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协同育人 构筑竞争优势
作者:韩小田
发布时间:2024-10-18 13:00:15 来源:陕西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实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目标,要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此,要准确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之间的关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将科技赋能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构建与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体系。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融入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还要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建立完善教育数据安全制度和标准,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席卷全球的当下,建立完善且严谨的教育数据安全制度和标准,已然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发展的不可逆转之趋势与必然选择。在构建技术赋能保障体系的过程中,要始终坚守技术伦理的底线,确保技术的发展不会侵犯师生的合法权益和隐私;还要加强隐私保护意识的培养,提高师生对隐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高校需制定一系列详尽且具有操作性的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及共享规范,建起一道坚实的防线,确保教育数据在流转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安全性与合规性保障。这样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使知识的传授更加高效、精准,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个性化、灵活的学习体验,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与期望。在科技教育融合过程中,要把握好技术创新与制度建设相辅相成、协同并进的关系。只有在技术不断创新与突破的同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与完善,才能确保高等教育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迈向更加智能、高效的未来。
探索AI赋能教学新形态,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等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加速重塑教育的面貌,尤其是通过AI赋能的教学新形态,让教育步入一个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内容的精准推送更加具有现实性。借助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偏好以及知识掌握情况,从而为他们量身定制最适合的学习内容。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使他们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更加主动、积极。
学习路径的智能规划也是AI赋能教学的一大亮点。智能系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目标,规划出一条科学、合理的学习路径。这条路径既能考虑到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又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他们更加高效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也是AI技术在教学中的一大应用。通过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智能系统能够迅速给出反馈意见,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
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上述提到的AI赋能教学外,还需要加强跨学科融合与产学研合作。跨学科融合能够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与创新;产学研合作则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此外,还应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完善技术赋能高等教育保障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必须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要通过自主培养高水平人才和吸引世界一流人才,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了确保高等教育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赋能保障体系。这一体系旨在通过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以推动其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第一,要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升级和优化校园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硬件设施,确保能够满足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还需要推广和应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软件,如在线教育平台、智能教学系统、数字图书馆等,以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第二,提升信息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要加强对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需求。第三,建立快速响应的技术支持体系。要建立一支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为师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持流程和机制,确保在出现问题时能够迅速响应并解决问题。
加强高等教育师生培训,助力数智技术人才培养。面对数智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必须加大对师生的培训力度,以提升其适应新技术、新环境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应重点培养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能力,鼓励其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学生而言,则需加强其信息技术素养与数智技能的培养,引导其掌握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
高校应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共享创新资源,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通过联合培养、项目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科研环境中学习成长,促进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学转化,实现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科技竞争已经超越国界,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领域。因此,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了解世界科技前沿动态,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奠定基础。
高校还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完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营造尊师重教、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总之,科技赋能高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战略导向,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