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领导力是学校根据育人目标进行课程建设,以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能力,即校长带领教师认识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及评价、研究课程,进而依托课程培育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系统能力。提升课程领导力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渭南市第一小学始终将课程建设作为办学理念的落脚点和师生发展的着力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课程育人新路径,赋能学校发展新生态。

一、基于发展理念,明确育人方向

渭南市第一小学的发展理念是“发展个性,成就未来”。发展个性的教育是让每一个人的优点更突出的教育,也是帮助师生找到属于自己闪光点的教育。基于这一理念,学校校徽由英文加数字“No.1”组成。字母中间的圆代表全球视野,圆上面连接的一捺,连到前面的n变成字母m代表me(我),连到后面变成字母y代表you(你),寓意“我和你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命运的共同体、成长的共同体,最后成长为最好的自己”。“No.1”不是成绩排名的第一,而是告诉师生:今天的自己优于昨天的自己;今年的自己优于去年的自己;现在的自己优于过去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为了落实办学理念,学校倡导教师“尊重人性 关注个性”(学校的教风),通过学校的教育引导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发展自己的优势。为了落实这一教风,学校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六步走(阅读、思考、表达,合作、互动、展示)环节建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爱上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习自主,行为自律”的良好学风,最终在“教师自觉发展,学生自然生长”的校风浸润下,培养出“学习自主、行为自律、阳光自信、善于合作”的未来公民,进而实现“一起向未来”的美好愿景。

二、聚焦核心素养,构建成就课程

如果说学校的发展理念是师生的发展方向,那么课程、课堂则是实现目标的轨道。为了实现“发展个性的教育”这一目标,学校立足实际,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依托国家课程,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成就课程”体系。课程理念:成就师生的每一种可能,使师生有成就感、获得感。课程建设基本原则:一是目标内容层面体现国家的育人要求和学校的办学目标,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过程开展层面制订科学高效的实施策略,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三是结果呈现层面通过课程评价对育人方向、办学目标进行检验与反馈,回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20240418095934990-4-d1864.jpg

为了体现“五育”融合,学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圆心,以主题课程为半径,逐步构建了“基础+拓展+实践”的成就课程体系。其中,拓展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科拓展课程分别为童诗主题课程、思维主题课程、科学探秘、快乐英语、经典阅读、绘本故事等;二是社团课程分别为美育时光、第一少年说、阳光心灵、指尖创美、人工智能等。实践课程由研学课程、劳动课程、融合课程三大部分组成。基于“成就课程”体系,学校把课程实施规划定为三个层面:做强基础课程,聚焦“五育”融合,夯实学生基础性学习力;发展拓展课程,体现办学思想,培育学生发展性学习力;创新实践课程,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创新性学习力。具体做法如下:

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改变学校的第一步,就是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体制。无论是怎样的改革,学校里只要有一个教师不上公开课,要取得成功都是困难的。”所以有效落实课程育人的前提是课堂的改变。为了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学校通过“321”集体备课(即“三备、两磨、一展示”主题研修活动)和“导师+”教师发展共同体两个抓手实现“以课为媒,相约成长”教师自主抱团成长的发展目标。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各学科组形成了成熟的教学思路:“语文学科—回归性阅读、数学学科—儿童可视化数学、英语学科—五环一主线、科学学科—四步探究、体育学科—四环乐学、音乐学科—四唱悦动、美术学科—四美创意”的特色学科教学思路,助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成效在于总结梳理出了适合本校师生发展的学科教学思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思路,相同的文化、相同的品质,最终实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

2.校本课程特色化实施

校本课程分为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拓展课程以“学科拓展课程和社团主题课程”为抓手。学科拓展课程重点依托校级“导师+”教师发展共同体,如:孙斌斌名师工作室的“童心童诗”课程,目前已构建出了“三三一三”课程体系。第一个“三”是“三个课堂”,“第一课堂”落实国家教材中的儿童诗,“第二课堂”落实儿童诗校本课程,“第三课堂”在实践中创编儿童诗。第二个“三”是“三趣”培养目标,“第一课堂”激发兴趣、“第二课堂”增添乐趣、“第三课堂”涵养志趣。“一”指“一体两翼”学科融合,其中“一体”是以儿童诗教学为主体,“两翼”指发挥学科驱动力、发展学生创造力。结合“三个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安排,把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实践课程进行重构,将儿童诗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最后一个“三”是“三优四关注”增值性评价体系。

社团主题课程分为“学校、年级、班级”三个层级,老师们通过“学校社团领着学生走;年级社团扶着学生走;班级社团和学生一起走”的方式,培养孩子的乐趣,发现并发展孩子的个性。

实践课程中的研学课程和劳动课程以处室牵头,各处室结合自己分管的内容构建相关课程,如由学生成长中心负责的课程“行走的博物馆”“公交车上的小小讲解员”等,由体艺卫发展中心负责的课程“我是大厨”“百草园里的乐趣”等。

融合课程通过跨学科整合,实现课程实施空间的融通,最终实现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服务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生活,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跨学科主题课程“我和校长妈妈的快乐时光”“带着诗歌去旅行”等。

3.课程评价增值性探索

《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评价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因此,渭南市第一小学将课程评价作为落实课程理念的重要措施。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改进了对学生学业水平的结果性评价。基础性课程的学业评价主要采用“等第制”,评价过程做到五关注:关注知识的获得、关注情感的发展、关注学科素养的培养、关注学习过程的变化、关注学习结果的优化。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让每一名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满足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拓展课程、实践课程的学业评价主要采用学分制,包括六个维度:课程参与度、知识掌握度、技能应用度、团队合作度、创新开发度、素养形成度。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在拓展型和实践型课程中的学习成果。

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阳光自信成长,学校在“等第制”和“学分制”评价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三优四关注”增值性评价体系。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优于自己、优于昨天、优于去年”,要求教师“关注起点、关注差异、关注过程、关注发展”。

三、成就卓越品质,关注教育未来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认可,但更多的是取决于师生的成长。在“成就课程”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渭南市第一小学建校近三年来,先后获得陕西省德育工作表现突出单位、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优秀组织单位、渭南市新时代优秀少先队集体、临渭区综合考评先进单位、临渭区品质课堂建设示范校等20余项荣誉称号。校长孙斌斌入选首批陕西省基础教育骨干校园长培养对象,同时学校培养了陕西省特级教师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学科带头人1人、省教学能手6人、省骨干班主任1人,渭南市教学能手2人,临渭区教学能手8人。学生荣获不同级别奖项700余人次,其中国家级10人,省级38人,市级203人,区级500余人。

朱永新老师说:“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着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着生命的卓越性。”对于课程领导力在一所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没有人一开始就能想清楚,只有做起来,目标才会越来越清晰。在今后的工作中,渭南市第一小学将继续聚焦课程领导力,挖掘学科素养,完善课程建设,优化课堂理念,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中,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成长,放眼于国家的未来发展,不断深耕,追求卓越。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