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品牌 向未来——浅论学校品牌建设与发展
作者:龚健辉
发布时间:2024-05-09 15:48:07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摘要:学校品牌建设是一套独特的战略系统,具有高知名度、高美誉度和高忠诚度,在其建构与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内外部环境审视与个性分析,注重战略规划与文化凝萃,同时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稳定的学生培养模式建构。在此过程中,校长应该努力成为思想独立的革命者、数字时代的探索者、兼容并蓄的集成者、脚踏实地的践行者。
关键词:环境审视与个性分析 战略规划与文化凝萃 师资建设与学生培养
正文:
“品牌”一词在生活中并不鲜见,其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三个解释:一是记有或计划记上(如居住人、店主或制造商的)名字的牌子;二是称招牌,(车站、商店或船舶等的)标牌名;三是优质商品的标志。华为、格力、海飞丝……当我们的脑海中闪现出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牌子时,它的含义无疑是第三个。
一、什么是学校品牌?
“学校品牌是学校基于自身文化传统、现实形态和愿景展望,基于对教育行业形势、学校个性和内外部生态环境的审视而建构的一种独特的战略体系。是具有高知名度和高美誉度的学校个性化战略。”
这段话除了给学校品牌一个定义,也暗含了学校品牌建设的四个维度。一是学校品牌建设的历史观。在学校品牌建设过程中,必须勾画出清晰的时间轴,即关注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样态。二是学校品牌建设的格局观。学校品牌建设是一套独特战略系统,在其建设发展中,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甚至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三是学校品牌建设的系统观。学校品牌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整体谋划,系统推进。至于高知名度、高美誉度以及高忠诚度,我们姑且把它当做品牌建设与发展的评价观。
二、学校品牌创建与发展的具体路径。
现结合所创建学校做具体分析。
1.环境审视与个性分析——强调科学性与客观性
学校品牌建构离不开时代背景,离不开区域大环境。在其建构与发展过程中,首先应该进行必要的内外部环境审视,进行学校的个性分析,找准品牌建设的起点。
区域分析。西咸新区是国家级新区,大西安新中心,以创新发展为主题。沣西新城是未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综合服务副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作为新兴区域,绿色与创新是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主旋律,在学校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有意识与区域同频共振。
区域教育分析。目前,正处在沣西教育大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区域内存量学校建校时间长,文化积淀厚,教师队伍更成熟;新建学校办学规模大,管理水平高,发展势头猛。在学校品牌构建与发展过程中,学校应该客观分析兄弟学校的优劣得失,审时度势,区格发展。
学校自身发展分析。西咸沣西第一小学是创建于2015年的一所民办学校,占地20亩,建筑面积10700㎡。其建校时间相对较早,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比较优良的教师队伍和正在凸显的办学特色及品质,具有“先发优势”。但不足20亩的办学场地,阻碍了学校的后续发展。沣西新城第三小学创建于2019年,是由沣西新城管委会创办的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占地面积55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其优势是能够依托区域日渐成熟的教育发展环境,拥有较高的建校标准,可以借鉴的办学经验,但管理团队和教师队伍整体比较年轻,尚需磨合和历练。在品牌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学校应该找准起点,扬长避短。
2.战略规划与文化凝萃——强调宏观性与植入性
战略思考能力是一个学校、一个校长以及管理团队成熟的重要特征,也是学校可持续大战的重要保障。学校品牌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顶层设计和文化建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衡量指标。
理念先导。西咸沣西第一小学、沣西新城第三小学,从建校之日起,就提出了“绿色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一是厚植沣西,着眼“生态教育”,海绵城市、干热岩采暖、立体绿化,从蓝图设计到开发建设,体现生态环保的现实意义。二是以人为本,让“生命教育”扎根。打造“有故事 、有温情、有美感”的教育样态;“保护好奇心、激发探索欲、培养创造力”的教育模式;注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教育过程。
规划先行。两所学校从建校之日起,就提出了“十年三步走”的发展规划。即第一个3年“打基础、上规模。完善办学条件、部室建设、设施设备完善、硬件建设,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核心和关键”;第二个3年“抓内涵、上水平。凸显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第三个3年“创特色、建名校。把学校办成区域及省市知名品牌”。
文化生根。作为区域内的第一所学校,沣西一小是在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从一个年级两个班,44名学生,11位老师,到现在27个教学班,87位老师上千名学生,取得良好的办学美誉度。一批又一批的教师倾心付出,其核心文化价值是“不要问你的学校为你做了些什么,而要问你为你的学校做了些什么”,这种基因也奠定了三小的发展基础。让文化成为最底层的生产力,成为链接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的柔性价值密网。让文化如水一样,无处不在,润物无声。凭借组织的文化自觉,去解决许多制度和人覆盖不到的问题。
