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日记 | 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中心小学:扎根土地的劳动教育实践
作者:胡文强 薛小琴
发布时间:2024-06-14 20:11:09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5月22日,正值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小满,教师报编辑部一行二人来到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中心小学进行走基层调研活动。
大明镇中心小学位于华州城区西南一座地势较高的山塬上,距离城区二十余公里,是一所公办的农村寄宿制小学,现有在校学生360余人,教学班12个。
大明镇中心小学原是一所薄弱乡村学校,经过近几年的建设,育人环境有了很大程度改观。教育改革的春风也让这所默默无闻的乡村学校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五育”并举、教育评价改革等教育政策在这所乡村小学正逐步落地,尤其是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实践,大明镇中心小学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2021年4月大明镇中心小学被渭南市教育局确定为市级劳动教育试点学校,劳动教育的意义在这所乡村学校有了更加充分的诠释。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如何落实劳动教育?一所乡村学校在劳动实践方面的优势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校长雷永乐带领大家开始了实践和探索,“134”劳动教育的构想逐渐清晰和完善。“134”劳动教育体系的内涵:“1”即依托学校一个劳动实践园开展生产劳动。“3”即发挥三个作用:立足劳动课堂教学,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开展清单式家务劳动,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在校园进行清洁劳动,代替社会教育功能,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4”即四个育人目标: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的。
大明镇中心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每周每班1课时,每周一个主题,学校还专门编写了劳动教育校本读物3本,《舌尖上的美味》《春华秋实》和《劳动实践园里的风景》。常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内容安排,如三年级三月学会使用针线制作香包,四月制作十字绣团扇等,四、五、六年级以厨艺为主,如学会磨豆子煮豆浆,制作四菜一汤等。
家庭劳动教育包括亲子劳动和按照家务劳动清单进行的劳动。学校要求学生每周在家庭中的劳动时间不少于3小时,并将学生必须掌握的劳动技能分年级以任务单形式告知家长,家校配合步调一致共同做好劳动教育工作。每学年底,班主任对学生家务劳动、校园清洁、生产劳动三类技能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以“达标”和“不达标”记入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服务性劳动包括清理社区楼道卫生、清理花坛草坪、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公益劳动,此外学校也会以清洁校园卫生等代替部分社会劳动。
扎根土地培养学生劳动素养,是大明镇中心小学劳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这所乡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优势所在。大明镇中心小学有一块占地约1300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园,建立于2020年10月。2021年4月学校被确定为渭南市劳动教育试点学校后,这块实践园的作用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
记者在劳动实践园看到,这里的每一块田垄旁都树立着一块班级牌子,实行分区管理。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年级的孩子就会有不同的劳动实践内容,如五年级学会搭菜架子,六年级则学习植物嫁接、田间管理,还有搬砖砌墙等。五月的劳动实践园,成片的麦苗正在成熟,草莓在悄悄地孕育果实……一侧的围墙上悬挂着从村庄里搜集到的“织布机”“爬犁”等现代孩子几乎看不到的农具,认识这些农具也是孩子们需要学习的一项内容。在劳动实践园里修剪植物、学习嫁接、除虫施肥……孩子们在这里度过很多自由而快乐的时光。
“很多农村家长一开始并不赞同孩子们在校学习劳动技能,认为学生在学校就是学文化的,不是来劳动的。”四(2)班主任董锦玉告诉记者,“但是家长后来看到孩子不再沉迷于手机,还能主动帮助大人洗衣做饭,慢慢地也转变了看法,开始支持学校劳动教育了。”
