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索
——以“城市的空间结构”为例
作者:■文/唐均平
发布时间:2024-10-15 10:33:24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
高中地理学科提出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通过学习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地理学科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教师如何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训练等,促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一直是困扰一线地理教师的难题。最近,笔者有幸听了一节精彩的地理课——城市的空间结构。这节课对笔者的启发很大,使笔者对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有效落实有了更深入认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地理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课展示
教师以学生参与的对县城考察的成果展示作为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教师先组织和指导地理兴趣小组对本地县城城区进行了一次考查活动,并要求学生绘制县城新城区的主要商业、工业、学校、住宅等场所的分布简图。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对考察情况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向同学们展示了县城新城区各场所分布简图。教师适时提出城市中的场所具有什么样的分布特点,接着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城市的空间结构。
进入新课教学环节之后,教师先以两个探究活动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了使各个功能区有较为明确的界定,教师提示学生通过土地利用类型来划分城市功能区的思路。紧接着教师展示了地理兴趣小组学生合作完成的本县县城新城区土地利用情况的分布简图和另外三个不同规模的城市城区土地利用简图,并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问题1:分析不同规模城市城区的主要功能区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共同特点。
对这个问题教师给出这样的提示——对比以上四个城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归纳出城市中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化区的占地比例及位置分布的共同特点。
问题2:根据简图,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共同的分布特点。
教师首先从经济的角度,引导学生用区位分析法分析各个功能区如此分布的原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发现了不同城市的空间结构有共同特点,同时又有一定的差异,于是教师给出了兰州市、西安市的城市土地利用分布简图。
问题3:让学生对比兰州市和西安市空间结构的异同,其中地形、河流、气候等因素对兰州市城市空间分布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下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又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归纳出了气候、地形、河流、交通、历史、文化等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接着,教师给出了20世纪70年代西安市城市规划简图和现在西安市城市规划简图。
问题4:对比西安市的两个不同时期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分析影响城市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
教师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接着给出了巴黎的城市规划简图和北京的城市规划简图。
问题5:指导学生对比中西方城市结构,分别归纳出中西方城市结构的特点,最后分析中西方文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对城市发展及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紧接着进入到第二个探究活动之中——我国北方某城市的规划简图。
问题1:在判断城市中钢铁厂布局是否合理时,你们有怎样的想法和建议。
问题2:以城市中准备规划建造一个商业区的位置设置为情境,思考这样规划会引发哪些问题,如何规划更为合理。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并针对学生意见进行评价归纳,最后小结结束本课。
二、“城市的空间结构”中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市空间的意义。结合实例是要求教师的教学要结合真实的城市空间结构这一地理现象,并将其作为探讨情境,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城镇中各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具体分析某一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会产生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合理规划。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城市中三个主要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分析,难点是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是综合思维素养。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气候、地形、河流、交通、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体现了要素综合;同一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影响因素的变化体现了时空综合;某一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独特性体现了地方综合。这三种综合又是相互融合的。
二是区域认知素养。结合对区域的认知发现,特定区域的城镇空间结构受区域环境的影响;认识中西方城镇空间结构的差异,城镇空间结构规划的得失,提出改进的意见,等等。这些问题的分析是以学生对区域特征认知为基础的。
三是人地协调观素养。城镇空间结构是在人类对城镇的空间利用过程中形成的,城镇空间结构对人类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结构不合理会引发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等,要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布局城镇空间结构的重要性。
四是地理实践力素养。要求学生通过考察、调查、观察身边城市的规划,绘制简易地图,进而掌握和具备考察、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方法和能力,尝试判断、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是否合理,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三、“城市的空间结构”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把对应的课标要求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落实,并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有效培养及训练提升。
(一)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落实
本节课前,教师通过让学生考察、观察、调查本地县城主要的功能区分布,绘制功能区用地状况分布图,激发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探索地理奥秘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地理事象观察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主动发现和探索的精神等。以某一城市的规划为案例,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创意性的解决方案,锻炼学生针对现实中的地理事象提出问题的勇气和方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活动、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激发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热情,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考察、规划、分析、绘图使个人的地理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在解决城镇功能区边界界定问题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分析角度转化为调查土地利用类型的方式,使学生在进行功能区的考察和绘制功能区地图时更快更准确,为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提供新思路。
(二)综合思维素养的落实
教师安排学生对比大、中、小三个规模不同的城镇空间结构图,观察和比较分析城镇中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三个主要的用地面积比例、分布位置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布局的原因;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兰州市和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地形、河流、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体现出了要素综合;教师通过对比不同时期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导因素的变化,体现了时空综合;地域环境及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等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体现了地方综合。
