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使人居环境建设需要大量职业化、专业化应用型人才,民办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在提供相应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环境设计课程大多照搬传统高校课程设置体系,诸多课程教学探索滞后,尤其是以多种学科汇总的基础类课程,存在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与后期课程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因此文章以环境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初步为例,分析教学现状及问题,基于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研究教学体系的改革,为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探索提供借鉴。

[关键词]环境设计  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课题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环境设计专业“三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研究》(课题编号:SGH23Y2819);西安欧亚学院2021年度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YB007)。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科,多数民办院校办学时间较短,专业课程体系也多照搬公办院校相似专业进行设置,未能结合独立院校学生学习基础能力薄弱与未来就业方向特点,导致学生毕业时面临设计基础能力不过硬、专业素养不高等问题。设计初步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建筑学下设的建筑初步,风景园林的景观初步相似。但在民办艺术设计教育中因没有统一的专业教学体系,不同院校的设计初步课程多是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设置,教学过程与成果差异较大。同时考虑民办院校学生具有理论基础能力薄弱、动手实践能力强等特点,笔者认为结合民办院校学生特点与专业发展方向,探究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对环境设计专业发展及基础性课程教学探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教学现状与问题

1.教学现状

民办院校环境专业设计初步课程发展起步较晚,平行发展较成熟的学科课程是建筑初步和景观初步。建筑初步是建筑学专业的入门基础性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建筑概述、人体尺度、建筑表现技法、建筑设计等建筑专业性基础内容。景观初步则是在景观学背景下展开的景观概念、设计要素与基本原则、景观设计方法等专业基础内容。环境设计专业下的设计初步教学内容多以建筑表现技法、人体尺度、景观设计要素等为主。显然这样的教学内容没有从环境设计专业自身考虑,仅是机械的拿来主义将建筑初步与景观初步内容相结合下生搬硬套的结果,大多数民办学院都存在此类问题。因此探究符合民办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初步课程模式,满足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特色是设计初步课程亟须改革的方向。

2.现存问题

基于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对同类院校相似专业课程展开的对比调研,同时结合专业学生毕业发展调研情况反馈,总结出现有课程中存在以下四点问题:

(1)培养目标与社会脱节

传统初步课程旨在强调学生专业基础和绘图制图的表现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解专业图纸,掌握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构造节点图的绘制方法,同时注重钢笔、铅笔等各种渲染技法,进行大量的徒手工具线条图的训练。培养目标单一侧重技能的训练,这显然不符合社会对环境专业学生创新型人才特点的需求。

(2)教学模式不符合专业特点

建筑学是设计教学较为成熟的学科,对环境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学的基础性教学早期主要受到两种模式的影响:一种是包豪斯的经典基础教学模式,强调造型塑造能力即“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在该教学模式下,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对造型的塑造与材料的特性的研究。其中造型训练上更是形成经典的三大构成模式,即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另一种是巴黎美术学院模式,认为设计与绘画、雕塑是相同的都是设计的创造过程。强调学生对方案图纸、工程图纸的训练,教学训练多以临摹、抄绘为主,尤其是对学生徒手绘图的能力,方案图表达以钢笔技法为主,对空间场景的描绘调渲染、透视及明暗关系,工程图则强调线型、工程字等制图的准确性。环境设计专业大多延续建筑学基础教学模式,受到上面两种体系的影响,尤其是巴黎美术学院模式中注重学生技法能力的表达训练,导致学科理论和实践创作部分未能有效融合。因此根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打造适合其学习的基础教学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学方式单一陈旧

设计初步课程是环境学生的入门课程,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与专业素养的培养。从动机理论来看,促使人去做某件事情根源在于对事物的兴趣,兴趣与动机密不可分。初步课程教学内容偏基础,对于刚入学的大一学生来说较为晦涩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让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被动式教学方式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基础教学过程中动起来,是笔者关注的教学改革重点。

(4)课程体系结构不紧密

课程本身设计以及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定位都是高校教学中重要的内容,目前设计初步课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未能很好地结合,理论部分不能在实践教学中进行验证,而实践教学中的模块训练没有形成紧密的逻辑,不符合连续性教学的培养模式。二是初步课程与平行课程之间存在内容交叉现象。以欧亚学院为例,环境学生大一课程除了设计初步外,还有设计基础、素描、色彩、艺术史等课程,在三视原理与空间建构上部分课程内容存在重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三是目前初步课程以技法训练为主,缺乏和后续课程有关的空间概念、尺度等基础理论的连接,造成课程之间的断层现象。

教学改革策略

随着行业的变革对于高校专业教学特色与人才复合能力培养的要求逐步提升,落实到课程上则需明确从符合专业发展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到制定有效的教学评价与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形成体系化的教学改革策略。

