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润劳动课 成长伴你我        褚  沁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意见》提出要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切实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

笔者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寻找切入点,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组织学生观察、研究、学习、探讨、实践、展示、评价。根据课程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和确定劳动项目,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资源组织课程实施,依靠安全可靠的劳动实践园地和场所组织活动。

新课标要求“五育”并举,如何灵活地改变传统的德育及劳动教育实践方式,与“双减”要求相结合,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师应利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公平畅通的沟通渠道、客观多样的多元评价达到融合教育的目的,培养和塑造学生高尚的情操和热爱劳动的品质。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着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发展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根据学生的劳动表现和前期积累,笔者探索的二年级劳动课主要有以下几类内容。

文本类,润思想。通过观察,笔者编写了《劳动歌(初稿)》,经常让学生诵读,贯穿劳动课始终。例如其中的《认识蔬菜》篇目,笔者将菌菇类、绿叶菜以及新品种蔬菜等纳入其中,线上教学以看课件为主,以走进厨房为辅。线下教学时,笔者带着蔬菜走进课堂,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评说,同时观看烹饪微课,让劳动课堂内容无限延伸。

手工类,长本领。劳动课上,指导学生学习叠塑料袋、折信纸、绳子打结、捆扎礼物等,内容由易到难,呈现出的作品也很有趣。

家务类,强能力。笔者设计了提升劳动技能方面的内容:洗洗涮涮真有趣、我是值日生等。通过拍摄微课,为学生作详细讲解,指导学生做家务并上传图片或视频。家校联手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

总之,劳动课要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内容选择应坚持因地制宜,注意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知行合一、学创融合,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八一街小学


让爱与赞美永不缺席      赵彩梅

每个班总有这样的学生:既不上进,又不惹是生非;对班级的一切活动既不反对,又不踊跃参加,容易被老师无意识“遗忘”。小源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学生。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那是一次课间操,由于下课稍微晚了点,学生们都急急忙忙地往外挤,我站在讲台上,维持着秩序,正好门后的拖把倒了,学生们都没有注意到横在地上的拖把。这时小源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然后把拖把扶起来了。做完操回到教室,我立刻在班级里表扬了小源,称赞他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中发现了他闪光的地方,并及时给予他表扬。渐渐地,我发现他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很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件事让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比其他学生,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细心的呵护、真诚的理解。在我担任班主任的第一学期里,麻同学和裴同学总是很难完成作业,多次找家长谈话,效果也不是很好。于是,我在课堂上用心观察他们,课后找他们谈话,发现他们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之后,我只要有空便叫他们到办公室来,一边陪着他们写作业,一边开导他们。几天以后,我发现他们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了,便及时表扬他们,在批改作业时给他们留下鼓励的话语,慢慢地,他们的作业完成质量越来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放下架子,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市第六小学


以《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为例谈旧课新上        雷邓芳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的语言表现力较强。笔者结合执教经验,谈谈自己对“旧课新上”的一点思考。

1.新理念引领新课堂。为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在第一次教学时,笔者设计了“借表格 理故事”“借表格 讲故事”“抓细节 讲情节”“讲故事 给评价”四个板块,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式方法。

在第二次教学时,笔者以黄伟教授提出的“释义、解码、评鉴”的“层级进阶”理念引领课堂,设置任务,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任务一:请学生快速回忆课文内容,想象假如自己就是急性子顾客,试着借助下面的提示简要地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经历。任务二:默读课文,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裁缝慢”和“顾客急”的相关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任务三:创编故事。通过三个任务,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感悟写作方法,体会写法运用,真正做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2.新目标决定新高度。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对单元主题和教材内容的把握,第一次教学时笔者确定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范围较广。第二次教学时,笔者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再次细化。教学目标设计如下:能读出裁缝和顾客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借助提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有趣地复述故事;发挥想象,改编故事。重难点:借助提示,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有趣地复述故事;学会运用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发挥想象,改编故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问题为驱动,以品析语言为抓手,在练习中内化了知识。

3.新方法激活新潜能。在原有的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关注“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以及单元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以单元整体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改编故事等。将新旧知识融合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新课堂收获新成长。通过在“释义、解码、评鉴”的“进阶模式”下的旧课新上,让学生在“旧文本”中获得了新能力,体验到了“新成长”,在课堂上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天合园小学


落实“双减”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梁芳妮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但部分教师存在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课堂“低效高耗”。落实好有效教学关键在教师,因此,学校亟须打造培养平台,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就没有互动,就不发生教学,也不存在教学。因此新课改中教师必须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建立新的“学习共同体”,这要求教师认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动、活泼,上课时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教师应将这些现象中的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借助其他教学设施、手段实施有效教学。比如在课堂中可采用形象化教学、实物展示教学、多媒体教学、猜谜语教学等方式,多鼓励、表扬学生,制订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

此外,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做到以下几方面:

1.多听评课。听评课是教师互相学习、切磋教艺、研究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积极听课,借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积极参与评课活动,促进个人专业技能提升。

2.多看专业书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生活习惯,要从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拓宽知识面,并注重将知识生活化。

3.多做笔记。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里说,读书使人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做读书笔记或知识卡片,对加强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非常必要。

4.多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解疑答难的平台,也给教师提供了远程进修的机会。

教师还要及时进行课后反思,认真填写教后感,仔细分析得失成败,分析教学与学生实际水平的适切程度,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升课堂效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彬州市紫薇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