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医源性损伤”在学校教育中的横行
作者:冯跃忠
发布时间:2024-09-26 15:17:09 来源:陕西教育·综合
由于从事医疗、防疫等与医疗相关人员的言谈、操作行为不慎以及医疗相关操作的副作用而造成患者生理或心理上的损伤(包括但不限于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或心理性损伤)被称为“医源性损伤”。
现实生活里,类“医源性损伤”现象比比皆是,因为人性天生就爱干预,愿意做点儿事。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有所增加,注意力也有所剩余,导致社会性“医源性损伤”频繁出现,正所谓“好心办了坏事”。作为教师,我越发觉得,在如今的中小学教育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医源性损伤”,已经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天衣无缝的“管理”,弱化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如今,中小学校教职员工的配备较为“充裕”,分设的各种管理部门、处室科室等如八爪鱼般把控着学校的方方面面,教学、德育、后勤、总务……越分越细,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责制订了很多责任目标、考核细则,而且越订越细,越管越精,管理得“天衣无缝”。看似井然有序的校园、文明有礼的师生,不知道遮蔽了多少的天真烂漫和勃勃生机,严重妨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
这里的自主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是学生在校培养的一个重要能力。人要和谐地融入社会需要多方面能力,能够管理好自己,妥善处理好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学生,踏上社会才能立足,进入世界才有未来。可是在学校,在各种规章制度的驱使下,老师们事无巨细地关注孩子的一切。早上第一个进教室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下课最后一个出教室的也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教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可好心不一定能办好事。教师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盯着孩子,为了安全,为了纪律……导致孩子们在课间显得压抑,没有了课间的嬉戏和打闹,也没有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班级氛围。甚至,现在个别学校的教室里都装上了监控。孩子们在“监视”下学习、生活和交流,自主能力的培养很容易沦为一句空话。
随时随地的“辅导”,弱化了学生的自悟能力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我们的教师都是具有丰富学识和敬业精神的专业人员,我们深爱着我们的事业,深爱着我们的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老师们兢兢业业,废寝忘食;为了祖国的花朵,老师们努力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制订精细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课堂上,老师们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等不得学生去思考,待不了学生去讨论,就迫不及待地公布结果,甚至恨不得把自己的毕生功力在瞬时倾囊相授。课间,部分老师也放弃了休息时间,逐一为学生答疑解惑,甚至还会“拖着”学生“硬塞”。
若只是简单地恪守“传道授业解惑”,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了。在古代,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学生只能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取知识,而如今,知识已经平民化、普及化、扁平化,获得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简单的知识教学已经落伍。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我们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新问题出教室的意识和能力。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自己解决问题比老师帮忙解决更重要。老师要耐下性子,敢于放手,善于放手,让孩子自己思考、研究、解惑。
铺天盖地的“任务”,削弱了学生自由发展的能力
“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考试是老师的法宝。”受传统教育评价方式的影响,为了使学生取得亮眼的分数,各个层级的教育部门煞费苦心,学校和老师更是绞尽脑汁,导致现在的孩子压力很大,除了要完成各科的配套作业外,还有老师们的“小灶”,父母们的“贺礼”,辅导班的各式“甜点”……源源不断的任务填满了学生的生活,像张巨网般罩住了学生,罩得他们脖颈歪了、身子弯了、心儿碎了……
成长需要符合天性的自由发展,现在的知识迭代何其迅速,课堂里学的那些点滴一出校园便被逐渐遗忘。我们要把孩子从作业堆里解放出来,从考试的怪圈里营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里呼吸、生长。有自由之天地,才能有发散之思维。让孩子们充分地在玩中学、学中思、思中悟。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各方面的能力,简单的知识输送将很快被人工智能取代,过硬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才是未来的重要竞争力。
面面俱到的“服务”,弱化了学生的自理能力
劳动教育一直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区分人与动物的关键。马克思深刻指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社会历史,同时也创造了人类自己。从教育方面来说,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可自从有人提出“教育即服务”这一理念,导致如今部分学校像是宾馆、旅店和饭堂。学生不用为洗餐具发愁,不用为扫地发愁,更不用为打扫厕所发愁……学校内的日常劳动被聘请的专业人员一一解决。部分学校口中说着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却将这些最基本的劳动机会都“剥夺”了,如今,“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劳动实践真的还存在吗?
2015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更提出“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学校作为劳动教育主阵地,应该降低“服务意识”,提供更多的,适合学生的劳动机会和条件,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落实。
体贴入微的“呵护”,弱化了学生的自愈能力
现在很多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在部分极端事件爆发后,人们更多的是在反思自己工作的不足、不够,不断地自责、自咎,痛定思痛,以期制订更加周密的干预预案,最大限度地减少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但会不会并非是我们帮助得太少、关注得太窄,而是我们干预得过多了、保护得过度了?如今很多学生碰到的唯一挫折好像就是不会做题了,另外的比如“劳动”“头疼脑热”“同学矛盾”等都会由“专业人员”负责解决,并且只是机械式地解决表面问题,很多孩子没有体验过百折千回的挫折,没有经历过错综复杂的心理变化,也便没有机会练就心理问题的自愈能力。
人有生理自愈能力,这无须论证。自愈能力强,愈合得就快就好;自愈能力差,愈合得就慢就差。同样,面对挫折和情绪,心理也能有“自愈”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相信孩子,相信他们面对小小的挫折能承担,遇到心理问题能自愈。当然,也并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要做,而是在他们遇到“过不去”的心理问题时,用自己的以往经验引导他们调整心态,开拓认知,整理思路,把解决问题的“负责人”交给孩子自己,干预但不过度干预。总之,在现在的教育中,部分老师对各种问题“事无巨细”地“亲力亲为”,实则是对“问题”的认知失误,对客体和本体的混淆。所以,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本质,把握好干预的程度,才是我们作为教师该做的工作。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湖市当湖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