1.符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与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而形成的教学框架及具体可实践的教学过程。设计初步作为环境设计专业入门的基础性课程,技能与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能否激发大学四年自主学习的个体兴趣动力则更加重要。探究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打破传统建筑学背景下三大构成与技能培养的学习,是设计初步课程的核心价值。笔者认为将传统课程中仅强调技能表达的训练转化为对空间、形态逻辑的研究,建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设计思维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空间理论学习为抓手,图纸与模型设计为手段,打造更加符合民办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2.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高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学方式的应用,针对低年级学生刚进入专业学习中,教师如何能够调动其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意识是课程教学乃至后期专业学习的关键。然而基础课程理论知识庞杂,学生学习行为仍停留在高中阶段的被动式学习模式,从而造成初学者专业学习困难、基础课堂效果不佳的现象。因此,笔者在设计初步课程中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课题内容特点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并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场景,打破了传统单一授课形式带来的课堂枯燥感。下面针对不同教学方法在初步课程中的应用进行具体说明。

(1)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是很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行业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什么是好的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设计理念是如何应用于设计实践中,同时拓宽学生的专业维度,了解行业内前沿动态与发展历史。或引用往届学生优秀作品作为案例教学范本,直观地展示学习目标成果。以“空间与形态”为例,教师通过展示空间基本要素对空间形态划分中的手法,以伯纳德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为实际案例,展现了点线面基本要素是如何叠加进行空间划分,同时引出解构主义手法拓展知识维度。

(2)情景式教学

加拿大学者希迪1990年研究发现,人的兴趣分为情境兴趣与个体兴趣,前者是在某一场所的外界刺激下所产生的兴趣状态,后者是长期习惯所导致的稳定兴趣。成功的教学模式就是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后者的稳定学习兴趣习惯,因此创造能够激发情景式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初学者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情景式教学强调课堂氛围的代入感,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学习知识,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情境的制造者带入者。以“空间与秩序”中尺度教学为例,抛开传统PPT教学的教师单向理论输出,将课堂设置于实际生活空间中,带领学生观察、描绘城市空间并发现空间尺度上的特点。教师则主要通过优化不同的课堂情境设置,诱发学生的情境兴趣吸引学生短时的注意力。

(3)示范式教学

基础性课程面对专业低年级学生,这些学生的特点是设计逻辑思维尚未成熟,面对专业性理论知识初步学习有较多的困难,而设计过程强调技能性较为复杂,教师需要通过示范教学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状态。尤其是教师在示范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尽量展现设计思考过程,在重难点知识中放慢教学节奏或通过重复强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内化,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接受效果。以“空间与形态”和“空间与环境”课题为例,在任务导入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实践部分教师会先模拟操作过程向学生展示每一步操作成果,同时强调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4)翻转课堂式教学

翻转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导学生作为课堂展现的主体,教师更多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协调者,保障课堂的有序进行。以“空间与环境”课题为例,最终课题结果需要以方案图纸与模型进行现场汇报与小组互评,这一过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作为课堂中心者的积极性。

(5)任务导入式教学

任务导入式教学即以完成最终任务为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思考任务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教师通过评判任务完成的质量来监测教学内容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单向传授的课堂形式,通过目标任务的完成规避了一些无法应用于实践部分的理论知识,学生能够在任务过程中积极思考、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于大多数设计类课程,以课题四“空间与环境”为例,课程任务是最终在校园公共空间中构建某“停留空间”,该空间需和周围环境相适应并满足一定功能。学生为了达到任务要求需要从场地调研、方案构思、方案呈现等方面来分解任务,最终满足课题任务要求。

3.基于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

笔者通过多年的基础课程教学经验发现,民办院校的学生虽然对文化理论内容学习能力较弱,但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强,也表现出强烈的个体兴趣。根据个体学习者从理论认知到实际操作,最终到学习思维形成的学习过程,笔者提出了以空间理论知识为基础、表达技能操作为手段、设计思维培养为目的的教学内容革新。

(1)空间理论模块

在构成单字和扩展词汇之前,人们必须先学字母;在造句之前,人们必须学会句法和语法,一旦掌握这些基本要点,便可以行云流水地书写文章。对于环境设计教学同样如此,必须先认识空间与形式的基本要素,才能在后期设计构思中知道如何运用和组织这些要素。以设计初步课程为例,以往的课程内容主要以建筑表现技法、人体尺度、景观设计要素等为主,此类教学内容仅是将建筑初步与景观初步机械结合的结果,未曾从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出发。作为艺术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对于学生基础技能表达的培养,还应该为后期专业分方向后室内、景观的教学内容进行前期的引入与铺垫,也就是空间基础语汇的学习。因此,笔者在初步课程教学理论模块中强调空间与形式基础设计要素的学习,其包含空间的基本要素、形式组合、秩序原理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大量建筑、景观空间原型案例,创立易于理解的学习场景。

