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者而言,如何推进交叉学科融合至关重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强调,要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本文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结合笔者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探究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如何以音乐为教学主线,拓展学生知识面,更新课程内容,探究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构建学科融合思维,推动课程综合化实施。

一、情境关联——增强理解

古人说,“诗言志”,诗歌是抒发作者最本真情感的形式之一,也是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式之一。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楚辞》、《诗经》、唐诗、宋词、元曲……伴随着华夏文明的盛衰,不仅见证着不同时代的变迁,而且为后来者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笔者会让学生朗诵原诗,深刻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随后通过指导学生带着诗意有感情地演唱古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联想,使词的情感色调更加鲜明突出。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

音乐也好,诗歌也好,两者都以声音为媒介,但相比诗歌,音乐更擅长表达丰富、细腻的情感。这就要提到音乐的“非语义性”特征,音乐不像语言诗词的表达那样有明确、具体的含义,音乐有独特的表达方式,所能表达的维度比语言更为宽广。与语言相比,音乐的非语义性特征使得音乐的表达更为开放,也更为抽象。因此,在语文学科的诗歌学习中,运用好音乐的非语义性特征更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所传递的意象。

二、应用关联——实践求证

音乐中的节奏和节拍是由一系列有规律的音符和休止符组成的。在音乐课堂上,音符与休止符的时值学习是音乐课的基础,也是学习音乐的一个重点,音符时值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单听名字如“大切分”“小切分”“附点节奏”“前十六后八”等,似乎不知所云,学生的抽象记忆,只会让节奏的学习浮于表面。教师可以借助数学的知识点,将抽象化的音符具象化,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将音符投射到一个个具体的事物上,进而理解和分析音乐的节奏结构,计算音符的时值和节拍的分割。数学与音乐的结合,可以让音乐课堂变得简单易懂,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学生对于音符时值这部分知识点的把握。音乐与数学相结合的教学案例有:

1.音高和音程。音乐中的音高和音程是由频率和振动周期决定的。数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计算不同音高之间的频率比例和振动周期的关系。

2.和弦和音符关系。和弦是由不同音符按照特定的音程关系组成的。数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和弦的构成和音符之间的关系。

3.音乐结构和形式。音乐作品通常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形式,如乐章结构、复调结构等。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音乐的结构和形式,运用逻辑思维解读音乐的发展和变化。

4.调性和调式。音乐中的调性和调式是由音符之间的音高关系决定的。数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计算不同调性和调式之间的音程关系。

在音乐鉴赏课“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这一单元里关于十二平均律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明白,音乐中使用的每个乐音的固定音高就是靠十二平均律计算出来的。巴赫通过采用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来创作这部作品,使得每个调的音程间隔都相等,从而实现了在各个调之间自由转换的可能性。《十二平均律》由24首前奏曲和赋格组成,每一首前奏曲后面都跟着一个与之相关的赋格。前奏曲通常是短小的乐曲,展示了特定的调性和音乐特点,而赋格则是一种复调的音乐形式,通过主题的逐渐发展和交织,展示了巴赫的对位技巧和复调构思。《十二平均律》中的每一首曲子都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风格。巴赫巧妙地运用了对位法、旋律发展、和声变化等手法,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音乐表达。他的作品是技巧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既展示了他作为作曲家的才华,又是音乐与数学结合的典范。

20240418100439371-22-bbf3f.jpg

将数学与音乐鉴赏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数学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音乐鉴赏中更深入地思考。

三、内容关联——加深记忆

不同的时代背景会产生风格迥异的音乐风格特征,这与作曲家生活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在教学中,笔者将相关的历史、文学和地理知识融入音乐欣赏,让学生从历史背景和多个角度全面了解和掌握所欣赏的音乐作品,更深刻地体会音乐艺术与社会学科之间的联系。

