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清明节前有捏燕燕、蒸花馍的传统习俗。4月2日,在陕西省绥德县田庄镇九年制学校,面花非遗传承人胡宝成为同学们讲解捏面花技巧,“揉、捏、搓、挑、摁、捻、剪、点……”同学们用灵巧的双手,将发酵好的面团,配合绣花针、梳子、剪刀等工具,加上红豆、黑豆等点缀,揉捏成动物、人物等各种形状的面花,上锅蒸好后,点上红绿,一个个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花馍、燕燕尽现眼前。同学们高兴地向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参与捏面花社团的快乐。

近年来,绥德县高度重视非遗传承工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课程进校园活动,以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文化体系为重点,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课程进校园活动,助力“双减”政策落地生根。

传承非遗文化 从娃娃抓起

在春笋幼儿园幼儿园庆元旦活动中,小朋友们配着花伞、彩扇、红绸缎、红腰鼓等道具,踩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和唢呐声,通过扭、摆、走、跳、转等动作,有模有样地表演陕北大秧歌,迎接新年的到来。

绥德县各学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选取非遗优秀项目,结合“双减”政策,把文化传承类社团活动纳入课后服务中,成立非遗兴趣社团。

“摇摆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在绥德县远竹中学操场上,每天下午,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朝气蓬勃的学生跳着特色秧歌操。经过动作编排、歌曲制作,远竹中学将秧歌和体操融合在一起创新成“秧歌操”,广受同学们喜爱。

绥德县教体局邀请秧歌、泥塑、剪纸、书法、民歌等多类非遗传承人或指导老师为同学们授课传艺,帮助学生了解陕北非遗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不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传承文化遗产的兴趣。

微信图片_20240412111743

绥德县春笋幼儿园小朋友们进行秧歌表演

微信截图_20240412112843

绥德县远竹中学学生在表演秧歌操

探索校外传承新路径

在2024年绥德县元宵节秧歌汇演巡游活动中,绥德县高级中学、第一中学两支秧歌队伍,身着鲜艳服装,手持舞扇和花伞,动作欢快,精神抖擞,为全县人民送上新春祝福,全面展示热情饱满的学子风采,吸引市民沿街观看,赢得阵阵喝彩,荣获优秀表演奖、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r (1)

绥德县高级中学秧歌队在体育场进行元宵节秧歌汇演

绥德县教体系统将传承非遗文化渗透到社会实践中,200余名学生利用寒假时间排练秧歌,不仅学习秧歌技巧,同时丰富假期生活,同学们乐在其中,纷纷表示乐意用实际行动弘扬陕北秧歌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

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学生们精心折叠、剪刻,不一会儿,一幅幅包罗万象,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跃然眼前。从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绥德县明德小学作为试点学校,开展剪纸、陕北秧歌、泥塑等社团,帮助学生了解陕北非遗文化。“双减”政策落地后,学校将文化传承类社团活动纳入课后服务中,不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传承文化遗产的兴趣。

r (2)

绥德县实验中学学生学习剪纸技巧

多部门联动 加强指导管理

绥德县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坚持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相结合。各学校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讲座、非遗进课堂、举办非遗知识竞赛多种方式推进非遗文化进课堂,同时带领学生走进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参观了解石狮、剪纸、秧歌、唢呐,说书等非遗项目,感触非遗、体验非遗。

20221107102426969

绥德县第三小学学生走进非遗陈列馆现场聆听说书表演

绥德县教体局加强指导,指导已建成的一批非遗特色学校,将“非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分学段开展“非遗”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非遗传承示范基地,拓展学生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德育创新项目,指导各校开设秧歌、泥塑、剪纸、书法、民歌等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把优秀非遗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各环节,打造“一校一品”。绥德县文旅局成立非遗进校园项目组,师资人员由数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县文化馆业务干部组成,定期到学校授课传艺,建立科学、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组织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积极有效开展传承工作,营造校园内人人知、人人爱、人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