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了高二的一节生涯规划课。导课环节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当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你们需要做什么事情?台下有人回答“报志愿”,还有人回答“考驾照”“搬砖”,甚至还有人回答“自杀”,搞得学生们哄堂大笑。台上的老师略显尴尬,大概是为了将公开课顺畅地进行下去,便选择了无视学生的插科打诨,自己找了个台阶下:“我听到有同学在说‘报志愿’,那报志愿就涉及专业的问题。这节课的主题是‘揭开专业的面纱’……”

其实,类似的学生故意捣蛋、哗众取宠的状况在课堂上会经常出现,可以说是较为常见的现象。所以在教师资格考试或教师面试的情境问答中都会出类似的题目,以此考查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应变能力。所以说,如何用积极的态度正确处理学生的恶搞是老师的必修课。我们绝不能因为是公开课,怕影响自己的教学设计,或破坏整节课所谓的完整性就对其视而不见,这显然背离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首先,要有开展教育的意识。

不能人为地割裂教学与教育,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包含着教育的因子,学科育人也是学校全员育人的基本要求。对于上述课堂现象,我们不能狭隘地认为教育学生只是班主任的事情,也不能觉得在公开课上需要为了教学效果而对问题置之不理、一笑了之,而在常态课上又严格要求,甚至大肆批评。这样不仅会让部分学生漠视规矩,越来越放肆,而且会让一些糊涂的同学有样学样,导致最后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良好班风的形成。

校园无小事,事事关教育。我们没必要从消极的角度认为这是学生给自己找麻烦,并因此气急败坏,而应该换个角度想,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教育契机,也是对自己教育能力和教育智慧的一个考验。没有必要一味地逃避,积极应对才是正确的选择。

其次,要努力提升应对问题的能力。

准确判断学生的真实动机,合理使用丰富的教育手段,及时给出巧妙智慧的反馈,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知”到“行”,中间的道路还很长,而且“行”也是最难的一环。能力从哪里来?简而言之,是从学习中来、从模仿中来、从实践中来、从反思中来。教师可以学习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能理性分析;借鉴老教师的成功案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胆去尝试,积累自己的实战经验;深刻总结反思,扬长避短,且不断超越自我。

能力既包括经验、技巧,也包括智慧。这就需要教师用教育思维积极参与,不能盲目地复制他人的做法,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所以,教师团体在空余之时可以多思考、多讨论、多想办法,当你有了足够多的预案和充分的心理建设时,就不会再有“意外”发生了,因为一切尽在你掌握。

最后,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必须明白,教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问题、毛病也绝不是我们一次说教两回惩戒三场谈话就能药到病除的,这是一场“持久战”。有时候会摁下葫芦浮起瓢,有时候消停不了几天又死灰复燃,这都很正常。作为老师,我们不要期望效果立竿见影,也不能情绪化对待问题,心情好了就听之任之,心情差了就变本加厉;常态课说几句,公开课就放学生一马。批评制止的态度要坚决,要一以贯之。这既能彰显我们的专业素养,也利于我们解决问题。

其实学生们做选择的时候也会观察老师的态度,比如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在A老师的课堂上接话茬、搞怪,在B老师的课堂上却规规矩矩不敢越雷池。这除了与两位老师的教学教育能力有关之外,还与他们对待此类事情的态度有密切联系。

至于这节公开课,在底下听课的我就会换位思考:如果是我,该怎么办?

我会说:“这位要考驾照的同学,作为老师我想善意提醒你等成绩出来再去就有点儿晚了,高考一结束你就可以去,尽量在上大学前就拿到证;这位要搬砖的同学,你的身体看起来实在是有点儿单薄,老师建议你从明天起每天做两百个俯卧撑;至于那位想‘自杀’的同学,我想给你讲个故事,曾经意气风发,但是在22岁却突然双腿瘫痪只能终身坐轮椅,三次自杀未遂,后来又得了尿毒症,每天靠着透析活着,现在已经去世了的著名作家史铁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世事无常,相信你也听说过另一句话:‘死亡和明天,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会先到来。’在死亡到来之前,我觉得我们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比如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上一所自己喜欢的大学、过自己喜欢的生活,等等。”

作为教师,在学校里无论是上自己的专业课,还是组织各种活动,要永远把教育真正放在第一位。不能本末倒置、买椟还珠,放弃育人的职责,只求拔高成绩、训练技能,不然我们就很难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然,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道行,修炼出“化骨绵掌”,这样面对各种复杂的育人状况时才能泰然处之,游刃有余。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航天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