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安康市把科学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抓手,构建“1234”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落实“1+X”课程,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改进技术手段,多措并举,推动科学教育提质增效。

一、搭建一个平台,促进科学学科发展

以“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为依托,积极搭建研讨交流平台,建立骨干教师成长、经验教师成名、专家教师成功的专业成长梯队。一是凝心聚力强氛围。建立市县校“室、坊、站”三级研修共同体,在全市设立四个片区研修共同体工作坊、十个县的研修工作站,凝聚小学科学教研工作合力,形成大学习、大交流、大实践的浓厚氛围。二是多措并举促提升。构建“青蓝”共进、协同发展的教师成长模式。通过“选苗子、压担子、搭梯子”的形式,推动教师主动成长,壮大骨干教师队伍。三是夯实联动强引领。三级联动,互帮互学,相互促进,通过室、坊、站三级骨干教师共同参与课题研究、主题研修、课例研讨、成果交流等活动,缩小区域教育科研实际差距,促进区域教育科研水平共同提高。

20240924093152563-68-1f7e9.jpg

二、开展两项活动,提升教学水平

培养了一支理念先进、业务素质突出、教研能力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一是高质量举办主题活动。教研室每年举办两次全市教学研讨活动,以先行课、典型课例、大单元整体教学等为主题,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二是高标准强化实验教学。电教馆每年组织两次实验操作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流程和安全规范,提高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聚焦三个阵地,注重实践探究

以培养“人文+科学”素养兼具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各中小学坚持“五育”融合发展方向,小学将科学课程、中学将理科课程延伸至课后服务,通过“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科技创新、标本制作、科普实践、研学实践、跨学科学习等)的“加法”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一是抓牢学校主阵地建立课程体系。构建“1+X”课程体系,多形式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文化自信和远大志向,按标准配备科学实验室,建设创客教室,深入实施“课堂革命·陕西行动”,以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改革,推进STEAM教育和智慧课堂试点,常态化开展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活动,引导家长、社会专业人才走进校园开展科普教育,并联合科技馆、气象站、水文站开发科学教育课程,逐步构建了以科创通识课为基础,以创意编程、机器人社团学习为载体,以科技实践活动等为拓展的三级科学教育体系。二是深入实施家庭科学教育。通过班级群等推送科学常识,拓展学生及家长知识面,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科创筑梦——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陕西教育人人通等平台的数字博物馆、天宫课堂、线上科技馆拓宽学生视野,借力教育大讲堂、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加强科技知识的传播,提升学生及家长对新技术、新产业的理解和把握,强化价值引领,引导家长开展家庭科学教育和亲子科学研学等活动,以便和孩子一起提升科学认知水平和科学素养。三是用好社会大课堂提升实践能力。围绕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能力培养,统筹社区、场馆、工农企业等社会科学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科技馆、植物园、气象站和工厂车间开展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如立足汉水文化、鬼谷子文化、金蚕文化、茶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力行”研学课程,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形成科学思维,发展核心素养。

20240924093152576-57-d15f8.jpg

四、建设四级实验校,营造良好环境

为探索科学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构建各级各类学校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发展格局,建设一批国家、省、市、县四级实验校,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创新成果,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全市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各县(区)、学校对科学教育要高度重视,提供经费保障有效支撑科学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督促各校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科学类课程,组织好科学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二是推广科学教育成果。让勇于开拓创新、科学教育成果显著的学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践行新课标理念,探索育人评价体系

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科学教育的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能力评价、表现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学方式。由传授知识向引导发展转变,由组织教学向探究教学转变,由教学权威向学习互动转变,由传统教法向现代教法转变,由依赖教材向科研创新转变。目的是以教师的转变促使评价转变。二是科学完善评价机制。为了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必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把学生的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评价不只是推进新课程的制度保障,其本身就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改革,来促进课程改革,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对学生的评价,要打破按考试成绩来评价的单一方式,评价内容要转向多元化,形式转向多样化,同时注重过程评价。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