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史三书》是严耕望先生谈历史研究方法的一本著作,但其中的治学理念、学术方法等并不局限于历史学研究,对史学以外的学者亦有启发作用。其中谈到如何做一个“坚强纯净的学术人”,对当代研究生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陆象山认为,今天下学者,唯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论。严耕望先生的性格淡泊寂寞,治学上却锲而不舍。正如书后附录余英时所说:“耕望木讷寡言,终其身与‘议论’无缘,他走的是彻头彻尾的‘朴实’的道路。是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治史三书》集中体现了这些优秀的学术品质,以下,笔者分别从学术习惯、学术研究基本方法和论文写作三个角度来探讨该书对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一、学术习惯决定学术成就

(一)专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学问是由心力与时光交织而成,缺一不可。此如河流,固定的相当大的水量,放入一条渠中,必然显得流量很大,气势雄壮;若分入数条渠道,各渠势必显得流量减少,气势微弱,无大作用。一个人的心力时光分散到多方面,各方面的成果也势必都大打折扣。心力与时光愈能集中,成果必愈大,最好他的生活一切都投注浸润在学术工作中,成为一个纯净的学术人。”

“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这是严先生对自己成为一个“坚强纯净的学术人”的要求。当代青年学生面对的诱惑和干扰很多,要学会时间管理,遵循要事第一的原则,优先完成最重要的事。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珍贵的也是公平的,从生命的角度来说,时间是人唯一能掌握的筹码,利用好时间,是取胜的关键。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甚至提前完成任务,考验的就是管理时间的能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学问时,应该沉下心,迅速从外界的干扰中抽离出来,尽快达成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把闲谈、娱乐和业余爱好暂时放到一边,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此时此地所要面对的唯一事情上,即达到“专注”的状态。平时的生活中,要懂得统筹规划时间,而在做学问这件事上,要学会“每次脑子里只想一件事情”,训练自己的“专注力”。

学会专注,还得学会拒绝诱惑。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要“断、舍、离”。尽量简化自己的生活,减少不必要的社交,限制来自外界的干扰,采取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当外界的干扰变少了,心就会慢慢安静下来,思路会变得清晰,目标也明确,也容易沉浸在自己的工作生活甚至爱好里。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生活在此刻,而不是生活在别处”。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目标,所有的努力围绕这一个目标进行才是正途。

(二)严谨——说有易,说无难

“说有易,说无难”几乎是覆盖任何一门研究领域的铁律,因为它隐含了人类认知的一个规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内篇·养生主》)。语言学研究中也有一条名言与此相呼应,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一书中,黎锦熙先生提出了他在语法研究中遵循的一个原则:“例不十,不立法。”严先生说:“尽量少说否定话。”寻找历史真相、下断语时,肯定的断语比较容易把握,只要你找到了可信的史料,纵然只有一条,有时也可以下肯定的断语。“无记录绝不等于无其事”,自己未见到更不等于无其事。但学人们却常以不知为没有,以书籍无记载为历史上无其事。严先生所遵守的基本工作要诀中,也提到了“谨”,认为在做学问的时候应该如胡适之所说:“大胆求证,小心假设。”“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严谨的学术观还涉及一个问题——引用,看别人文章中的引用,不可直接二次引用,而是只能当作一个索引,要查原著。这也是严先生所提到的“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编过的史料”。史学如此,其他学科亦如是。

(三)勤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勤”是严先生十分看重的,他说:“这是学术工作者应具备的起码条件,不能勤,根本谈不上做学问,做其他的事,恐怕也不会有多大成就。就治学言,要勤于阅读,勤于思考,勤于抄录,勤于写作,也相当勤于听受和讲授。”

“一万小时定律”说的也是“勤”。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艰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量,10000小时。”他将此称为“10000小时法则”。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就像很多作家写作都有一个方法:不是等有了灵感才去写作,而是每天笔耕不辍。这样每日磨砺,功力才能日渐深厚。

