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也称学科大概念)是指反映本学科本质或跨学科领域普遍存在的大道理。它对学科的前后学习、跨学科的关联学习起到很好的链接作用,能助于学生清晰地建立起一个认知—理解—迁移应用的网状建构逻辑。大概念有时并不像知识点那样显性存在,而是内隐的,它需要通过挖掘知识点背后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才能获得。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本质是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的,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从逻辑关系维度提炼大概念

(一)从概念的种属关系中提取大概念

种属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是另一个概念外延的一部分,这两个概念逻辑关系就是种属关系。下面,笔者以“公共生活”序列教学内容为例谈谈如何从概念的种属关系提取大概念。

二至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安排的“公共生活”内容知识点从主题概念逻辑层面看,其内容相互衔接,是并列逻辑关系。《这些是大家的》《大家的“朋友”》从认识公物、公共设施直观感知公共生活,了解它们为我们带来的便捷,让我们生活得更愉快。《我们不乱扔》《大家排好队》《我们小点儿声》《我们的公共生活》《生活离不开规则》《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从不同角度体验感悟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关系和有序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爱心传递者》《我参与 我奉献》从参与构建和谐公共生活层面,帮助学生树立公共生活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虽然三个年段的内容相互并列,但学习要求是层层递进的。从教材编排看,“公共生活”这个概念包含了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生活方式及如何参与公共生活等几个概念。“公共生活”这个概念与其他几个概念是种属关系,“公共生活”是大概念。而“公共生活”这个大概念的教学,最终让学生明白一个大道理:公共生活与我们的关系密不可分。这是不同年段相关内容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因此,“公共生活与我们的关系”成了教学“公共生活”这个主题内容的核心概念,也可以说是一个大概念。从逻辑关系角度发现:大概念是相对的,是相对不同种属关系而言的属概念。

(二)从不同主题事例的共同原因中提炼大概念

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经常引导学生探究主题事例“为什么”会这样?这其实就是根据事例的客观结果,反过来去追溯探究引起这个结果的诸多原因。如果在多个主题事例的因果关系中,有一个相同的原因,那么就可以从这个原因中去找到这几个主题事件的结构关系,也就可以从这个共同原因中提取大概念。

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三四年级分别安排了《我们的公共生活》《多样的交通与通信》《美好生活哪里来》三个主题教学,分别体现了社区的变化、交通的变化、工业生产的变化等方面的主题。社区、交通、工业三个方面的主题看似没有关联,但在教学中都需要探究它们的变化与发展,探究发展的原因:为什么变化那么快?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变化?每个方面的变化发展都可以找出许多原因,但深入会发现,三个方面的变化发展可以找到一些共同原因:有了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有了科技大发展的原因,才有了那么大的变化与发展,等等。

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在三四年级的相关目标是: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产生政治认同感。结合这一目标要求,就可以从这些共同的原因中提取大概念:改革开放改变我们生活、改革开放改变中国。而形成的大概念“改革开放改变我们生活”也可以迁移到生活中其他方面去理解思考。

(三)从不同主题的交集点中提炼大概念

看似毫不相干的几个主题在一个大概念统领下,它们会有一个公共交集点。反过来,只要以核心素养下的具体目标为导向,就可以在几个主题的公共交集点中找到可以提炼的大概念。

六年级第四单元三个主题是:《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我们爱和平》。三个看似不同的主题,但从课标核心素养之一“健全人格”的具体目标中可以找到三个主题教学的一个交集点,这个交集点就是“世界与我们的关系”。

“世界与我们的关系”是三个主题教育的共同目标。《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让学生知道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是为了“让人类更美好”。《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让学生认识国际组织工作,也是为了“让人类更美好”。《我们爱和平》更是直接告诉学生为了“让人类更美好”。因此,这三个主题可以提炼一个大概念 :“让人类更美好”或者“世界与我们的关系”。

二、从学习结构层级维度提炼大概念

(一)从教材单元主题结构层级中提取大概念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本身就是以单元主题—课题主题—活动主题的结构层次来编写的,各层级主题之间有着紧密关系,因此可以直接选取较高结构层级的主题作为大概念。以《我们是班级的主人》单元为例谈谈从结构层级维度提取大概念。

《我们是班级的主人》首先以选举班委为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集体生活民主,然后再迁移到集体的其他事务中。

“选举产生班委会”教学中的三个问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从班集体中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班集体中有许多事情,用什么方式来处理?谁来处理?怎样产生这些人选?从而产生班集体需要有班干部和班干部的职责讨论,通过大家的意见综合,进一步明确各岗位要求。这些班干部该怎么产生呢?通过学生研究讨论,定出选举程序和方式。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了选举的规范流程,懂得选举的重要意义,明白了选举的程序和方式;同时感受到了班集体的事情就是自己事情的道理,增强了责任意识。“协商决定班级事务”的三个话题,从了解班集体事务决策的过程,到了解认识程序的重要作用;再到知道班集体事项的决定需要遵循的原则;最后知道怎么落实执行及调整。在知识结构上这两课的前两个话题可以从课本知识中理解民主,在实际事务中体验民主,第三个话题是在前两个话题基础上讲迁移形成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从这个结构层级看,处在最高层级的单元主题——“我们是班级的主人”自然就是一个大概念,可以用其来统筹本单元教学。