校长雷永乐认为:“实践性是劳动教育最本质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而完整的劳动实践,进行丰富的生产劳动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基于劳动的实践性,大明镇中心小学创造性地将课堂搬到劳动实践园开展学科教学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在花生地前上《落花生》,让学生现场感受花生的特点(低低的、矮矮的)从而体验“朴实无华”的品质,形象理解课文内容;蔬菜成熟后,数学老师带领学生采摘蔬菜,通过对蔬菜称重、测量菜地的尺寸、计算面积、核算产量与收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学生还化身蔬菜,在劳动实践园通过英语对话介绍蔬菜;蔬菜开花后,科学老师带领学生观察不同蔬菜的花,通过分组解剖、辨析,判断某一种花是单性花还是双性花,是完全花还是不完全花,并认识花萼等知识,最后在纸上将解剖的花画出来……在教学活动中,这种情景式教学使学生通过亲历情景、亲身体验、亲手操作,对知识的认知更为深刻。
如何评价劳动教育的成效,大明镇中心小学探索出了“1+3”评价体系,即以即时评价为主的全程评价和以日常三种评价手段为辅的评价体系。即时评价包括:劳动实践园每次大型劳动后,老师对学生从情感态度、学习技能、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价,填写劳动实践体验表;每节劳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参与、教学效果等进行反思自评;每周家务劳动后,家长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收获等情况进行评价。三种评价手段:以任务单形式强化目标评价,以成果展示调动劳动积极性,以表彰奖励激发劳动主动性。
“劳动之星”是大明镇中心小学“校园之星”五个评价奖励项目之一,其他四项分别是“明德之星”“博学之星”“体育之星”和“艺术之星”,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近年来,这所乡村学校也在响应中省市的号召,积极落实教育评价改革。2023年华州区教体局将大明镇中心小学等五所学校确定为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学校,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对于促进学校的教育评价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明镇中心小学被评为渭南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先进单位,“校园之星”评选荣获陕西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优秀获奖案例。
为了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学校每年五一劳动节前还要分年级进行技能集中展示,如一、二年级叠衣服比赛,三、四年级制作贺卡比赛,五、六年级果蔬拼盘、四菜一汤比赛,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劳动技能的舞台,而参与者也会收获大家的掌声和赞美,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大明镇中心小学有一间二十余平方米的厨艺教室,厨具一应俱全,这在很多学校是不多见的。从实践园里采摘的蔬菜可以在厨艺教室内加工制作,师生们一起分享劳动的成果,其乐融融。
“我在学校的劳动实践中学会了做饭技能,看到妈妈种小麦、西红柿等很辛苦,就帮她做饭扫地。” 六(1)班林婉柔说,她因为在学校乐于帮助同学及热爱劳动被评为“明德之星”和“劳动之星”。
一所乡村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所作的积极探索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肯定和反馈。《实施“1+3”评价 提升劳动教育实效》荣获渭南市深化新时代评价改革优秀典型案例一等奖;“134”劳动教育体系入选“劳动教育陕西经验”系列。2022年5月,华州区劳动教育现场会在大明镇中心小学召开;2023年7月,学校劳动教育示范校创建工作在渭南市做经验交流;2023年12月,渭南市劳动教育教研基地展示观摩活动在大明镇中心小学进行,学校并被授予渭南市小学劳动教育教研基地学校;校长雷永乐根据学校“134”劳动教育体系的实践情况出版专著《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1部,并多次受邀做劳动教育经验交流报告。
“该体系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作用,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融合。”陕西省教科院副院长吴积军给予大明镇中心小学劳动教育高度的评价,“该体系贯彻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神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理念新颖、内涵丰富,有传承、有创新,有程序化的动作、有特色化的活动,是一个有特色、有品质、成体系、可复制的劳动教育经验。”
诚然,一所乡村学校受经济条件、地域等各方面的制约,劳动教育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还有待继续完善。“对新科技、劳动新技术涉及得不够,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不够;在劳动项目设计上,高质量、有创意的项目太少。”面对目前劳动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校长雷永乐表示,“劳动教育真正专业方面的指导太少,对劳动教育的再深入挖掘还略感吃力。”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关注这所乡村学校,让劳动教育之花在这里傲然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