进而演绎到学者做研究。“一个人的学术见解要想成为有系统的成熟的知识,就必须经过搜集材料,加以思考,最后系统化的写出来,始能成为真知识真学问。”“不能等到学问接近成熟时才写,而要在青年时代就训练写作。据我所了解,一个人在三十五岁以前,至迟四十岁以前,若不常常写作,以后就不大能写作了。所以我常常劝告青年同学,要及早训练写作技术,但不要抢着发表。”

(四)保持健康——“留住所有0前面的1”

没有健康,一切为零,这是在生活节奏匆忙、亚健康人群比例越来越高的今天,人们已经达成共识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的同时,每天要留出锻炼的时间,有了好身体才不容易疲劳,体育运动会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改善焦虑和睡眠状态。“身体如一艘船,学问如同载量,船不坚固,甚至破坏了,如何还能运载!”

跟身体健康一样,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对人对事,宁滞勿敏,宁可迟钝一点,不要太敏感,多疑虑,纵然觉察到他人对己有不利迹象,也要有胸襟化解,不要放在心上。”这也是严先生一直遵循的“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原则的体现。对此,余英时《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解读为:所谓“以儒家待人”是指他珍惜人情的一种忠恕心理;所谓“以道家自处”则是指他的“不争”“寡欲”的生活态度。他从不争浮名和权位,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是低到无可再低。如此忠恕豁达不计名利,才能将学术之心变得纯净。

二、学术研究基本方法

(一)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很多辩论赛都有“专精与博通”或者“专才与通才”之辩,这是一个历久弥新引人思考的话题。严先生认为:“为要专精,就必须有相当博通。”“专不一定能精,能精则一定有相当的专;博不一定能通,能通就一定有相当的博。”严先生的博通不仅指史学本身的博通,还指史学以外的博通。语言学甚至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如此,不仅要对本学科全面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要旁通其他社会科学。对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知识了解一点,既可以借鉴有用的研究方法和最新理论知识,也有利于自己研究态度更趋向开明。

在学科内的博通,严先生强调“断代研究,不要把时间限制得太短促”。“历史的演进是不断的,前后有连贯性的,朝代更换了,也只是统治者的更换,人类社会的一切仍是上下连贯,并无突然的差异;所以断代研究也只是求其方便,注意的时限愈长,愈能得到史事的来龙去脉。我们不得已研究一个时代,或说研究一个朝代,要对上一个朝代有极深刻的认识,对于下一个朝代也要有相当的认识;所以研究一个时代或朝代,最少要懂三个时代或朝代,研究两个相连贯的朝代,就要懂得四个朝代,如此类推;若是研究两个不相连贯的朝代,则中间那个朝代的重要性更为增加。”

语言学的研究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方言研究,核心在调查研究方言,但是只掌握记录方言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音韵学的知识,掌握语音的历史演变规律,才能对现在的方言现象做深入的研究。再如历史语法研究,探索近代汉语语法演变规律,那就至少要了解中古汉语语法的面貌,才能总结出近代汉语的变化。

(二)阅读——“要看书,不要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严先生认为:“阅读要精读、粗读、检读、泛览兼具并行。”精读是指对于每一篇认为重要的文献,从头到尾仔细阅读。“基本的书,随读随作笔记,最好同时进行圈点,至少做选择性的圈点,将紧要处圈识出来,以便再检时易于发现”,粗读针对“一般非基本书籍史料而言”,就是简单看一下摘要、图表、结果和讨论部分。检读“大抵就写作时临时检查而言。而临时勤于检查也十分重要,有时复查已录材料再次精读,有时因已录材料而联想到其他材料,有时为问题的联系而临时翻查,总之有种种必要,须不惜时间,不怕麻烦的检查,纵只一两个字,也不能马虎,轻易混过”。泛览“则博识群书,略识大义”,以期扩大视野。不论哪种阅读方式,一定要给每篇读过的文献做摘要和总结。论著写作,基本功夫在于平时的阅读思考和抄录。只有平时做好读书笔记,需要用时每篇文章的内容和重点才会一目了然。