3.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生培养模式建构——强调稳定性与成长性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学生是学校教育成果的落地和外显。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岗前培训与岗中培训相结合、机制保障与渠道多元相结合、过程管理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落实“八个途径”,即用“哥本哈根式研究方式”营造向学乐研氛围;用“请进来、走出去”宏阔教育视野;用“三字一文”基本功练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用“常态课教研、公开课研讨”探索高效途径;用“读书自建共享”,涵养生命底色;用“公益助学活动参与”,共同播洒教育梦想。这里要特别提到“海绵讲堂”,这是一种充分发挥教师自组织优势的培训形式,鼓励每一位老师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的教育故事、培训心得、创新经验,让老师们从“倾听者”变成“讲述者”;从“被培训者”变成“培训者”;在讲述、建构和思考的过程中,享受成长的快乐,获得再成长的动力,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自带动力的动车组,用自身成长带动同伴成长,促进学校发展。
学生成长发展。落实“润美课程”,开展“全息德育”,注重育人过程。
润美课程。课程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重点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学校润美课程体系遵循“国家课程是基础,地方课程做补充,校本课程显特色”的基本原则,建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的纵向框架。同时,以润德课程、润智课程、润趣课程、润行课程为核心横向拓展,组成不同的课程群落。其中,润德课程以少先队活动课为主要内容,润智课程抓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开发多元智能,润趣课程以社团活动课为主,润行课程鼓励学生通过跨学科实践,通过户外劳动体验、旅行参观等实现知性合一。纵横两线相互交织,螺旋上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
全息德育。全息反映物体在空间存在时整个情况的全部信息。全息德育旨在引入这一概念中的全、真、三维和立体特质,通过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全场景、全时空、全介质、全评价,力争覆盖全学生,促进全成长。全息德育倡导“1+10+N”培养模式,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落实“习惯养成、校园书香、学科品牌、心理健康、阳光体育、安全自护、劳动创造、研学探索、职业体验、志愿公益”等10大培养路径,鼓励“N”种创设。特别强调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全员性、全程性、全面性,以及代入感、体验感、现场感。
三、校长在品牌建设与发展中的使命担当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在学校发展和品牌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作为校长,要努力成为有思想、有性格、有鲜明行动特征的——“特殊人”。
(1)思想独立的革命者
大约在90年前,清华大学国学大师陈寅恪在为王国维书墓志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真理的光芒在今天依然闪耀。在品牌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作为校长,永远要做那株会思考的芦苇,在浮躁中保持一份冷静,在飘摇中保持一份笃定与坚守。
(2)数字时代的探索者
疫情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过程,线上教学不会随着疫情的结束而结束,会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而与线下教学长期并存。我们的孩子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数字产品就是他们认识世界的触角。终有一天,他们将可能用没有见过的知识解决现在都还可能没有出现的问题。在学校品牌建设及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特征,用未来视角,把目光投向遥远,做数字时代的探索者。
(3)兼容并蓄的集成者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我们“十三五”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作为校长,面对教育的多元性与人才成长的复杂性,也应该以“兼容并蓄”的心态,对待同行、同事,在保持自身鲜明个性的同时,努力成为一个集大成者,最终实现教育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4)脚踏实地的践行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再伟大的梦想都需要脚踏实地的践行,在学校品牌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坐得板凳十年冷”的耐性与定力,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用久久为功,我将无我的魄力和勇气抓出实效。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关于品牌,学校品牌,学校品牌的建构与发展,还需要进行再深入的思考与践行,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发扬我辈精神,贡献我辈力量,持续不断的去努力,就一定能够在品牌建设的路上渐行渐远,日臻佳境!
本文获陕西省第二届中小学教育教学成果论文一等奖
作者系西咸新区沣西第一小学、沣西新城第三小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