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是培根铸魂的起点,是筑牢人生根基的关键阶段。小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知识技能、综合素养、行为规范等责任,也是学生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能够规避智力教育中有关品格德行的生硬说教行为,又能够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浸润中受到春风化雨般的品德熏陶,从而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一、借用名人事迹巧拓展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名人事迹,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因此,在讲授这类文章时,教师要充分掌握学情,根据课堂内容灵活提问,以促进学生对优秀品质的内化与践行。

例如,在讲授文言文《铁杵成针》一课时,笔者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

师:文中“太白感其意”,他被谁的意志感动了?

生1:老妇人。

师:老妇人的什么意志感动了李白?

生1:坚持不懈。

生2:持之以恒。

师: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1: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

生2:只要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我要回去继续完成学业。

师:当李白不想读书的时候,他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画面?

生1:老妇人铁杵磨针。

师:当李白想放下书本找伙伴玩耍时,他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画面?

生2:老妇人铁杵磨针。

师:当李白背书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画面?

生3:老妇人铁杵磨针。

师:李白受到老妇人铁杵成针的启发,学业由“未成”变成“卒业”,整个过程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李白?

生1:我看到了一位有恒心、有毅力的李白。

生2:我看到了一位坚持不懈的李白。

师:读了这篇文言文,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我也要像老奶奶一样,做一个坚持不懈的人。

生2:我知道了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不能轻言放弃。

生3:我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够成功。

此外,笔者让学生思考他们现在的生活处境及学习条件,将自己与文中磨铁杵的老奶奶做对比,引导学生学习老奶奶“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优良品质。

二、活用爱国素材巧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非常丰富,很多课文有着明显的德育价值。因此,教师要多角度分析教材文本,全面挖掘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引导。

例如,在讲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时,笔者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

师: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哪些画面呢?

生1:诗人泪流满面的样子。

生2:诗人卷起书本,欣喜若狂的样子。

生3:诗人放歌纵酒、返乡的画面。

师:是啊!诗人得知朝廷收复失地这一好消息,想到自己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故乡时,心情特别激动。请同学们从诗中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心情的词语。

生:喜欲狂。

师:你从诗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欲狂”?

生1:涕泪满衣裳。

生2:漫卷诗书。

生3:放歌须纵酒。

师:诗人听到朝廷收复失地的消息为何如此激动呢?他已经在回家的路上吗?(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出示ppt中的古代地图,并标出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所在的位置,让学生思考:“即从”“穿”“便下”“向”,把这几个地名连起来,写出诗人还乡的路线)

生:诗人还没有启程。

师:既然他还没有启程,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请同学们讨论讨论。

生:因为诗人写的是在想象中返回故乡的路线和情境。

师:同学们,请看地图上标识的这些地点,这个实际距离近吗?你们读了最后两句诗,你觉得这些地方近不近?

生:地图上标识的距离并不近,但在读诗时我们却觉得这些地方离得很近,很近……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你们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生:“即从”“穿”“便下”等词,让人觉得轻快、迅速,且从中能体会到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

师:是的,诗人从乐极生悲到欣喜若狂,为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终于结束了战争,老百姓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而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学们,祖国的未来需要你们去守护,为了不让历史重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你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1: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我们应该勤奋学习。

生2:我们要从小树立成为祖国栋梁之才的远大理想,热爱祖国,互帮互助。

生3: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祖国未来的接力棒终会交给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我们,我们一定好好努力,严格要求自己,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师:希望大家铭记肩上的责任,奋发图强,志存高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祖国明天的辉煌!

在教学中,笔者始终以情为线,以读为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读引思,以读悟法,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深、读透,让学生在“阅读中用心行走”,在阅读中感悟和积累,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好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三、优化阅读活动巧导向