(三)集中精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

严先生所谓“面”的研究,就是研究问题,目标要大些,范围要广些,也就是大题目。里面包括许多小的问题。如此研究,似慢实快,能产生大而精的成绩。研究生做研究写论文,讲究“小而美”,这指的是严先生所说的大题目下包括的许多小问题。做“小而美”研究的前提是,心中要有一个大方向,从而让所做研究的“点”有的放矢,最终汇集为面,而不是凌乱无章的点。青年读书时期是做研究的黄金时代,外界影响较少,可以凝神聚力于研究之上,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能确定自己研究的“面”,实为做学问之幸事。确立好一个大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所有的努力都可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就像钉下许多钉子、建许多小房间,因为大的建筑蓝图已经在心中,所以一切井井有条,等所有的小房间完工之时,整个建筑也就矗立在眼前了。

“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说的是一旦确立自己的研究重心,就沿着这个目标踏踏实实努力下去,而不要东张西望,不被时下热门的研究干扰心绪。与“面”的研究遥相呼应。

三、论文写作

严先生说:“青年同学要及早训练写作技术。”“一个人的学术见解要想成为有系统的真正成熟的知识,就必须经过搜集材料,加以思考,最后系统化的写作出来,始能成为真知识真学问。所以写作是最精密的阅读,最严密的思考,也是问题研究进程中最严肃的最后阶段。”因此,尽管最开始下笔时会有种种困难,但还是要鼓起勇气去酝酿一颗“珍珠”。

(一)去做——“完成”比“完美”重要

做学术是需要沉下心来“用心一也”的事情,但有些时刻,也需要“躁起来”。比如,文思泉涌时,将心中想法灵感立刻写下来变成文章。“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对于完美主义者而言,这是一条很有用的戒律。一切方案和设想,若不落地执行、不输出,最后只能沦为空谈。如李荣先生在《颱风的本字(下)》后记中所言:“想的是气体,说的是液体,写的是固体。”所以,如果内心有想法,不妨先写出来,让它落地。写作的好处还有很多:第一,可以梳理清楚思路;第二,写的同时便会显现很多问题;第三,落地的东西才可以拿出来请教师长,与别人探讨,从而慢慢完善。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有了初步的积累,然后可以试着“照猫画虎”,这也是很多学者推荐的“模仿”的写作方式,也可以说是“旧瓶装新酒”。可以先模仿别人写作的视角、思路、文章的结构和方法等,等自己有所体会、有所创新,便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写作时首先把文章的框架搭起来,再根据提纲的小标题把每个部分内容写出来,先尽快撰写完文章,等全部写完后再进行细节修改和完善。如果我们连初稿都写不出来,何谈修改呢?所以,在追求完美的路上,要先迈出第一步——完成。

(二)修改——精工细作,止于至善

正如严先生所说:“文章初稿写成之后一定要修改。必要时且要不怕麻烦,不惜大改。因为初稿往往只是讲出大致旨意,或论证主体,也可说是文章的粗坯,很有可能有毛病,(论证错误),或有漏洞(不够精密),或者还有可进一层讲的地方,这一切都待改订时的审核与补充。”

严先生还建议修改要趁早,即在初稿写成之后,要趁热打铁,不要搁置。因为由排比材料到初稿完成,脑海中对此问题已经有了深度的认识,再进一步不难;若写成初稿就搁置下来,那么脑筋便会慢慢从问题曲折中退出来,对于材料也会生疏,以后再去审核补订就比较困难,所以要即时追下去,直到当时自觉已不能再改进了,再放下来。但最好不发表,过些时日或许会有新的思路,可再来一次二次乃至多次补订。

对学术人来说,《治史三书》常读常新,青年研究生应感受严先生对待学术的热爱,从书中汲取力量。他将金针度人,时时鼓励后生,如书中所期冀:“成为一个坚强纯净的学术人。”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20CYY006)、大连外国语大学2021年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021GJQN12)、大连外国语大学2021年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项目(YJG2021-18)、大连外国语大学2021年度本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