向更好的方向转变。这说明学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结  语

医学院校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改革,在内容上应注重专题的连贯性和医学专业内容的融入,在形式上可以通过课堂讲授与小班讨论、网络互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重点培养、社会实践等五个衔接,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亲和力和学生参与度。

参考文献:

[1]客洪刚.基于解决学生成长问题“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互动方法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04-208.

[2]张红亮.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改的几点反思[J].陕西教育(高教),2014(10):32.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焦光源,李爽,胡正娟,等.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管理,2015,1(3):223-227.

(王向珍、尚爻: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