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士禄(1925年11月18日—2021年3月22日),中国共产党英烈彭湃之子,广东省汕尾市海丰人,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首批及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2021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为“时代楷模”。

20240418110302003-74-ff83e.jpg

“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彭士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的颁奖词,也是彭士禄一生的写照。

颠沛流离的童年时光

彭士禄幼年命运坎坷,不满3岁时,母亲就被反动派杀害,不到一年,父亲彭湃英勇就义,未满4岁的他便成了孤儿,开始了漂泊的岁月,四处躲藏,姓百家姓、吃百家饭、穿百家衣,8岁那年彭士禄还被关进了大牢,在狱中他得了重病,差点儿死去。后来在党组织及爱国人士的多方营救下,他出狱了,几经辗转,于1940年底,终于来到他魂牵梦萦的革命圣地——延安。

后来,回忆起童年时光,他这样描述:“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炼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几十位‘母亲’的爱抚,感染了我热爱百姓的本能,父母亲把家产无私地分配给了农民,直至不惜生命。这些给了我要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热血。”

曾经的“延河模范生”

“延安岁月给了我坚定的革命信念,培养了我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和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的作风;还教会了我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这些都是我工作和生活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在延安的学习,奠定了彭士禄一生学习的基础。在延安受到的革命教育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精神财富。延安培育了他自力更生、艰苦拼搏、直率坦诚的习性,而他的一生也在践行着延安精神。

1940年底,彭士禄带着对革命圣地的向往与周恩来总理的关切来到延安。在巍巍宝塔山下、清清延河水边的延安大学,他开始了崭新的生活。他一直谨记周恩来总理的话:“这一次,你到了延安,可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听党的话,服从分配,要为你爸爸争光呀。”当时,15岁的彭士禄不仅深深地记住了周总理的话,而且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它。

初来延安的彭士禄,被送进了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即延安大学的源头之一)少年班学习普通话,在一群同学中,他显得有些老成持重,异常懂事、勤奋好学。先后到达延安的一批烈士遗孤和干部子女,大都天真、稚气、无拘无束,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他们都是中央首长家的座上宾或者小食客,但很少能见到彭士禄的身影,他常常独自一人留在学校里读书或者劳动。周恩来、叶剑英、蔡畅、帅孟奇等很多革命前辈都很关心他,经常叫他去家里玩,但他却很少去,因为他不愿意给首长们添麻烦,更不肯分食他们仅有的一点营养品。

在延安,彭士禄不爱言语,但他踏实、勤奋,努力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1941年,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为延安大学。时年,16岁的彭士禄进入延安大学中学部学习。他担任延大中学部二班第四组组长,通过努力,第四组很快就成了全校的模范小组。当时《解放日报》报道的一篇《延大中学部二年级第四组组长》,就介绍了彭士禄同学的模范事迹。

在学习上,彭士禄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他学习知识习惯问为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绝不囫囵吞枣、不懂装懂。对一个问题,他会举一反三,反复思考、反复演算、反复验证。良好的学习习惯、刻苦的学习精神使他成为班里的模范生。不仅如此,他在劳动和团结上也是模范。那时在劳动生产中,其他同学纺毛线半天可纺二三两,彭士禄联合同学给纺车加上加速轮,半天就可以纺半斤毛线。他们的三架纺车一齐转,一周就纺出了8斤毛线。除了做纺车,彭士禄还会拢马尾巴做牙刷、自制牙膏等。彭士禄开荒种地不怕吃苦、老实肯干,像一头黄牛。除了农活,细活他也样样在行,从打草鞋、做布鞋到织毛衣、绣花。他还自己动手制作胡琴、三弦和小提琴等。

1944年春,彭士禄与延安大学中学部的同学转到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化工系学习。在当时的系主任李苏的带领下,他们在化工实习厂边学习边生产,支持革命根据地的生产建设。彭士禄曾说:“我本是学化工机械出身的,在留苏前,我在工厂也做过炸药的试验和生产。这些知识与实践的储备在做核潜艇总设计师的时候都派上了用场,发挥了很大作用。”

“俯首甘为孺子牛”——核动力的先驱

1956年,当时正在苏联访问的国防部副部长陈赓将在苏联留学的彭士禄召到大使馆,告诉他,中央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习原子能核动力专业,并问彭士禄:“你愿意改行吗?”彭士禄坚定地回答:“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就这样,彭士禄的人生和核动力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20240418110302014-16-fa49d.jpg

1971年,中国核潜艇首航。彭士禄和同事耗时6年的心血和智慧铸就了一段从无到有的核动力传奇,让中国人扬眉吐气。1979年,彭士禄被任命为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作为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他常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但他坚决不同意这样的称呼,他认为中国核潜艇研制的成功绝不是一两个人的作用所能及的。

彭士禄曾说,核潜艇的研制成功,靠的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希望我们大家能继续学习和弘扬这种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延安精神在科研领域的当代写照。

核潜艇研制成功后,彭士禄又踏上研制核电站的征程。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设计方案是彭士禄早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和制定的,大亚湾核电站的创始人也是彭士禄。

彭士禄经常说,他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他也说过:“也许因为属牛的缘故吧,我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不做则已,一做到底!”而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背后是从小生活给予的磨炼,是延安精神的哺育,是浓烈的家国情怀和为国为民的信念力和使命感。

信仰、责任、人民、国家,这些神圣的字眼,赋予了彭士禄院士一生崇高的信仰、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抚今追昔,吾辈当学习前辈楷模对党的热爱与忠诚、对国家和人民的感恩与奉献、对事业的追求与执着、对工作的严谨与求实,弘扬并践行延安精神,“孺子牛、老黄牛、拓荒牛”的精神,勇于攀登,艰苦奋斗,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