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撷英
作者:刘波文等
发布时间:2024-07-16 10:53:50 来源:陕西教育·综合
做有趣的教育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刘波文
于我而言,《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如一面镜子,让我时刻对照反思自己过时的教育行为。读这本书,就如和苏霍姆林斯基对话,进而探讨教育的本质,汲取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能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前人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过去那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在“把课上得有趣”上下功夫。怎样把课上得有趣?我认为得研究学生,研究规律,我们不妨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审视自己的课堂,心中有光,眼中有生,操作得法,教学才会有趣。
从教学到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涯中,他总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和孩子们同欢乐共忧愁。他说,和孩子的亲昵感乃是教育者的一大幸福。他常同孩子们一起劳动,或到家乡各地区去远足。他认为,如果跟孩子们没有共鸣,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所以,无论是教学还是教育,要想有趣,师生得有共鸣。
好的教育亦是有意思的教育,悦己惠人,相辅相成。我常想,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学识,还得有趣,把自己变成学生心头的一束阳光。
我们不妨把自己看成快乐的摆渡人,奋力摇桨,载一群人,朝着太阳乘风破浪。途中,一定会有跌跌撞撞,一定会有狂风恶浪,但只要信念坚定,携手搀扶,一定会成就善意的、有价值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伟大的理想——要使所有的学生都热爱学习、热爱学校,使学生热爱书籍,把精神富裕当作最重要的理想。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不难看出,可贵的健康、难得的善良、有趣的灵魂、顽强的意志,才是精神富裕的要素。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改变“分数至上”的狭隘思想。我想有趣的教育应该是:当学生走出学校时,眼里满是眷恋;当学生重温过去时,心头藏满了回味。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宝桥小学
尊重学生 铸就爱的教育 卢建村
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曾经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学生的秉性不同,悟性也有差异。正如生物多样性,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但也正因如此才构成了绚丽多姿的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秉性作出合理的选择与引导,应当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变化,每天都要以全新的姿态重新审视学生,感悟学生身上发生的变化,并随之改变不恰当的教育策略,找出正确的教育方法,从而实现教育目标。没有一成不变的学生,当然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变化,自然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把握住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才能有效实现教育目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师的胸怀应像大海一样宽广,这样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拥有更大的格局。天空不会拒绝哪一片云彩,教育不应拒绝任何一个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要放在正确的位置,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张集中等专业学校
解决“套子”问题 让教育回归本质 史晓锋
“别里科夫”是俄国文学家契诃夫笔下塑造的一个中学古希腊文教师形象,是一个性情孤僻、思想保守、与世隔绝的可笑又可悲的人物。他最大的特点是把一切都装在“套子”里,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甚至辖制全城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教师职责的重要性,突出了教师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结合“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我国教育也曾呈现出一些“套子”问题。一是教育管理行政化。部分学校遵循行政逻辑,而非遵循学术或学科发展的逻辑。二是教育目的功利化。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教导学生使其开化,并且掌握知识、追求真理、服务社会。而教育功利性迫使学生将考试分数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这导致品德教育被弱化,学生的社会实践不被强调,劳动教育不被重视。我们的教育应当允许学生有多元化的追求,但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一定是非功利的。
曾几何时,我们的教育被套在这样的思维“套子”里,教师也难以免俗。而如今,中国的教育正在开创新的春天——让教育回归本质。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教育强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五项管理”“双减”等一系列新时代教育政策的出台,助力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理清思路、找准方向,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
以“读”促学 提升语文课堂实效 何 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非常重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教学大纲,正确解读教材。教师对课文的正确解读,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的基础。教师只有正确、深刻地解读文本,才能在课堂上把握文本的感情和方向。如《明天要远足》这篇文章,此文章细致地表达了一位因远足而兴奋得睡不着的小学生形象,这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很相似,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相似的经历,并进一步去演一演文中的学生形象,体会主人公期盼、兴奋的心情。
明确朗读教学的目标。教师在指导朗读教学时,一是应该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朗读目标的要求来设计朗读教学的指导方式和方法,明确各个年级朗读教学的指向性。二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根据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指导。
教师要适当进行范读。小学生擅长模仿别人,朗读也是一样。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进行范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朗读的大概方向,从而在朗读过程中学习教师的语气、顿挫等。在长期的朗读熏陶中,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朗读的语感,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
设计多种方式的朗读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朗读活动,如演读、角色反串读、读书会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升朗读能力。在教学《西门豹治邺》这篇文章时,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设置了身份卡,让他们扮演书中角色,模仿人物的动作去演读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特色的朗读方式能有效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代入感,从而能够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借助现代设备营造朗读情景。当前,信息社会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延伸。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搜集大量的朗读资源,让学生展开训练,同时借助现代手段,通过音乐的渲染、背景的创设,让学生亲身进入作家所营造的文本环境中,让文字变成学生的内心独白。
在语文课堂上,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优美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每位语文教师所追求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钻研朗读教学,学习朗读教学的方法,并灵活运用于课堂,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会朗读、爱朗读。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东关南街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