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展示自己烙画的吉祥图案

手中的烙笔触上原木杯垫,一缕青烟升起,轻推烙铁,在木板上留下了一道细微而精准的痕迹,那是梅枝的起始,苍劲有力,宛如自然生长于木上。“喜鹊登枝,报喜而来。”王立红边转动手腕,边轻声向同学们介绍这份流传千年的美好寓意。

6月5日下午,在西安翻译学院的教室里,一堂充满温度的烙画教学正在进行。

木上生花 烙印千年情缘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已有2000余年历史,是以铁为笔,以火为墨,利用碳化原理,让画面呈现出焦、黑、褐、黄、白五色的艺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立红的每节烙画课内容都不一样,这节课是探索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魅力。“吉祥,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大众化、普及化的文化积淀。”王立红以“官上加官”“鱼跃龙门”等传统吉祥图案为例,详细介绍其背后的寓意。“吉祥图案绝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艺术家的创造。它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创作成果凝聚而成的。”

接着,她向学生们介绍了这次烙画所用杯垫的木料特点,“树木横断面深浅交替的同心环,就是年轮。年轮上的深浅环带会影响烙痕色彩的轻重,要保持画面色彩协调和线条的顺畅,烙烫时要注意温度调节和手上力度的掌握,需要将点烙、线烙、面烙几种技法结合使用。”

她拿起烙笔,向学生们做着示范。提前起好的线稿是一幅喜鹊梅花图,她一边烙一边告诉学生,“古人认为鹊鸟能报喜,所以把它们称喜鹊。两只喜鹊就是双喜。‘梅’又与‘眉’同音,喜鹊登在梅花枝头的寓意,就可以理解为‘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喜报春先’等。”

技艺无界 从课堂到世界

王立红从事烙画十四年,是陕西烙画者联盟联合创始人。在创作烙画之余,她时常在想,学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沃土”,如果能将烙画引进高校课堂,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学习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该多好?“说不定还能培养一批创新人才,挖掘烙画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为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去年,西安翻译烙画工作坊创建,并开设了线下通识课《中国烙画实践》。开课就深受同学们喜爱,还升级为“校级品牌课程”。年底时,该课程进一步被认定为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学生们表示,王老师的课很有意思,点燃了大家对民间文化学习的热情。教育部评估专家认为“烙画工作坊改革措施有力,学生实践成效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王立红的烙画课还吸引了国际学生的参与。2024年春季俄罗斯世界文明大学汉语游学团的11名成员在该课堂上,就共同体验了烙画的精巧技艺。当时,她亲自示范,用烙铁在木板上烙烫出了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层次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惊叹。不仅增进了文化交流,也让烙画艺术走上了世界舞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炙热笔触 绘古韵新风

传统吉祥图案不仅仅是花样,更是中国人对生活最质朴的祈愿。王立红示范结束后,学生们开始尝试将心中那份对家人、朋友的祝福转化为烙铁下的线条。大家先在木杯垫上用铅笔起好稿,继而拿起烙铁在线稿上仔细勾勒出丰富的线条与层次。他们全神贯注屏息凝视着烙笔尖,生怕拿捏不住握笔的力度,烙坏了画面。

“握着烙铁的那一刻,我感觉这不仅仅是在木头上作画,更是在心灵上烙印了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学生敬娟霞感叹道。

肖遥同学正在烙制“鱼跃龙门”,她说,“我想为即将高考的弟弟妹妹们送上一份礼物,一份来自心底的鼓励。”同学们眼前的画面逐渐鲜活起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跃然于木,每一道烙痕都是对美好的寄托,每一种图案背后都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你们看,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它不仅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更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中和心里。”王立红笑着说。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