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义务段孩子升学!秋季教材换新后该何去何从?
作者:杨芷瑶 赵美 张競之
发布时间:2024-10-10 18:20:58 来源:华商云教育
距离开学已过去一个多月,各方对于教材换新众说纷纭,有认为难度增加的,也有感觉更容易理解的。
究竟中小学学生适应情况如何?有没有出现“水土不服”?教材换新对升学又有何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了西安市部分学校和老师。
“ 运用新教材授课后目前学生的适应情况如何?”
西安高新第三中学教师刘华:
绝大部分学生适应良好
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使用后,绝大部分学生适应良好。教材中柯柯和悦悦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认知,得到了共鸣。
同时,新教材注重情境的创设,增加了很多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消除了学生对新学科的恐惧心理,也激发了他们研究身边事物的兴趣。教材中很多活动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的学习。新教材注重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这对部分思维能力强、学习热情高的学生来说有了更大的学习空间,充分满足了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渴求。
但是,探究性、实践性的问题往往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对部分习惯于传统教学的学生来说,可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地引导、辅助,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新教材的变化。
爱知中学教师王娇:
教师需要适应新教材进行转变
学生不存在适应不适应,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对他们来说用哪一种教材都是新的,他们没有接触旧教材。反而是教师需要适应新教材,适应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方法的转变。教材中图文并茂,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为教师备课节省了更多的时间。
老师们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自发地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始终保住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致,便可学好化学这门学科。
雁塔十三小教师李媛:
作业有趣,孩子态度更积极
在语文一年级新教材使用后,学生在新教材的拼音教学和阅读训练中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程度。由于新教材对拼音学习的安排更加细致,一些学生在适应期后能够更好地掌握拼音,并且在阅读中逐渐表现出更高的自信和积极性。
新教材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有所提高,他们更愿意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表现出更多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学生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所提升。
家长们也普遍反映,孩子在新教材的学习过程中,家庭作业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孩子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更加积极。当然,不同学生适应新教材的速度和程度会有所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教材。
西安市新城区黄河小学教师张茜:
调整后使用更加得心应手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换新后,进一步体现育人为本、素养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进一步丰富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内容。在保持总体容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进行调整优化,突出中华文化立场,发扬革命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注重听取一线反馈意见。例如,注重幼小衔接,降低了一年级教材难度,课文和识字量比之前都有所减少,延长了拼音教学的时长,减缓了起始阶段的学习坡度。科学安排识字写字序列,优先学习字形简单、构词率高、生活中常用的汉字。
这一些恰当的增、删、调、并,更加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既落实了减负政策,又突出了新教材的进阶性和衔接性,教师和学生使用起来都更加得心应手。
“ 教材换新后对学生升学有何影响?”
新知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刘岚:
注重幼小衔接、难度降低
新教材改革后更加注重幼小衔接,注重跟生活和已有认知衔接。以一年级语文为例,不再是一见到课本就都是拼音,而是天、地、人、口、手等基本汉字,因为学龄前儿童进入学校,并不代表零准备,像一些基本字他是认识的,增加汉字的学习,实际降低了难度,强调了学习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这次语文课本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延长了拼音学习时间,这也有助于学习难度的降低,帮助学生爱上学、爱学习、爱老师,让他们与学校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爱知中学教师王娇:
更符合学生认知,有助于学习习惯内化
新教材更换势在必行,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须,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使实验由定性向定量转变、传统实验粗略向精细化转变、验证性向探究性转变,展现新的科研成果,体现社会发展价值作用。
并且教师也要不断地接触新鲜事物,一本书用一辈子,老师也会疲劳,不断地有新鲜事物的刺激,老师也会有源源不断的激情去面对很熟悉又有点陌生的课本和知识。
新教材的编排更符合人的认知。以前在教授某些章节的时候,总感觉不是很顺手,要适当调节章节的顺序或者某些知识点的顺序,但是现在的新教材暂时没有发现需要调整的地方。而且新教材把每一节课要学习的框架会用绿色稍大的字体编排出来,上课的时候和老师的板书基本一致,真的做到了学校一直提倡的“阅读”“理解”“表达”的理念。化学考题不仅仅是单刀直入的理科思维,也要渗透绵绵柔情的文学素养。长期这样坚持,学生阅读理解题意的水平也会大幅度提升。
西安高新八小教导处副主任元妮妮:
提升时代性和科学性,为培养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以学校目前使用的三年级信息科技课新教材为例,教材的更新不仅提升了课程的时代性和科学性,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机会和资源,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这种变革有助于培养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近两年,科技特长生政策日益受到重视,众多学校为在信息学竞赛、软件认证及机器人赛事中获奖的学生提供降分录取、单独测试等优惠。其次,招生政策中,信息科技课程成绩逐渐纳入升学考试评价体系,部分地区已将其作为中考科目,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高校及重点高中在自主招生时,也注重考察学生的信息科技能力和创新潜力。
最后,在考试政策方面,信息科技中考的普遍实施强调了该学科的重要性,而高考加分政策虽对艺术和体育特长生有所调整,但科技特长生的加分政策仍可能因地区和学校的不同而有所保留。新教材的出现,和这些政策共同促进了学生信息科技素养的提升,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雁塔十三小教师张琼:
与高考改革相衔接,提升学生竞争力,促进教育公平
结合升学政策分析,教材换新首先与高考改革相衔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而非单一的考试成绩。这将引导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为高考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在于促进教育公平,新教材的推广使用有助于缩小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这有利于教育公平的推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提升学生竞争力,通过新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提升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有利于其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
因而教材换新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不仅适应了新时代教育需求,促进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还加强了幼小衔接与跨学科融合。同时,新教材与升学政策的衔接也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促进教育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