(2)空间操作模块

传统基础课程的学习多以理论知识教授为主,以设计初步课程理论内容为例,其中涉及的专业语汇较多,理论内容较为抽象,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想彻底理解并应用于实际设计实践中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同时针对民办院校学生理解能力弱、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传统的单一理论教授往往造成教学内容枯燥、学生理解困难的课堂效果并不适用于多数民办高校。因此笔者提出以空间操作为实践教学手段,将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建立“做中学”的基础课程教学课堂。在“空间形态”“空间秩序”等教学板块引入空间训练系列课题,其中空间训练1课题主要围绕空间基本要素与空间限定手法的探索训练,帮助学生在空间模型制作与图纸表达过程中了解线面体等要素对空间划分的影响与联系,探索空间形式的变化特点。空间训练2课题基于空间秩序理论内容,将课堂延伸到校园空间,通过观察与图纸表达挖掘校园中存在的秩序空间。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课堂避免了传统理论课堂的枯燥同时,更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反思理论教学并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设计。

(3)空间设计模块

空间设计模块是对前期学习内容的升华与凝练,强调设计思维的展现,课程通过任务导入式教学方法,设定空间介入环境设计专题,首先以校园空间为场地载体引入具体的功能空间——亭子,要求满足穿行、伫立、憩坐、观看四种行为且具有合适的尺度。其次在完成初步方案模型后将亭子置入校园闲置场地,观察场地环境并探索场地与亭子之间的关系,选择最优场地并调整初步方案使其与场地环境达到有机结合。最后找寻合适的图纸与模型表达方式,完整地呈现整个设计方案。整个教学模块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新的环境因素限制,同时需要将前期理论模块中的空间形态、空间秩序、空间尺度等内容综合应用于本方案中。此模块是对课程理论的二次实践应用,不同于实践模块的分散训练强调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融会贯通,最终通过方案汇报的翻转课堂,引导学生在方案实作过程中主动思考,形成从课题情境兴趣转化为个体兴趣的有效转化。

4.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相较于传统的结果型考核方式过程型考核更适合设计类专业学习过程。过程型考核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而不以最终结果来判定学习程度的好坏,注重学生进步因子。以设计初步课程为例,课程考核根据四个课题形成四个阶段的考核,教师根据课题的难易程度划定分数占比,每个课题分数都由课前(资料阅读)、课中(课堂任务)、课后(课题作业)三个部分构成。例如课题二空间形态占总分数的30%,其中学生首先需要在课前完成《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的第二、三部分内容阅读,此部分占比10%,考核形式为在TronClass(欧亚学院线上教学平台)上进行读书笔记发帖与评帖。其次在课堂上需要完成课题前期的二维图形提取训练,此部分占比5%,考核形式为点线面基本图纸的绘制。最后课后需要根据提取图形进行线面体模型制作与图纸绘制并进行方案汇报,此部分占比15%。整个评价过程教师会根据学生课前学习准备情况,课中课堂表现情况,课后设计成果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赋分。该课程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兴趣,避免了结果性考核的弊端,更加客观公正地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

20240425083907642-54-4ca75.jpg

结  语

想要培养高质量的环境设计人才离不开成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又取决于每一门专业课程的具体落实,设计初步课程作为环境专业基础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石,影响着整个专业教学的根基是否牢靠。然而目前多数院校的初步课程教学未能结合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多以借鉴相似传统类专业课程为主,教学方式单一陈旧,未能形成具有民办院校特色的艺术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模式。随着行业的更替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已由理论技能型人才转变为创新实践型人才,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在西安欧亚学院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完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形成符合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框架。强调学生多元化发展打造理论、实践、思维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自身特点,强调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见图1)。笔者希望通过以设计初步课程为例的教学改革探索,为同类院校相似基础性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梁旭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以长春理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3):143-147.

[2]王兰,王烨.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研究[J].艺术教育,2017(14):129-130.

[3]王琼,于东飞,张蔚萍.环境设计初步教学模式探究——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为例[J].中国建筑教育,2016(4):78-82.

[4]张黎.从设计概念到设计初步─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研究[J].装饰,2014(9):100-102.

[5]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天津大学,2008.

[6]杨承清,吕耀平,戴庆敏,张燕,雷凌华,李希娟.基于直观认知的《园林设计初步》过程性教学改革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11):161-166.

(刘晓洁:西安欧亚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