(二)从教学活动结构层级中生成大概念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教学方式是活动化教学,活动化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通过多角色交互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及活动体验实现学生内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可以分为学生操作、行为、活动三个层次。活动是教学活动结构的最高层级。这个活动过程往往是学生探究的过程,教师创设真实情境,学生作为不同角色在情境中活动,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随着情节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矛盾冲突或道德困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体验,而学生在这个冲突或困惑中悟出的道理,就是一个大概念。

(三)从学生认知结构层级中提炼大概念

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体现出一个认知—体验—内化—践行—养成这样一个递进式层级的特点。能否从学生认知结构层级中提炼大概念呢?下面,笔者以“公共生活”为例,从认知结构层级中提取大概念。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照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贯穿于小学整个学习的“公共生活”各年段目标拟定如图1所示。

20240411103536459-43-0c70f.jpg

从认知结构层级来看,学生对“公共生活”主题内容的学习,经历了从认知到情感,再到内化、践行,最后成为习惯的一个过程。公共设施有利于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而人们对公共设施的态度和行为是公共生活和谐美好的重要保证,因此通过小学阶段“公共生活”的序列主题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有序的公共生活,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生活更加美好。这个过程是从最初的认知、判断,到增强积极的社会情感,提升社会公德、责任担当、有序参与的道德修养。这些核心素养会随着学生的认知发展、社会实践力的增强进一步提高。于是,“公共生活”这一主题内容从认知结构层级的最后两个环节“内化”“践行”中提炼出大概念:良好的社会公德创造和谐美好的公共生活。这个大概念可以称为“议题式”学习主题。

三、从教学目标维度提取大概念

(一)从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中寻找大概念

以前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现在新课标已经综合为核心素养目标要求。教学前预设的目标,其实就是根据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目标要求和学情来制定的,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与大概念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寻找教学主题与核心素养目标要求的联系来获取大概念。

《四通八达的交通》第二课时“家乡交通在发展”,使学生从家乡的交通发展来认识家乡。课时目标定为:(1)了解不同的出行方式,认识家乡的交通发展的巨大成就。 (2)感受交通发展变化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3)为家乡交通的飞速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升华热爱家乡的情感。从扩大这三条目标外延来思考:交通发展对家乡人们生活带来影响,全国其他地方的交通发展也是这样的吗?由此我们可以提出大概念:交通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家乡交通发展,是中国新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而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学段目标“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从这里可以直接提炼大概念: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与我们美好生活密不可分。

(二)从破解重难点目标中提炼大概念

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就是如何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通过分析发现:学生为什么感到难?为什么有困惑?主要是难点中涉及的要素较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相对学生而言较为复杂,不易理解,学生认识不足,因而形成学生学习的堵点。所以,可以通过深入剖析难点,分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搭建好解决问题的支架,让学生突破难点,达到教学效果,然后从这个关系和支架提炼大概念,最后引导学生再次去思考和研究。重点目标往往又是学习的关键问题或关键概念,能很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核心目标,可以直接在上位的核心目标中提取教学大概念。而在实际教学中,重难点有时指的是一个问题。

例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重难点是同一个: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感悟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这个重难点目标的突破,需要模拟活动体验,需要深入理解:长征这么艰难,红军为什么还要长征?他们是为了什么?他们的精神和意志来自哪里?由此追溯到红军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由此理解红军精神的由来,它是我们建党精神的具体体现,与我们新时代精神一脉相承。由此,可以从本课的重难点目标去深入理解和挖掘,自下而上提取教学大概念: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命运。

(三)从拓展目标要求中提炼大概念

教学目标是根据课标核心素养、教材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学情来制定的,教学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时会受到时间、空间和某些条件的制约。大概念具有生活价值,能够有效地链接学校教育和现实生活。因此,我们也可以以生活的取向来链接大概念,把课堂生成的问题变成新的生成目标,或将课堂上的目标要求延展到课外生活中去完成,指导学生生活。这里,我们就可以从拓展的目标要求中来提取大概念。

例如,《合理消费》一课,让学生“学会勤俭节约、物尽其用”是本课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有学生说:“爸爸妈妈不勤俭节约,他们花很多钱去买房子,欠了银行很多钱,每个月要向银行还很多钱。”学生说的这个问题,在教材和预设目标中是没有的。这是一个生成的新问题,这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因为贷款买房是很普遍的事。该如何处理呢?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生成一个新目标:理解贷款消费与勤俭节约的关系。由于每个家庭的贷款和偿还能力的不同,具体的贷款消费情况也不相同,贷款消费与合理消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为此,可以从生成的新问题和新目标中提出一个大概念:贷款消费合理性的相关因素。这个大概念具有生活价值,可以让学生把这个大概念变成研究的议题,拓展到自己家庭生活中进行学习研究,指导自己的家庭消费生活。

大概念,在理解和联系下层小概念的观念方面,具有统整性、相对性、持久性、可迁移等特点。提炼学科大概念时,必须根据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要求来进行。提炼的大概念可用“概念”“主题或话题”“论题”“观点”“问题”等方式来呈现。把大概念转化成学习议题,供学生采用活动化方式从多角度去研究探讨,成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及进行拓展学习的支架。

围绕大概念进行大单元教学是目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如何上下衔接、横向协同准确提取大概念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值得持续探索和实践。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