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史观,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展现对学生历史人文关怀等;需要通过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时空观;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历史课堂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场所,进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深研课程标准,做到有章可依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标,是课堂活动的出发点,对教学起着指导性作用,关系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加强新课标的研读,使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更加客观、全面。

1.明确历史学科特点

要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清楚,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述,更是加强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认识和理解。历史教学不但要学生了解过去的史实,更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怎样客观辩证,全面看待人类社会的过往。

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历史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做到新旧知识联系,衔接有序;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易到难,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提高。

2.研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学目标要落实到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领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理论指导,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基础条件;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对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集中体现;家国情怀,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情感基础和理想目标。

二、创设历史情境,搭建学习平台

情境教学的有效开展,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内容掌握的深度。教师要不断探究教学内容,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历史情境,掌握历史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1.有灵性的导入

课前导入语可为学生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向新的知识领域进军,饱含激情的导入语会让学生充满活力。教师应注重在导入语下创设情境、点燃激情。如讲授《抗美援朝》一课,教师出示图片:1950年10月1日晚,中南海会议室讨论中国到底出不出兵。因为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新中国的安危,这次艰难的会议召开了三天。导入语的设计还有很多方式,如提问法、音频、视频导入法等。通过新颖而富于激情的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获得“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启发效果。

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教师采用配乐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播放视频《开国大典》,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场景,体会激动人心的那一刻……学生在情境的渲染下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主动性很快被调动起来。具体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感受到在情感的调动下,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2.活用历史

历史是人文学科,许多人认为历史就是讲故事,其实不然。虽然历史是史官记录下来的事实没错,但是通过研读这些记录得出的结论道理,正是“以史为鉴”的实现方式,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想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就要对历史进行借鉴和活用,不是全部生搬硬套,而是要有选择地借鉴,只有继承了优秀的方面,那么社会的发展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也是如此。

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时,由于涉及的是宋代社会的大环境,虽然没有办法直观看到当时的朝代模样,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流传下来的小故事,就能顺利过渡到要讲授的知识点。而学生在听了趣味性的故事后,对课堂的兴趣也变得浓厚起来。

3.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强学生正确的历史史实观。如提起曹操,学生往往会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小说史观看待曹操。在讲述《三国鼎立》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抛出“你眼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人物”来切入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能加深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他不是戏剧中的白脸奸臣,而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文学家。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廓清这样一个概念,历史人物并不等同于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历史人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评判,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放在一段特定的历史长河中去评价他的功过是非,这样的讨论才符合历史史观。

在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时,为了充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师在带领学生了解“武则天”相关知识点之后,可以让学生猜测无字碑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也能在这一活动中充分的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展开激烈讨论。这样,教师就能够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创设相关历史情境,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三、借助信息媒体,提升学习效果

在“双减”政策下,如何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优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历史课堂改革,是当前教学探索的主要问题。历史的最大特点是真实性,偏重于叙述。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照本宣科,就会显得索然寡味。初中历史必须在知识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它解决了知识量大、面广的问题,信息技术一方面可以弥补教师仅靠传统教材教授学生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学习视野、收获更好的教育资源,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每节课除了基本的知识点外,还需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从某些历史事件中获得教训或启示,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熟练、灵活、生动、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就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加高效、简洁的授课方式,更为学生提供了高维度的认知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象直观地获得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丰富,体验更深刻,从而达到传授知识、以史育人的目的。综合以往教学经验,为创建有魅力的历史课堂,创造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历史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主阵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有效情境导入新课,新颖而富有激情,使得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获得启发。例如,在执教《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提前搜集关于“安史之乱”的电视剧和电影片段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直观认识到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破坏,从而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点,有效提升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额外的课外拓展。比如,将一些以盛唐为背景的历史剧,和以晚唐为背景的历史剧剪辑在一起,通过展示这些视频资源,让学生对比盛唐和晚唐之间的差距。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对这部分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精美课件,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利用精美课件创设的氛围,让课堂充满激情,情理交融,兴趣盎然,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例如,在讲授《抗美援朝》时,播放震撼全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视频导入新课,配上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图片,在观看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眼中含着泪花,通过这一氛围的感染,对学生学习志愿军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勇气有着重大影响,更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整个课堂围绕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从感观升华到精神层面,把情感教育和德育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历史课堂上一种质的飞跃。让学生由被动记忆到自然感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法国大革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看电影《拿破仑》,感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体会拿破仑的远大理想。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收获到了知识,还成长了许多。

再次,知识胶囊、小视频、微课、课堂实录、微信群等都是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近几年受疫情影响,学校开展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这种网络授课对教师适应互联网教学模式也是一种考验,对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是一种挑战。疫情期间,教师学会了许多新科技教学手段,不管是腾讯直播、钉钉直播,还是用希沃白板授课,对教师来说,不只是对信息技术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对知识的删减、重难点的把握、例题的精选、课堂检测、课后作业设计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传统课堂相比,信息技术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容量,扩展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能适应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和课后,让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了解世界的手段。因而,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必然趋势,教师要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的真正价值。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因此,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手段,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在课堂上尽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插上翅膀,最终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

四、依托小组合作,激发学习兴趣

当今时代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素养,需要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历史课堂是一个知识共享平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手段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为了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教师应积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可以让他们有动力参与到历史课堂中,并在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出更强的学习动机。这种方法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班级学生进行有效分组,结合课堂活动分配均衡的学习小组,以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很多课堂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合理分工,以保证小组合作中的教学活动能够顺利有序进行。例如,在执教《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先让一部分学生去搜集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一部分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结合教材探究这些内容,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向教师反馈小组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一来,便于教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

五、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历史脉络

在历史学习中,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历史这门学科是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于学生来说,弄明白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很重要的。这不仅能让你在做题、考试中省下时间,同时还是增加知识储备量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对于梳理历史事件或者朝代并不是很擅长,那么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用表格、思维导图等方式来理解记忆。学生只有对一个知识点充分理解了之后,才能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所以把历史事件串联起来记忆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这一课时,有些学生会觉得这个朝代中的时间比较难以理解和记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画树状图或是用思维导图来辅助学生记忆和学习,这些都是很有效的理解方式。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点的详细内容和深刻内涵,更要教会学生轻松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究学习,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把历史课堂打造成更加具有灵活性、生动性、直观性的学习场所;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历史知识,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第三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