小学生正处于了解自己和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德育认知还需要循序渐进,逐步积累。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精选阅读内容、优化阅读方式,在阅读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讲授《七律·长征》这首词时,笔者首先通过提问的形式启发学生,将学生代入古诗情景中。如“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根据题目你了解了什么?”让学生初步感受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此后,笔者通过古诗中的一些内容对学生进行了引导,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泸定桥”“乌蒙山”“五岭山脉”等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古诗中五岭山脉的高低起伏与连绵不绝、金沙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与湍急水流、大渡河上泸定桥的铁锁链等。通过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红军长征所面对的艰难险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长征精神”。最后,笔者对诗中的重点词汇进行了讲解,如“只等闲”“不怕”“更喜”“尽开颜”,让学生从中感受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定爱国主义情感。除此之外,笔者还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延伸与拓展,以此优化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提升思想道德情操。例如,笔者组织了红色书籍推荐竞赛,随机抽出一名学生介绍一本自己感兴趣的红色图书,并讲述该书的主要内容及推荐理由,交流读书感受,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举办了“荐好书,传好书”的跳蚤书市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综合能力;创编、演出文学经典课本剧,让学生从编、导、演中走近文学人物,深入体会文本的意思,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牢固的道德基石。

四、传承传统文化巧引领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认同心、归属心,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高度、深度与广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感受传统文化,体验人文关爱。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最有效的表达手段之一,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独特的形式,表现了人们的智慧与才华。为了帮助学生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可以从古诗词的教学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经典诗歌的优美,领悟古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蕴,让学生的人文内涵得以进一步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悟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很多古诗词都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习俗,表达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真挚情感。

例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汉朝时,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家家户户都要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东汉时期,人们把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唐朝,古人在重阳节用特定的方式表达着对亲人的祝愿和思念。此后,笔者与学生一起制作了茱萸花环,让学生从中体验重阳节传统习俗,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通过类似拓展,使学生对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又如,在讲授王安石的七绝《元日》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前了解了中华民族贴春联这一传统文化,“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意思是说过春节了,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大家都纷纷用新桃符换掉旧桃符。“桃符”是辟邪之物,笔者为学生介绍了从“桃符”到“春联”的演变过程,让学生讨论古代人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各种风俗的兴趣。随后,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春联,让他们从中体验制作春联的乐趣,理解诗中“新桃换旧符”的意义。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外,笔者还为学生拓展了相关知识,并开展了“寻找传统节日的诗意——古诗词中的节日文化探索”课后拓展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每组学生负责探究一个节日及其相关古诗词。学生可以在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有关节日和古诗词的信息,了解节日的由来、习俗和庆祝活动,并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节日情感。 每个小组准备好后,可以在课堂上分享他们探究出来的古诗词和节日文化。学生可以朗读古诗词,解释其中的文化内涵,分享他们对节日的理解和感受。每个小组分享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展开讨论。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体会到了古诗词的韵律之美,领会到了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情感。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只是读者,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五、运用多媒体手段巧呈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课文内容越来越生动和形象,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多媒体能够实现由抽象到具象的转化与再现,能够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使学习者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及优势,运用多媒体为学生生动地展示课文内容,并利用多媒体的视听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进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了解文本中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讲授六年级古诗《春日》时,笔者首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焕然一新。在引导学生理解“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时,笔者首先为学生播放了“百花齐放香满园”的盛景,让学生走进文字,从万紫千红中认识东风,感受百花给春日带来的蓬勃生机,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从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其次,笔者让学生闭上眼睛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这一步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沉浸在古诗的情感中,让学生在内心勾勒出与诗歌意境相符的画面。笔者让学生闭上眼睛,深呼吸,用心感受《春日》这首古诗,想象一下自己置身于一个绚丽的春天中,微风拂面,鸟儿在歌唱,万紫千红的花朵竞相盛开,让诗中意境完全占据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沉浸在这个美丽的画面中。学生闭着眼背诵古诗,随着古诗的旋律,想象自己置身其中,享受春天的美好。最后,笔者让学生结合古诗内容及自己背诵时想象的画面进行绘画,将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具体通过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让学生打开画纸和颜料,用画笔将想象中春天的画面展现出来,不必担心技术,只需用心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即可。学生有的画出了绚烂的花朵,有的描绘了飞翔的小鸟,有的展示了明媚的阳光,每一幅画都是学生对古诗情感的独特表达。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是在学习古诗,还是在接受表达美、情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多媒体与创意绘画的结合,使教学过程更具趣味性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全面地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多媒体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还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欣赏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总之,语文作为必修课程,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必须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在新课改的引导下,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红旗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