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一则《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群发飙,校方:已停职》的新闻上了网络热搜。前不久,某中学初一班级群内,班主任徐某情绪崩溃,在群内多次发布不礼貌发言。14日晚,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发布情况通报称,已暂停涉事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后续将根据调查结果作进一步处理。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中小学老师在课堂情绪失控偶有发生,但在班级家长微信群中对家长“语言暴力”实属罕见。引发舆情后,学校先停职后调查的处理,也是中规中矩。在这件事情的背后,更多的家长和网友关注的是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据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今年3月发布的研究成果显示,我国教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是16%,这个数据高于医生、公务员、企业职工等其他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而与不同教育阶段相对比,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不容乐观”,在睡眠问题、强迫问题、抑郁、焦虑、偏执问题、敌对问题、躯体化问题等方面,每一项问题的检出率都高于职业整体水平。

教师情绪不稳发展到极端情况,甚至可能酿成伤害孩子的暴力行为,此类恶性事件经常被媒体报道,引发社会关注。例如:10月14日,湖北恩施一小学生遭数学老师殴打致身上多处淤青,学校要求老师登门致歉,并严肃处理涉事老师;6月7日,河南焦作一家长称孩子在校内被老师殴打,医院诊断为颅内损伤,涉事教师已停止教学,副校长被警告……这类事件的教训非常深刻,其中部分肇事教师,未必对学生有多大的恶意,可能只是在气头上一时失控,或者长期有心理问题,导致情绪失控,忽视了合理惩戒学生的限度,铸成了难以补救的大错。

专业的心理研究发现,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共生的,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发展,教师在管理课堂时情绪波动,也可能导致学生感到焦虑或压抑。如何及早识别并干预教师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保障教师心理健康和学生心理健康共同的迫切需求。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采取积极措施,给予更多的支持,让老师的情绪纾解有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渠道和相应的机制保障。比如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筛查,对有心理问题的教师早识别、早干预;向教师开放心理咨询、组织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等;合理调整教师的工作强度,明确教师的职责范围,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保障其合理的休息时间,让老师们能在前端消解不良情绪。

老师是文明的传递者,也是学生的直接培养人。家长影响的可能只是自己的孩子,但是老师影响的是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甚至是几代学生。让老师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稳定的情绪,不单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更需要从国家到社会各个方面系统化的支持。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