例如,学习《独特的民族风》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了解蒙古族音乐的历史溯源。蒙古族音乐经历了三个音乐文化时期,每个时期都对蒙古族的音乐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师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关注蒙古族音乐作品的特点和现象,分析不同时期蒙古族音乐的特殊风格特征,引导学生感知蒙古族音乐作品中的声音特点、乐器运用和唱法,帮助他们理解这些元素,理解蒙古族文化和社会的特点。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讨论和交流蒙古族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演进,引导学生思考乐曲本身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的关系,探索蒙古族音乐与社会学科的关联。例如,学生可以讨论蒙古族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演进,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有何关系,学生可以研究蒙古族音乐在传统文化保护、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并与社会学科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对比和探讨。

在了解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时,必须要了解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族语言、历史沿革、音乐环境、音乐传承等因素。从音乐环境来看,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的绿洲、伊犁河谷和阿勒泰地区等。从音乐传承方面看,在当地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新疆维吾尔族音乐吸收并融合了中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的因素,正是这种吸收和融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维吾尔族音乐文化。因此,学生通过深入了解维吾尔族音乐,可以深刻感受到少数民族的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地域、文化传统和语言之间的紧密关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结合历史故事,为学生营造相关场景,让学生体会音乐的历史背景。

四、育人目标关联——思政教育

音乐作品往往受到当时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在音乐鉴赏课上,教师可以分析音乐作品创作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意义。在学习具有政治背景的音乐作品,如《命运交响曲》时,笔者会先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音乐中的音调、力度、节奏等元素,进而感悟作曲家借助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另外还有一些音乐作品涉及政治主题或表达特定的意识形态。通过音乐鉴赏课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分析作品中的政治内容、艺术家的立场和观点等,提升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常常与国家形象和文化政治有关。通过音乐鉴赏课,学生可以学习和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文化所体现的政治意义,了解不同政治背景下音乐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音乐这一艺术学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

五、教学理论关联——美术学科

美术与音乐都能够反映审美意识和社会生活。音乐是让人从听觉上感受美,美术是让人从视觉上获得美,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此外,美术与音乐两者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将音乐和美术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音乐和美术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学生可以通过分析音乐和美术中的视觉符号和象征,深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德彪西的《月光》(Clair de Lune)是他的钢琴套曲《泰尔》(Suite bergamasque)中的一部分,这首曲子以其柔美、浪漫的音乐风格而闻名。在这首曲子中,音乐与美术的结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现出来。

1.音乐的描绘性。德彪西的《月光》通过音乐来描绘夜晚的宁静和月光的柔和光影。音乐中的旋律、和声运用了柔和的音色和流畅的音符,使人联想到月光下的静谧景象。这种描绘性的音乐语言可以与美术中描绘的画面相呼应。

2.色彩与音色的对应。在美术中,色彩是表达情感和创造氛围的重要元素,德彪西的《月光》通过运用音色来达成类似的效果。钢琴柔和的音色和钢琴家轻柔的演奏技巧使得音乐中的音符仿佛在月光下闪烁,给人视觉上的美感。

3.音乐的节奏与画面的动态。音乐中的节奏和速度可以与美术中的动态画面相对应。在《月光》中,德彪西运用了自由的节奏和流畅的音符,使得音乐的节奏如月光下的微风轻拂,或是水面上泛起的涟漪。这种流动感和动态感与美术中所表现的动态画面相呼应。

4.音乐与画面的情感共鸣。德彪西的《月光》所表达的情感,如宁静、浪漫、温柔等,可以与美术画面中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音乐的旋律、和声传达出一种柔和、梦幻的氛围,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根据以上的解析,德彪西的《月光》通过音乐与美术的结合,使得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描绘性和美感与美术中的画面、色彩和情感相呼应。这种结合为观众创造了一种综合的艺术体验,使人们能够通过音乐和美术共同感受到美的力量和艺术家情感的表达。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学生可以在感受“美是何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音乐之美,认识音乐和美术两种艺术学科的特点。

音乐与其他社会学科相融合,有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完善音乐文化的多维度呈现。音乐鉴赏与社会学科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这种综合的学习体验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更加理解与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和独特性。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而且能够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升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为他们在音乐领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今的音乐艺术趋向多元化,这需要教师打破单一传授音乐知识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对话与融合。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中学班级合唱的实践与探究”(项目编号:SGH21Y0851)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