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拉在公益课堂上给小朋友们教授英语。(受访者供图)

“中国和喀麦隆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但两个国家的友谊源远流长,十分深厚。我从电影作品里知道并且喜欢上了中国书法,在一笔一画、起承转合之间,中国书法讲述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故事。”西安翻译学院喀麦隆籍外教恩格拉说道。

恩格拉在西安工作和生活多年,除了教授英语、法语两门外语,他还沉浸于研究汉字汉语。去年底,恩格拉创作的短视频作品《执笔画桥——中非文化交流友谊之桥》讲述了他将两国文化元素融入法语课堂的故事,获得“共讲共享共行—追求美好生活”中非友好故事短视频大赛一等奖。他用尊重和理解,架起了一座深化中非友谊与交流的桥梁。

学习中国书法:“它是中华瑰宝”

恩格拉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特别是对中国书法艺术很着迷。

“第一次去碑林博物馆,被那里的碑文震撼到了,不同字体的汉字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由它们组合而成的碑文,主题不同,内容丰富,尤其是一笔一画跳跃着灵动和美感,令人陶醉。”恩格拉表示,在这个规模庞大、藏品丰富的古代碑石艺术博物馆里,时间仿佛停止在那一章章碑文里,那里面有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中国文人的悠悠风骨。

伴随着采访的深入,恩格拉逐渐打开“话匣子”:“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依托的艺术形式,很难不让人着迷。就这样,我越来越喜爱中国的书法,遇到书法老师就会多请教多学习。”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中间走……恩格拉说,这首歌谣唱的是笔画繁多的“biang”字,歌谣的唱词和面有什么关系?“推个车车逛咸阳”又是什么意思?对于外国人来说,这简直太有吸引力,太有趣了!

汉字像一幅画一样,从抽象的“画”到具体的“笔画”,有着充满趣味的发展过程。学会写“biang”字之后,恩格拉才渐渐知道,“biang”字是中国关中民间自创的一个最独特的汉字,发音独一无二,它的书写在汉字中也是独一无二的,是汉字中笔画最多、书写最复杂的。

“通过学习汉字和练习书法,我才知道原来biangbiang面,指的就是裤带面,面条像裤带,是陕西八大怪之一。”从此以后,恩格拉更加热爱中国的文字和书法,不仅研究其间架结构,还热衷于探讨文字背后的故事。

恩格拉说,学习书法让他体悟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将情感、风格融入每一个笔画中。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时间的印记,也是永恒的艺术。

投身志愿公益:“想做的事还有很多”

暑假里,恩格拉在长延堡街道电视塔社区开设公益课堂,免费给孩子们教授英语,无私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偶尔也用陕西方言和孩子们交流、逗趣。“了解孩子,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是英语教学的关键。”

在开设公益课堂的过程中,恩格拉表示自己也收获良多。“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他不止一次讲过,他认为,无论是三岁的孩童,还是百岁的老人,都有其可学之处,孩子们的童言无忌,时不时地会戳中他的内心。

除了开设公益课堂,恩格拉还经常带上自己的孩子,一起去三原县东周儿童村参加爱心活动,给儿童村的小朋友教简单的英语情景对话;有时会带上足球来一场乡野里的球赛;冬季送去御寒的衣物让孩子们温暖过冬……“一点一滴的爱心也让我的孩子耳濡目染,会把零花钱攒下来给儿童村的小朋友们买文具,天气降温了会担心儿童村的小伙伴们冷不冷,想着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恩格拉希望并且呼吁,能有更多有爱心的人加入,为这些孩子创造美好的成长环境,给他们带去更多欢乐。

爱上这座城:“西安美滴很”

“身为一名来自喀麦隆的教师同时也是一名中国女婿,我在中国已经生活并工作了十多年。每当回想起这些年的经历,我都会想起《论语》中那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远方来的我,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含义。”恩格拉说。

这些年,他在西安结交了很多朋友,在工作之余,偶尔邀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抑或是欢聚一堂举行家庭派对,都是在西安生活的一个个美好片段。恩格拉留恋西安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留恋这里的人,他选择在这里娶妻生子,当一个地地道道的“老陕”。

“西安美滴很!饮食我也喜欢,‘老陕’吃啥,我吃啥!”恩格拉笑着说道。从兵马俑到大雁塔,从碑林到城墙,西安无时无刻不在展现着它的魅力。而今天的西安随着时代变迁,无论是街头巷尾的日常生活,还是与人的交往,抑或是美食,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采访的最后,恩格拉将话题转回自己深爱的教育事业。他说,在每一次的课堂中,他都会尽力将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使学生们不仅学会语言,更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背景,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努力通过语言教育和语言沟通让中非两地的人民更加亲近。

“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心灵的交流,我深知语言的力量,它能跨越国界,连接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未来,我将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继续通过语言教学,为中非文化交流搭建更坚实的桥梁!”他说。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