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游怎能没了“研”和“学”? 田芳昕作

探历史古迹、访知名学府、游山川湖海、赏雨林奇观……近年来,有“行走的课堂”之称的研学游广受欢迎。今年暑假,研学游迎来新高峰。携程集团近期发布的《2024暑期旅游市场预测报告》显示,今年暑期亲子研学类产品仍然备受欢迎,相关产品订单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七成,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随着研学游市场的火热,各种争议声也随之而来:有人认为,研学游寓教于乐,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独立能力,还能学到不少知识;有人认为,研学游存在价格虚高、专业欠缺、游而不学等问题。如何让孩子在“行走的课堂”里收获别样精彩,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研学游热度持续攀升,家长选择更趋理性

早在暑假前,西安市民周莉娜就给10岁的女儿预订了前往江西景德镇4天3晚的写生研学游。

“孩子喜欢画画,她上的美术班暑期正好有写生研学游,我就给她报名了。熟悉的老师带队,还有美术班里的小伙伴同去,我比较放心。”周莉娜说,“老师每天会在群里发孩子参观、画画、做游戏的照片。孩子每晚跟我视频时,都会讲不少当天遇到的新鲜事。这次研学游,开阔了孩子的眼界,也锻炼了她的自理能力、社交能力,我觉得挺值得的。”

但也有不少家长对一些研学游不满意。六年级学生家长杜峻泽向记者吐槽,暑假他给孩子报了北京博物馆的研学游。“说是研学游,但主要是游玩,研学的成分并不高,而且整个行程非常紧,到哪儿都是打卡式的‘到此一游’。天气热,各景点的人也多,孩子很疲惫。这种‘蜻蜓点水’式的研学游,对孩子助益不大。”杜峻泽说。

杜峻泽表示,希望研学游能够平衡好“研”与“游”的关系,让家长的这份花费真正物有所值。

“市面上的研学活动令人眼花缭乱,作为普通消费者,我很难鉴别其中的优劣。这些年我给孩子报的各种研学游,都是有亲身体验的朋友介绍的,我从未直接从平台下过单。”学生家长赵露说,希望相关部门能从师资、服务、价格、保障上对研学活动承办方进行规范,让家长在选择时心里更有底。

定制团、特色团受欢迎

研学游市场越来越火热,家长却不再轻易为研学机构的各种噱头买单,更加倾向于好的研学产品。

“我们做研学活动整10年了。起初,大家对研学活动的接受度较低,各研学机构、旅行社的竞争压力较小,研学产品也相对单一。如今,市场竞争很激烈,家长在选择研学产品时也更谨慎,会更多关注研学的体验、课程的效果以及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帮助等。我们也一直在研发新品,并努力做好服务,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西安天马国际旅行社研学部部长赵思玉告诉记者。

“像今年,我们打造了‘一带一路’诗词写作研学团,目的是增强孩子的诗词写作能力。这是我们最长的一条研学线路,总共15天时间,由资深语文老师带队,游览西安、兰州、武威、张掖、敦煌等地,让孩子在游中学、学中悟。费用是不便宜,需要1万多元,但30个名额很快就报满了。这足见用心打磨的产品还是会受到重视。”赵思玉表示。

除了个性化的定制团,一些本地的特色团也受到家长和孩子的喜爱。

“除大众热门线路外,我们还推出了一些小众但体验感很强的线路。比如秦岭科考团。科考团带领小朋友近距离观察‘秦岭四宝’、制作昆虫和植物标本、参与农事体验等,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很受小朋友的欢迎。”西安绿锐户外运动有限公司青少年业务部负责人关亭介绍。

“今年暑假,我在西安周边发掘了一些有特色的研学游。”三年级学生家长周睿说,这几天,孩子参加了皮划艇挑战营、体验了小小飞行员、参与了漆扇制作,还在秦岭山里寻找萤火虫……玩得非常开心,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从“游”到“学”是关键

如何平衡好“游”与“学”的关系,提升研学游的品质?

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程圩认为,研学游“学”是需求和目标,“研”是方法和过程,“游”是方式和载体。一个好的游览体验是从游览到学习再到研究、收获的重要前提。比如,对陕西历史博物馆景点的设计,需要有文博、历史、设计、教育等方面专家参与,讲解也不能仅仅是景区讲解词的照搬,而应具有目标针对性、年龄适应性、内容综合性、交流互动性的独特品质。此外,要加强“游”与“学”的关联性,不能是“两张皮”。比如航空研学游,游览时看了飞机展,接下来的讲座,就应该是围绕飞机开展的一系列延伸教学,继而开展实践动手制作等,完成“观看—学习—思考—实践”全过程,这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在程圩看来,推动研学游市场的良性发展,要从政府管理、人才培养、研学基地建设3方面联合发力。

政府应做好提升和保障两项工作。包括做好标准制定、行业监管等,保障研学游的质量和安全。在此基础上,促进文化、教育、经济等产业的深入融合,鼓励研学机构充分挖掘地域和产业特色,整合资源,发挥协同优势,在交叉领域进行资源创新开发。

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依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机构,开展职业交叉教育或职业发展培训,提升研学实施者的理论水平,‌建立稳定、多元化的师资和保障队伍。

在研学基地建设方面,可以对已有研学基地进行问题梳理,对研学基地教育资源进行创新和升级。在新基地建设上,应侧重于本土化、差异化、特色化,与研学机构的主题开发、课程开发和实践体系,形成相互拓展、相互补充的局面。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