(三)区域认知素养的落实
在课前的实地考察中,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地图、网络等工具对本地的环境特点进行深入了解;在对比兰州市和西安市的城市空间结构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两个城市的地形图等信息,使学生对两个城市的区域环境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有了更为深入了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中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对比,使学生了解区域社会文化环境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教师指导学生在对城市规划问题的深入探讨中,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对该城市所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发现这种规划所带来的交通问题、环境问题等,进而鼓励学生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规划方案,使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水平得到训练和提升。
(四)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落实
通过整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其会通过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活动产生深刻影响,城市的各种空间结构的差异是受到区域环境制约的结果;同时城市的空间结构的规划、实施对地理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有尊重环境的演化规律,树立人地和谐、创新、环保、绿色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才能得到更好发展。人地协调观是一条主线,在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使绿色、和谐、创新的发展理念内化于心。
四、“城市的空间结构”一课的启示与思考
(一)教师教育理念要转变,教学方式要更新
教师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单一讲授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育理念,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生产中的地理事象、思考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从地理视角观察生活中的地理事象,点燃学生探索解决地理问题的热情,培养和提升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教育理念。地理课堂不仅是要学生习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习得地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地理现象的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地理教育理念的转变相应地要求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探究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是适应新教育理念的一些常用方式。教学方式的创新要求教师要思考怎样的地理课堂能够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更好训练和提升。这无疑提高了地理课堂对教师的要求,需要教师通过学习和思考,发挥创新性,花力气开发和设计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看起来是分开的,本质上是综合的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把课标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进行分解、细化,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单项训练也可以进行专项训练,但要注意学科核心素养的相互融合,共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又是有层次划分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思维认知特点,思考通过怎样的训练,才能由低阶到高阶,一步步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训练和提升。
(三)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手段
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现有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评价,以便教师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和培养方式;又要有教师对训练以后达到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测评,以便教师及时更改策略,更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要深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在本节课中的体现,灵活选择和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及时变革教学方式,以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培养。
(四)重视学生思维结构培养
基于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分类理论和地理学科综合性特点,地理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开放类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根据学生回答时表现出来的思维状况进行分类评价,进而进行针对性分类训练指导、分清多要素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训练思维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失分最多的是综合题,原因是学生在分析地理问题时,往往思路较窄,考虑到的因素不全面,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清晰,缺乏发散思维。因此,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结构时一般先由简单问题入手,再逐步构建思维模型,对较为复杂的问题,先把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分别思考,最后再进行综合。
(五)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流程设计的科学性
一堂能够吸引学生持续注意力的课,必然是课堂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要善于把难的问题进行分解,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教师要设计好自己的教学流程,注意摸清学情,根据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知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主到次,重点分明,符合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知识块之间转化和过渡自然流畅。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高屋建瓴,整体把握,有一条能够贯穿整堂课的较为明晰的线索,把教学内容用一条线索连起来,这样学生学起来容易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
(六)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本节课给听课的教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活跃而热烈的课堂氛围。教师声音十分有力度,目光和蔼而有神,有节奏地推动着课堂教学节奏的稳步前行,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认真观察着、热烈讨论着、细心思考着、积极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学生完全是在地理问题的吸引下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知道问题的真相。新型师生关系在本节课得到了充分展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参与地理问题的探索,思考地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一些创新的想法。培养与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内化于心。
综上所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是学科课程学习的终极目标。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情,善于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与策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训练和培养,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