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我所接手的班级都是学校里让人头疼的班级。时间长了,我发现即使是别人眼中的“差班”一样可以让我获得成就感。周末的深夜,已上高三的小涵发消息说她在最近的一次联考中考得不错,特别感谢我曾给她的温暖记忆。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她跳跃的兴奋。这样的成绩,对于一个曾经在初中时让家长和老师头疼的孩子来说,绝对算是“逆袭”。一时间,我与有荣焉。

放下手机,我开始思索,为什么我会在那些别人眼中的“学困生”心中留下痕迹?思来想去,我觉得这应该和我一直以来追求的“做有温度的语文人”密不可分。从教以来,我一直主张语文课堂是成长的课堂,语文教学是关乎生命的教学,因此,语文老师应该做一个有温度的语文人。那么,该怎样做呢?

首先,用语文学科的母语特性接纳学生。语文学科很容易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存在。从教多年,我越来越觉得语文是一门有温度的学科,尤其是对于“学困生”。学优生在任何学科里面都能凸显自己的存在,但成绩滞后的学生就很难做到这一点。我们常常听学习困难的孩子说上课像听天书,听不懂英语老师嘴里一连串的单词是什么意思,搞不清数学老师满黑板的公式该怎么运用,但他们在语文课上就绝对不会有如此的尴尬。因为,语文课学习的是我们的母语。

他们或许背不完整《出师表》,或许弄不懂单句复句的概念,但至少他们能听懂老师的话,读一段文字、写一行字还是可以做到的。这也就充分证明,语文学科能接纳所有学生,尤其不排斥“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不至于成“聋哑”人。所以,语文课上只要不是“存心”放弃,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存在。

如果语文老师能利用好语文的母语优势,让学生在课堂上张嘴说、动手写。慢慢地,成绩不好的孩子也能获得些许学习的乐趣。于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运而生。语文老师,自然就容易被“学困生”接受。工作三十年,我和学生相处融洽,语文功不可没。

其次,用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涵养心灵。我曾不止一次对学生说,希望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是放松的。我不喜欢把课堂变成让学生战战兢兢的地方,更不愿意让学生提起语文课就头疼。小涵多次对我说,在他们班学生的心中,语文就是他们的“白月光”。我想,这是因为语文给过他们足够的愉悦温暖。

语文学科很容易让学生获得身心愉悦的感受,从而涵养其心灵。浩瀚文学是语文老师可以充分挖掘的美的源头。语文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讲述逸闻趣事、寓言典故,带领学生与古人一同探求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哲学家一起寻求思想的激烈碰撞;可以通过朗读吟诵,和学生一起与作家抑扬顿挫地表达感情,与文学家在幽默风趣的表达中对话畅聊。

现实中脚步到不了的地方,通过文字便可到达。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激发想象力,学生可以感受南极风狂雪猛的极端气候,也能去往万里高空一览星河;可以前往江南水乡一睹苏州园林的如画风景,也能去黄土高原尽享北国风光的壮美辽阔……这些美景,通过文字,有心便可欣赏。有了文字,学生还能挥洒心灵深处的澎湃激情,分享生命绽放的由衷欢喜,释放烟火人间的酣畅淋漓。或许文笔不够优美,但真诚同样感人。

最后,用语文学科的怡情、长才提供力量。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可见语文学科在接纳学生、涵养心灵的过程中也能使学生获得成长的力量。在学习过程中,除了传授给他们知识,老师也需要引导学生从语文中获得成长的不竭动力。沮丧了,带他们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迷茫了,带他们在《一棵小桃树》中追求坚定信念的力量;伤心了,带他们前往《桃花源记》探寻理想世界的美好……通过经典文章,学生们不仅可以收获知识,还能够从文字中获得更开阔的眼界和更深邃的思想。这些,都是成长的力量源泉。也许,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走进更高一级的学府,但在语文课堂上,他们绝不会一无所获。

带领学生在语文世界里找自己,和他们一起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涵养心灵,再从语文中汲取力量,我们的教育就有了温度。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温度,做一个有温度的语文人,温暖每一个灵魂,给所有成长一份关爱,正是我们“出发”的意义。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双石铺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