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超级工程——长安大学为深中通道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吕扬 冯秋香 李可
发布时间:2024-07-08 11:45:39 来源:陕西日报
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 长安大学供图
6月30日,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为粤港澳大湾区带来新的发展活力。深中通道跨越伶仃洋,全长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长安大学多名教师和校友深度参与工程建设,为深中通道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科技创新赋能超级工程建设
深中通道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每一项世界级难题的攻克,都蕴含着建设者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不分昼夜的执着坚守。
2017年,为确保项目顺利开展,交通运输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召集成立深中通道项目技术专家组,长安大学多名校友、教授参与其中,对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难点和重大技术方案提供技术咨询,为工程高质量建设保驾护航。
长安大学5个科研团队承担深中通道科研项目,为项目建设提供重要技术支持。沙爱民教授团队承担了“面向大交通量与重载特点的高性能海底沉管隧道路面材料与结构设计研究”“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项目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技术”项目;公路学院贺拴海教授团队承担“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最终接头临时锚拉系统承载能力试验”项目;公路学院李加武教授团队承担“深中通道工程伶仃洋大桥抗风性能研究”项目;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郑晅教授团队承担“深中通道隧道洞口遮光机理和遮光设置标准研究”项目;运输工程学院王元庆教授团队承担“深中通道项目跨海集群工程造价管理及配套技术(施工定额)研究”项目。
深中通道的建设汇聚了长安大学校友和老师的智慧。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国平作为深中通道勘察设计总负责人,带领团队主持开展项目前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勘察设计、方案制定、建设难点和关键技术攻关等,确保了深中通道建设的顺利推进。面对超宽、变宽、深埋、回淤量大等技术难题,团队在国内首次提出采用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结构,设计研发了推出式最终接头,并通过设计、施工、科研、装备四位一体产学研联合攻关,攻克了项目乃至行业的关键技术难题。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金文良全程参与策划和组织实施了深中通道建设方案的论证比选和智能建造体系的构建。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新型结构形式方案提出后,金文良和同事组织国内的顶尖高校、科研院所、施工设计单位开展了联合科技攻关,攻克了项目乃至行业技术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设成套技术和中国标准,填补了国内全产业链空白。
深中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未来运营将长期面临高温、潮湿、极端天气、高负荷重载交通等挑战,要求桥面铺装具有良好的抗高温、抗疲劳及抗水损坏性能。保利长大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杨东来带领团队研制出环氧树脂黏结层材料,其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内桥梁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实现了这一材料的完全国产化。
耐心细心确保项目安全高效
深中通道顺利通车的背后,凝聚着千万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包括韦东进、梁建文等在内的一大批长安大学的校友奋战在建设一线,为这项超级工程贡献力量。
深中通道S08标项目副经理韦东进主要负责海底隧道沉管的预制施工、智能浇筑设备的研发制造和过程管理。基于深中通道项目建设需求,韦东进团队自主研发了钢壳沉管智能浇筑台车,可实现自动寻位、自动调整浇筑速度,实现了“一键启动,自动完成隔舱浇筑”的智能浇筑。这是智能浇筑技术首次应用于混凝土施工工程,在技术上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深中通道S08标项目副经理梁建文主要负责沉管隧道管节预制和沉放安装的施工管理工作。建设者们经过万余次研讨、设计了千余份图纸、开展了百余次攻关,自主研发出一台台“黑科技”设备助力沉管隧道的各项施工任务顺利完成。
深中通道的建设得到广泛关注,不仅在于其超大的体量和超高的建设难度,还因其承载着人们对于安全高效出行的深深期待。在深中通道的沉管隧道内,共设有83个紧急逃生口。紧急逃生口位于沉管隧道中间位置,连接着隧道的中管廊。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或火灾,人员可以通过中管廊中间一层的横向联络道逃向对面车道,实现快速疏散。
针对深中通道的营运安全需求,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马二顺带领团队设计研发了智能软件控制平台,包含平台门户网站、数字孪生系统、设备集控平台、最终应急管控平台,利用信息技术的加持,实现交通的智慧管控、设备的智慧运维、出行的智慧服务和应急的智慧响应。
看到深中通道顺利通车,建设者们心中充满欣慰之情。“通车之后,深中通道的交通量一定会迅速增加,将会有效缓解虎门大桥、南沙大桥的拥堵,让大家出行更便利。”徐国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